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發(fā)源于朝鮮半島東南部,公元668年以前與高句麗、百濟并立,此后三百年進而成為朝鮮半島上的統(tǒng)一王朝,即本文所指的后新羅。[1]公元780年,后新羅開始接受西域樂調,通過與唐朝的活躍交流,吸收先進唐朝文化,融合高句麗和百濟的文化,使后新羅時期的音樂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藝術,開辟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音樂文化。與此相應,后新羅時期的器樂在兼容高句麗、百濟、前新羅音樂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三弦三竹,使朝鮮民族音樂得到進一步的繁榮和發(fā)展。三弦三竹也成了后新羅時期的代表性樂器。
《三國史記》中對三弦三竹的定義是這樣的:“新羅樂,三弦、三竹、拍板、大鼓、歌舞。舞二人,放角袱頭,紫大袖,公襕紅鞓,鍍金銙腰帶,烏皮靴。三弦,一玄琴,二伽倻琴,三琵琶。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盵2]
1、玄琴的傳承
《三國史記》“新羅古記云:初晉人以七弦琴送高句麗,麗人雖知其為樂器,而不知其聲音及鼓之之法。購國人,能識其音而鼓之者,厚賞。時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木樣,頗改易法制而造之,兼制一百余曲以奏之,于是玄鶴(黑鶴)來舞,遂名玄鶴琴,后但云玄琴。”
《三國遺事》卷3:“孝昭王(681—692)…先君(神文王:681—692)得神笛傳于朕躬。今于玄琴藏于內庫。”
《三國史記》載:“羅人沙食恭永子玉寶高,入地理山云上院,學琴五十年,自制新調三十曲,傳之續(xù)命得。得傳之貴金先生。先生亦入地理山不出?!喡斆魃倌甓耍话查L、清長,使詣山中傳學?!?/p>
當代韓國音樂史學的奠基者張師勛先生在其《韓國音樂史》中指明,假設玉寶高入山學琴50年,教續(xù)命得10年,續(xù)命成大器需20年,然后教貴金需要10年,貴金成大器同樣需要10年,再教安長、清長需要10年,由此推出到了900年后,即新羅末期玄琴才開始得到普及。[3]
2、伽倻琴的傳承
伽倻琴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制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伽倻琴又稱為新羅琴,是新羅的主要樂器?!缎铝_古記》在談到它的來歷時說:“伽倻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王以謂諸國方言各異,聲音豈可一哉?!?/p>
據《三國史記》記載:“伽倻國嘉實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溓?,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辟渿螌嵧踔剖仪?。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溓?,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
伽倻國的樂士于勒攜琴帶著弟子尼文來到了新羅,受到了真興王的歡迎和禮遇。真興王把于勒安置在國原,乃派遣大奈麻注知、階古、大舍萬德等受業(yè)于勒門下,以傳其業(yè)。
伽倻琴到新羅以后得到發(fā)展,成為新羅大樂,為以后的宮廷樂奠定了鞏固地位。到了八世紀左右(或更早些時間),伽倻琴從新羅國傳到日本,日本奈良的正倉院至今還收藏著三臺伽倻琴(即新羅琴)。伽倻琴是從新羅傳到日本,同時又用于新羅樂,因此,日本把伽倻琴稱之為新羅琴。
伽倻琴的傳承要比玄琴早的多:1974年在慶州黃南洞出土的長頸壺精美的伽倻琴圖畫;在《三國史記》中慈悲王(458—479年)、奈解王(196—230年)都有記載;陳壽的《三國志》(297年)也有被認為很可能是伽倻琴的記載。
到十九世紀末,伽倻琴音樂出現了高峰,這是伽倻琴藝術的轉折時期。音樂從緩慢的宮廷樂,逐漸轉變?yōu)檩p快而活潑的散調,原來流傳的伽倻琴,因不適合演奏散調的快音而改制成散調伽倻琴,流傳至今。
3、鄉(xiāng)琵琶的傳承
據《通典》、《隨書》、《舊唐書》、《新唐書》記載,琵琶曾用于高句麗樂中。
