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新聞史和新聞理論研究中關于負面新聞相關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研究尚存在較大的爭論,而慣常意義上,人們通常把諸如報道凝凍、地震、雪災、泥石流等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損失的事件的自然災害類新聞以及報道社會生活中諸如貪污腐敗、殺人越貨等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傷害的由人為性因素造成的事件的新聞等稱作負面新面。概而言之,負面新聞有“天災”和“人禍”兩種分類。前者中整個新聞事件是由不可抗力的原因導致的,而后者中新聞事件則是由人為性的因素造成。從受眾的主觀情感判斷上來講,對于前一種類型的負面新聞,受眾對于其中所報道的事件、具體的事實以及受害者多持同情和惋惜的態(tài)度,而對于后一種類型來講,受眾對于這樣的事件和事實尤其是其中的事件制造者多持否定和批判的態(tài)度,對這一類型的新聞文本中所報道的惡劣事件和事件制造者的卑劣行徑深惡痛疾。如此一來使得很多人認為,因為人為性的負面新聞是對社會生活中丑陋和陰暗面的揭露,也即是對社會丑的報道,因而沒有審美價值可言。實際上,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丑的東西無論在藝術文本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有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古往今來中外藝術文本中塑造了眾多的丑的典型形象,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不僅帶來了審美的享受,更引發(fā)了人們對社會、歷史、人生的思考。人為性負面新聞是對社會生活中丑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報道,它同樣具有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確切地說,正是對社會丑的報道,恰恰為新聞審美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審丑”的視角。受眾在對人為性的負面新聞進行審視和把握時,最突出的觀照特點就表現(xiàn)為一種“審丑”觀照。而這樣的“審丑”觀照恰恰體現(xiàn)了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美價值之所在,而且在另外一個層面上,還可以窺視出其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層次關系。
自近代100多年來,西方哲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以挑戰(zhàn)傳統(tǒng)理性主義哲學先驗論和統(tǒng)一性為表征的非理性哲學不斷崛起,這樣的哲學將人的非理性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對世界的統(tǒng)一性、規(guī)律性予以全盤否定,反過來強調(diào)個別性、偶然性。人的非理性特質(zhì)的極端化發(fā)展就導致了“丑”的出現(xiàn)。如此一來,“丑”就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tài),登上了美學的殿堂。也正是因為如此,為日常生活、藝術以及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丑”提供了理論的前提。
而在現(xiàn)實層面上,則是人為性負面新聞文本報道了大量的社會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和現(xiàn)象以及諸多的陰暗面。比如在人為性負面新聞《云南蒙自一名警察酒后斗毆連開三槍殺人》(新浪網(wǎng)2009年02月15日)中就報道了蒙自縣公安局一名110民警酒后駕車回家,在所住小區(qū)因倒車與一名住戶發(fā)生沖突,最后拔槍射死對方的犯罪事實。再如人為性負面新聞《貴州習水縣多名公職人員涉嫌嫖宿年幼女生》(新浪網(wǎng)2009年04月03日07)中,報道了當?shù)?名政府官員、司法干部、教師、縣人大代表等公職人員涉嫌嫖宿幼女的犯罪事實。而且,在一些篇幅較大的負面人物通訊以及專題報道中,記者往往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刻畫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丑”的負面新聞人物形象。如在《廉政廳長盧萬里為何快速“變臉”成巨貪》(新華網(wǎng)2004年3月28日)這篇報道中,記者從盧萬里的“心路歷程”、“兩面人生”、“受賄原則”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刻畫了一個“變臉”巨貪的負面新聞人物形象。再如《成克杰:“八桂第一貪”的墮落人生》(人民網(wǎng)2000年08月29日)這篇通訊報道中,記者就從成克杰的“貧苦出身”、“發(fā)展情婦”、“賣官斂財”、“違規(guī)審批”、“收受賄賂”等諸多方面刻畫了位高權重的貪官成克杰的丑惡嘴臉和齷齪靈魂。正是這些人為性負面新聞中報道的丑陋事物和現(xiàn)象,尤其是文本中刻畫的“丑”的負面新聞人物形象,為新聞“審丑”提供了現(xiàn)實性。
審美觀照活動需要有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而審美客體既可以是美的對象,也可以是丑的對象。這是因為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并不是僵化的,社會歷史進程的不斷演進必然會促使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發(fā)生某種適應性的變化,這種變化集中表現(xiàn)為主體的“審丑”能力的提高。所以,具體到人為性的負面新聞中,受眾對文本所報道的丑陋事實和現(xiàn)象以及“丑”的負面新聞人物形象的觀照就最鮮明最集中地體現(xiàn)為一種獨特的“審丑”觀照,這種觀照,充分彰顯了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美價值。
在當下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各種問題和矛盾交織,因此,構建和諧社會成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在人為性的負面新聞中,這種獨特的“審丑”觀照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恰恰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通過對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丑”觀照,可以增強民眾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和正義感。
當受眾面對人為性的負面新聞中報道的諸如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倚強凌弱、殺人放火等犯罪事實時,一個方面對此報之以譴責和憤恨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在審視犯罪分子如何突破道德的底線和對法律的恣意踐踏,從而在心底里呼喚正義感的回歸,“期待造就一種社會正氣上升、邪氣下降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讓正義的聲音成為時代的最強音。”[1]與此同時也會在心底里升騰起一種促使自己做一個有道德感、法律意識和正義感的人的愿望。
其次,通過對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丑”觀照,受眾可以在新聞記者批判態(tài)度下導向善、引向美。
