陳迎春,鮑月紅
昏迷病人的早日復蘇一直是醫(yī)學上的難題,由于導致病人昏迷的原因及病理生理極為復雜,因而在臨床的治療護理中不可能只采用單一的方法得到顯著療效。為此,我們嘗試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知覺護理干預來促進昏迷病人及早蘇醒?,F報告如下。
選擇因顱腦損傷致昏迷收治我科的病人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18歲~65歲,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為3分~8分。
將50例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常規(guī)護理加知覺護理為主的綜合干預)25例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25例,并進行效果評價。
2.1 聽覺促醒
2.1.1 語言促醒護理中加入語言呼喚 護理昏迷病人時將病人當成清醒病人,用語言呼喚促醒[1-3],如:“我們要給你打針,采血做化驗,可能有點疼,請你忍一忍,好嗎?我會盡量輕點的”。“來,我們給你翻個身,換一下體位,好嗎?這個體位太久了,會壓出壓瘡的?!薄坝刑盗?我來給你吸一下,管子進入時可能有點不舒服,稍微堅持一會兒好嗎?吸干凈后你就舒服了”等。
2.1.2 通過家屬陪聊導入親情呼喚 親人或好友的話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一些昏迷病人得到刺激。因此,每天定時安排病人親友(配偶、孩子或父母親及好友等)探訪并鼓勵其與病人溝通,讓病人聽其親人講話,向病人訴說家中高興的事情,在耳邊輕輕呼喚病人的名字、稱呼或昵稱,并講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妻子可對患病的丈夫說:“我和孩子都在等你醒過來,我們都需要你,我們全家離不開你,你是家里的頂梁柱”等。
2.1.3 音樂促醒 通過病人的親友、同事了解和選擇病人患病前喜歡的音樂(歌曲、戲曲等)。選擇病人患病前熟悉的音樂,采用耳機給予收聽,音量以常人聽清楚而不刺耳為準,每天4次,每次持續(xù)30 min。因為熟悉的聲音和音樂比陌生的聲音要有效得多,音樂刺激不但能增加腦血流,還可影響腦神經遞質的水平,使上行網狀激動系統(tǒng)受刺激而促進意識水平的改善。
2.2 觸覺促醒
2.2.1 皮膚刺激促醒法 如有目的地按壓足底及指尖,產生一定的疼痛感,每天8次~10次,每次10 min,多觸及病人的敏感部位,如掌心、面部。可引導家屬觸摸病人的頭面部、耳垂區(qū)域的皮膚,進行體表按摩,洗頭每周2次并加強頭部按摩。通過頭部皮膚刺激能增強腦干網狀結構的喚醒反應。
2.2.2 被動運動法 被動運動病人的四肢關節(jié)并按摩肌肉,每天2次,每次20 min,并將肢體置于功能位。
2.2.3 全身皮膚淺觸覺刺激按摩法 家屬或護理人員用軟、硬毛刷進行全身皮膚的痛覺刺激,每天5次,每次2 min~5 min。主要用兩種不同質地的毛刷進行交替刺激病人皮膚。用加強信息輸入的方法疏通輸入通道,來改善腦的綜合及輸出功能。
2.2.4 溫度刺激按摩法 用冷(15℃左右)熱(38℃左右)水皮膚交替刺激,以達到刺激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起到了促通的作用。方法:用盛有涼、熱水的兩個盆,各放入兩條毛巾。將濕毛巾交替的擦洗病人四肢及軀體皮膚,每次3 min~5 min,也可用熱水或者冷水浸泡30 s的金屬湯勺。
2.3 視覺促醒 ①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用各種彩紙包住手電筒,對病人頭面部側面和正面進行照射,通過不斷變換的彩光刺激視網膜、大腦皮層。②在床邊提供一個良好視覺刺激環(huán)境,如彩色的、熟悉的物體,家庭照片,以及每次10 min~15 min的電視節(jié)目;③親人的熟悉臉部對病人視覺能產生良好的刺激,要求病人親近的人如母親、妻子兒女多接觸照顧病人,多注視病人眼睛,并配合言語呼喚。
2.4 味覺促醒 喂病人各種酸甜苦辣的食物,結合吞咽功能訓練。注意觀察病人面部表情變化,判斷味覺刺激是否有效。
2.5 嗅覺促醒 讓病人聞各種帶刺激氣味物質,如芳香氣味的中藥、香水。
2.6 評價 干預前后(入院時、出院時)評估病人的 GCS,干預3個月后評估病人的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以及語言和綜合生活質量。
3.1 干預前后GCS比較(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GCS評分比較 分
3.2 干預效果比較 干預3個月后治療組蘇醒人數為13例,對照組蘇醒人數為9例。當音樂響起時或進行皮膚刺激時,病人可出現如皺眉、眨眼、手指彈動的動態(tài)表現等反應。當家屬呼喚病人時有些病人會睜眼,會流淚,嘴巴會蠕動,會吞咽,眼球會轉動。兩組治療3個月后GOS評分、語言功能及綜合生活質量比較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3個月后GOS評分、語言功能及綜合生活質量比較 分
臨床上顱腦損傷病人昏迷時間長,容易導致呼吸系統(tǒng)等一系列并發(fā)癥,甚至可導致病情加重或死亡。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因此,縮短病人的昏迷時間是減少各類并發(fā)癥的關鍵。我們在堅持常規(guī)治療護理的基礎上對昏迷病人采用知覺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尤其是親情語言呼喚和音樂刺激效果較為肯定。腦外傷后昏迷病人對家人和朋友的聲音刺激反應最為敏感。選擇合適的音樂刺激病人也是一種有效的復蘇方法。音樂可使大腦右半球產生直觀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音樂可通過作用于淋巴系統(tǒng)、情感中樞來喚醒病人心理、生理上的反應。顱腦損傷昏迷病人在聽覺刺激時監(jiān)護的腦電圖上大腦皮質的波幅增高,音樂的旋律及節(jié)奏還可以調節(jié)大腦、邊緣系統(tǒng)和腦干網狀結構的功能,使受損但可逆的神經細胞功能盡快恢復而達到復蘇的目的。同時實驗還表明:給予刺激時大腦相應部位的腦血流量明顯增加[2]。為此,在歐美等國家,言語及音樂治療并配以適當的皮膚、周圍神經刺激以及視覺刺激已成為昏迷病人促醒的一種重要干預手段,已收到了明顯的療效。在選擇音樂刺激時最好選擇病人患病前熟悉的音樂,因為熟悉的聲音和音樂比陌生的要有效得多。視覺和觸覺能增強腦干網狀結構的喚醒反應促進上行性網狀激活系統(tǒng)軸索的修復和再生,并把各種刺激投射到大腦皮層上,形成新的神經環(huán)路和功能重組,使大腦皮層功能逐漸正常工作,從而使植物人從昏迷到蘇醒,乃至恢復到正常人狀態(tài)。
[1] 張微微.持續(xù)性植物狀態(tài)的治療進展[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3,9(3):157.
[2] 劉華英.急診護理中的音樂療法[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0):460.
[3] 原軍蓮,賈紅芳,趙玲,等.腦出血昏迷病人早期呼喚的應用與護理[J].家庭護士,2008,6(3A):6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