《三國史記》中引用《風俗通》,對四弦琵琶(唐琵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后補充道:“鄉(xiāng)琵琶與唐制度大同而小異。亦始于新羅,但不知何人所造。”《高麗史》和《樂學軌范》都曾記載了唐樂器組的琵琶為四弦、曲項;鄉(xiāng)琵琶為五弦直項。這里史料中不僅使用了“鄉(xiāng)琵琶”的稱謂,且明確指出了該樂器與唐琵琶有所差異,目的在于與四弦曲項的唐琵琶加以明確的區(qū)分。
4、大笒、中笒、小笒的傳承
《三國遺事》有記載曰:“先君(神文王)得神笛傳于朕躬。今于玄琴藏于內庫。因何國仙忽為賦俘,鳥之奈何易留事具載別傳。時有瑞云覆天尊庫,王之震懼使檢之,庫內失琴、笛二寶……”根據這一記載可以判斷,作為神器與高句麗的玄琴一樣保存在天尊庫的神笛很可能也是從高句麗傳入的。且,這支神笛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三竹,即大笒、中笒和小笒的雛形。[4]
三竹指大笒、中笒和小笒。據《三國史記》記載,三竹同樣是模仿七孔的唐笛所造?!度龂酚洝?、《高麗史樂志》和《樂學軌范》等史料明確記載,唐笛為七孔?!度龂酚洝窙]有明確記載大笒、中笒和小笒的開孔數量。據《高麗史樂志》俗樂器組介紹,大笒、中笒為13孔,小笒為7孔。但據《樂學軌范》的記載,大笒、中笒和小笒均為13個孔,即在小笒的開孔數量上,與《高麗史樂志》的記載有所不同。單算按音孔的數量,唐笛為7孔,新羅笒類均為6孔,即唐笛和新羅的笒在按音孔的數量上是有差異的。在這一點上《三國史記》、《高麗史樂志》和《樂學軌范》的觀點是一致的。
史料上只有玉寶高的30首玄琴音樂作品有記載:“上院曲1、中院曲1、下院曲1、南海曲2、倚巖曲1、老人曲7、竹庵曲2,玄合曲1、春朝曲1、秋夕曲1、吾沙息曲1、鴛鴦曲1、遠岵曲6、比目曲1,入實相曲1、幽谷清聲曲1、降天聲曲1?!盵5]
《三國史記》明確記有于勒12曲以及尼文3首樂曲的名稱。于勒的12曲是《下加羅都》、《上加羅都》、《寶伎》、《達己》、《思勿》、《勿慧》、《下奇物》、《獅子伎》、《居烈》、《沙巴兮》、《爾赦》、《上奇物》;尼文的三首樂曲是《烏》、《鼠》、《鶉》。[6]關于尼文所作的樂曲我們已無從考證,但是根據《三國史記》之地理志,確認了于勒12首曲名稱的來歷,它們大部分取自當時伽倻國各個地方的名稱,把那最具有代表性的樂曲,加工成了自己的樂曲,故以此命名。
據《三國史記》的記載,鄉(xiāng)琵琶曲共有212首。但目前已失傳。
大笒的作品有324曲,中笒有245曲,小笒有298曲,然而目前這些樂曲已經全部失傳。
三弦三竹是吸收了先進的外國文化,融合了高句麗和百濟的文化,使后新羅時期的音樂繼承并發(fā)揚了傳統(tǒng)藝術,開辟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音樂文化。
從三弦三竹的豐富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新羅時期的音樂空前繁榮,樂調的運用豐富多彩,在借鑒吸收并加入本民族的創(chuàng)造后,后新羅的音樂已經是古代音樂的的繁盛時期,具有一定的高度。雖說三弦三竹并不是都產生于后新羅時期,但是它們盛行于后新羅時期,是后新羅的代表性樂器,促進著朝鮮民族音樂的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所以說三弦三竹是朝鮮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是當之無愧的。
[1]《朝鮮民族傳統(tǒng)音樂史綱》,南熙哲著,延吉,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內部教材,2005年版
[2]《韓國音樂史(增補)》,(韓)張師勛著,樸春妮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
[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陳尚勝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國—朝鮮 韓國交流史(Ⅲ)》,楊昭全著,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版
[5]《世界民族音樂概論》,王耀華著,上海,上海銀月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外音樂交流史》,馮文慈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