包括人為性負面新聞在內(nèi)的任何新聞文本,可以說都是新聞工作者審美意識的載體,在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新聞記者在文本中總是飽含著自己的審美感悟與審美評價、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因此,新聞記者不僅僅對社會生活中丑陋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客觀的報道,同時“也根據(jù)自己對美好的人的觀念,判決和譴責了丑惡的東西?!盵2]正是在這種譴責與評價之中,受眾仿佛自己戰(zhàn)勝了丑惡的現(xiàn)象,不僅認清了“丑”的負面新聞人物的丑惡本質(zhì),而且感受到了新聞記者對這些“丑”的負面新聞人物和丑惡現(xiàn)象的譴責是何等的正確。依照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新聞是有階級性的。在立足于客觀事實報道的基礎上,新聞記者在報道中又流露出愛與恨、褒與貶、肯定與否定的情感傾向。在人為性負面新聞中,這種情感傾向表現(xiàn)為對負面新聞人物和事件的批判。而這種對“丑”的人物和事件的批判態(tài)度,恰好把受眾導向了善,引向了美。
最后,通過對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丑”觀照,可以引起受眾強烈的情感震撼,從中得到教訓和警示。
由于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特征,當受眾從人為性負面新聞中得知負面新聞事件的相關責任人最終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莊嚴審判甚至自取滅亡時,這種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的教訓往往更能夠引起受眾心靈的震撼,較之于藝術文本中負面人物的毀滅,人為性的負面新聞中那些腐敗分子或其他犯罪分子的毀滅更具有威懾力和教育意義。因此,在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丑”觀照中,當受眾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正義感不斷加強,當受眾在新聞記者批判態(tài)度的指引下傾向于求善求美,當受眾從負面新聞人物的毀滅中得到教訓和警示并最終自覺向道德、法律、制度等社會秩序系統(tǒng)皈依,努力將自己塑造成遵紀守法,自覺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時,恰恰凸現(xiàn)了人為性負面新聞的“審丑”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積極意義。
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來的關于理想社會的偉大構想,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guī)劃的建議》報告中對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作了闡釋,其科學內(nèi)涵是“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3]實際上,這樣的和諧社會就是一個美的社會。山東大學的周來祥教授在對美的本質(zhì)進行探究時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美是和諧”。[4]周先生認為,美是“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理性和感性、自由和必然、實踐活動的合目的性和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的和諧統(tǒng)一?!盵5]周先生的這一論斷,與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來的理想社會的構想高度統(tǒng)一,無論人與自然的相處還是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均強調(diào)“和諧”。唯一不同的是周先生把這些問題提升到了哲學和美學的高度,或者說是從哲學和美學的層面來闡釋的。周先生所強調(diào)的和諧,是一種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真與善的和諧,合規(guī)律性與和目的性的和諧。從社會生活這個層面上來說是非常好理解的,社會生活中的人需要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荀子在《盡心下》中寫道:“充實之謂美”。[6]“充實”說的是內(nèi)容方面,個體通過不斷的努力,自身充盈著仁、義等善的本性,最終使得形體“生色”。自然的形體因為擁有了道德精神的涵義,此刻,整個人就是美的了。這充分說明了在作為主體的人身上,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性的重要性,兩者和諧統(tǒng)一了,就是美的,相反則是丑的。人為性的負面新聞中那些負面新聞人物,比如說腐敗分子,其外在形式表現(xiàn)為“人民公仆”,這樣的形式賦予了他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nèi)容,可是他們卻將人民的利益恣意踐踏,將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拋到腦后,缺少了社會角色的外在形式所要求的內(nèi)容,因此,這樣的人物就是丑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內(nèi)容和形式不和諧。同樣,社會實踐中需要真與善的和諧。真,是物種自身的自然狀況及客觀規(guī)律。善,是有用或者有益于人類的功利價值。從“真”這個層面上講,對財富的追求是人生存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其規(guī)律性所在,而這樣的追求又必須建立在“善”的基礎之上,不能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傷害。在人為性的負面新聞報道中,那些貪污腐化以及殺人越貨的犯罪分子恰恰丟掉了“善”的要求,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顧而恣意妄為,這種“真”與“善”的不和諧不統(tǒng)一必然要遭受人們的譴責。人類的實踐行動,還需要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和諧。其實關于和諧社會科學內(nèi)涵的表述中所囊括的諸多方面均體現(xiàn)了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這就要求人的目的和愿望與此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而在人為性的負面新聞報道中,那些負面新聞人物的目的和愿望恰恰表現(xiàn)為與這種必然規(guī)律的相悖,因此最終走向毀滅。
正如上文所述,受眾在對人為性的負面新聞進行“審丑”觀照時,當他們的道德感、法律意識得到增強;當他們在新聞記者批評態(tài)度的引領下被導向善,走向美;當他們因為負面新聞人物的毀滅而受到強烈情感震撼并從中吸取教訓和警示,并將其化作某種與社會發(fā)展協(xié)調(diào)適應的自覺的行為時,這正體現(xiàn)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真與善的和諧、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和諧。而更重要的是,有力推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而這種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和諧社會,也正是人人心中所向往的,美的社會。
[1]周來祥 《論美是和諧》[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P73
[2]鄧利平 《負面新聞傳播的多維視野》 [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1年5月1版P159
[3]阿?布羅夫 《藝術的審美實質(zhì)》[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 P22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37840.html?si=3&wtp=wk
[4]周來祥 《論美是和諧》[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P73
[5]周來祥 《論美是和諧》[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P73
[6]李澤厚等 《中國美學史》[M]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9 P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