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又稱作新媒介藝術,它是借助現代影像、視頻、電腦、網絡、互動技術、以及其它電子媒介等新的媒介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新媒體技術所催生出來的藝術形式。從上世紀中期開始,電腦成為了信息革命的主要形式,便攜式攝影錄像設備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可能,新媒體藝術由此產生了。進入到了21世紀,新媒體藝術已經發(fā)展成單頻錄像帶作品、錄像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盤和網絡藝術的大家族。在目前,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等國際性的藝術展中,新媒體藝術以愈來愈占據主導的姿態(tài)展現在現在觀眾面前。
二十世紀的80年代末期在中國開始出現了新媒體藝術,但真正比較成熟的藝術家和作品出現的時間應該在90年代的中期。1996年9月,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畫廊舉辦的《現象與影像》是中國第一次錄像藝術展。此后在國內各個大大小小的藝術展中,新媒體藝術作品都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2001年,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分別開設的新媒體研究中心和數碼藝術工作室,此后許多高等院校也陸續(xù)開設了與新媒體藝術相關的專業(yè)。
(1)新媒體藝術中的構圖
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后現代的先鋒視覺藝術雖然有諸多獨特視覺審美特征,但傳統(tǒng)影視影像畫面構成語言(構圖、景別、色調、光線)對其影響也是頗深的。
景別作為影像畫面表現手法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已經是司空見慣了。在新媒體作品中,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的取景手法雖然不如在傳統(tǒng)影視中運用的那么頻繁,但也沒有完全被忽略。畢竟畫面在通過運用景別來實現構圖的均衡作用之后,才會產生更加生動的表現力和內涵。在很多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中,畫面的景別很多時候僅僅只是特寫或是近景,傳統(tǒng)的表現手法被顛覆或是被解構。比如被批評家稱為“中國錄像藝術之父”的藝術家張培力在1988年國內第一個新媒體作品《30×30》中,在長達3個小時的錄像中,把一面鏡子摔碎,粘合,再次摔碎,不斷重復。機位景別沒有任何變化,沒有布光,甚至沒有剪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影像作品是為了向觀眾傳達一個理念:時間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錯覺。但畫面具有豐富的情節(jié),令觀者沉醉其中時,在觀者的感受中3個小時也是轉瞬即逝的,相反,若畫面內容枯燥無意義,如同該作品,3個小時對觀者來說也是無比漫長的。因此,此作品的表達手法對傳達作者的立意來說是成功的。
從攝影機產生的那一天起,電影藝術依靠鏡頭語言、蒙太奇手法、剪輯手段征服了無數觀者的眼球,成為了大眾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新媒體藝術被作為一種先鋒藝術,但在絕大部分作品中還是以視頻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在表現技法上也必然會受到傳統(tǒng)影視影像的影響,但新媒體藝術跳出了傳統(tǒng)套路和模式的局限性,創(chuàng)造出更為新穎前衛(wèi)的表現手法。
我們先從鏡頭語言上來說,傳統(tǒng)的影視影像更強調它的敘事性,鏡頭語言多依靠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來完整展現故事情節(jié),使絕大多數的觀者能清晰了解故事脈絡,從而明白作者的意圖。然而,在新媒體藝術作品當中,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被打破了,作者根據作品所要傳達的觀念來選擇攝影機的機位,并非按部就班地以敘事性的鏡頭語言來表達某一事件,時間的觀念在這里被模糊了。甚至,很多現當代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運用的是一種非故事性的表達方式。它是作者一些抽象的、非邏輯的、非理性的、或偶然的、非普遍性的個人體驗,因此,傳統(tǒng)敘事性的鏡頭語言在表達如此豐富的觀念時就顯示出了其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突破常規(guī)的新鏡頭語言。
其次,再來看看鏡頭的組合方式,也就是蒙太奇手法。傳統(tǒng)的影視影像作品要求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而現在的新媒體藝術在鏡頭組合上就將這一內容的完整性和情節(jié)順序解構了,對比、平行、交叉、敘事蒙太奇手法變得不再常見,很多的新媒體影像作品運用一系列實驗性的鏡頭組接手法,將一些本身并沒有具體聯系的鏡頭串接在一起,這樣造成了一種思維上的跳躍性,給予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樣,每一個觀眾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念,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觀眾又成為了作品的參與者與完善者。
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影視影像強調的是攝影機的記錄功能,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空間的塑造。第一種方式是再現空間;借助具有寬度和高度兩個向度的屏幕再現某個真實場景或寫意場景,借助觀眾在現實中的感受經驗,在銀幕上產生了具有寬、高、深的三維空間的畫面假象。第二種方式是創(chuàng)造空間;通過蒙太奇手段將零散拍攝的的一系列個別場景組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場面,強調蒙太奇的創(chuàng)造功能。這種在觀眾心理上形成的空間感屬于假定空間。
在新媒體藝術當中,我們經常聽到一種具有很強的空間感的音樂,這就是氛圍音樂(Ambient)。氛圍音樂就像很長時間的音效一般,但又具有極其細微的變化,深度的空間感與層次感。
電子樂是新媒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運用電腦程式制作出來的電子音樂不論從形態(tài)到理念都是對古典主義審美標準的一種顛覆。比如在新媒體藝術中我們經常聽到一種類似于“噪音”的音樂,它把日常生活中可聽到的噪音作為音樂作品基本的音響材料,經過作者的分割、失真、放大、拼帖出來,形成有節(jié)奏的“噪音”音樂。
[1]韓挧 薛峰著,《影視動畫視聽語言》.出版地: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10,版次(1)[2]梁梅《影視美術概論》.出版地: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 版次(1)
[3]巴爾 (Balle Francis)、埃梅里 (Eymery Et Gerard)、張學信.《新媒體》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2005-01. 版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