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昕
張中行和《還軒詞》
○陸 昕
十多年前,有次我去張中行先生家閑聊。先生忽起身說:“我送你本書,是個女詞人的?!蔽医舆^一看,薄薄一冊,印制素樸,非正式出版物。書名《還軒詞》,作者丁寧,名不見經(jīng)傳。也許先生看我有輕慢之意,遂加重語氣道:“這詞可是作得好啊,你拿回去細(xì)細(xì)看吧。要從女的說,我看近世無人能比?!苯又挚纯次沂种械臅?,說:“我一共也沒幾本,這還是特意給你留的。”先生平時月旦人物褒語不多,出此重言,想來大有可觀?;丶液蠹袋c燈熬油,細(xì)讀一過。讀畢,跋曰:
此書中行先生所贈。先生極贊作者之才而嘆其命蹇,蓋以其為近世難得之女詞人。余歸后,將此細(xì)讀一過,果然。才豐命嗇,才女大多難脫此途,為之慨然。安徽圖書館印成此書,先生亦甚不滿,以為太過簡陋。日前過訪先生,先生以此相贈,故于燈下略記如此。
丁寧,字懷楓,1902年生于鎮(zhèn)江,庶出,父及生母早亡,依嫡母生活。16歲出嫁,生一女,四歲病歿,隨即離婚獨居。解放前、后皆于圖書館中負(fù)責(zé)管理古籍,1980年9月去世,得年78。有詞集行世,名《還軒詞》,共四卷,總204首。尚有《拾遺》收少許詩詞。
丁寧的詞好在哪里呢?中行先生作過一篇類似讀后感的散文,里面說了大致這樣三層意思:第一是功力深厚,學(xué)什么像什么。舉一首為例:
斷雁零鴻凝望久,待得來時,消息仍如舊。長日閑愁濃似酒,吟魂悄共梅花瘦。心事正如堤上柳,剪盡還生,新恨年年有。獨倚危欄風(fēng)滿袖,朦朧淡月黃昏后。
學(xué)五代馮延巳,得其神髓。學(xué)兩宋亦復(fù)如此。第二是從學(xué)什么像什么到生成自己的。如《浣溪沙》:
十載湖山夢不溫,溪光塔影釀愁痕。數(shù)聲漁笛認(rèn)前村。芳草綠迷當(dāng)日路,桃花紅似昔年春。天涯誰念未歸人?
第三是感情真摯。用丁寧在詞集序中的話說,就是“凡平日不愿言不忍言者,均寄之于詞。紙上呻吟,即當(dāng)時血淚”。據(jù)此,先生認(rèn)為,血淚不同于繡花,所以有強(qiáng)大的感人力量。
先生的贊譽(yù)并未到此為止,他覺得隨著歲月流逝,人“先是感到岑寂,接著發(fā)展為凄涼,以至漂泊的心沒個安頓之處,就要投奔丁寧,讀詞集”。這是因為“這詞境可以說苦,又不盡然。因為其中還有寧靜,有超脫,以及由深入吟味人生而來的執(zhí)著、深沉和美”。由此先生想到歸宿,并認(rèn)為讀丁寧的詞,“生命就真是得了所歸。人生有多種愁苦,心的無所歸最愁苦······感謝(丁寧)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溫情和美的精神世界,使我漂泊的心有所歸,就是短到片時也好”。并將這篇文章的題目直接命名為“歸”。
品讀丁寧的詞作,感覺一如張先生所說種種。如《浣溪紗》:
凄沁梨云夢不溫,冰鸞曇影渺無痕。清愁如水又黃昏。芳草有情縈舊恨,游絲何計綰離魂。自甘腸斷向誰論。
這里邊雖有愁苦,更多的卻是張先生所說的寧靜和超脫,并由此而帶來的清逸蕭散。再如《浣溪紗》:
楓葉流丹菊亸黃,東籬昨夜有繁霜。深深簾幕護(hù)秋光。已分伶俜寒徹骨,何愁風(fēng)露十分涼。清燈如水注空床。
兩首詞中的“清愁如水又黃昏”和“深深簾幕護(hù)秋光”之意境幽遠(yuǎn)可追宋人。再看其幾首《鷓鴣天》:
劫后園亭付亂蓬,欲教海角寄萍蹤。書緣久客看看少,句為傷離往往同。煙塞闊,夕陽紅,疏林昨夜又西風(fēng)。金尊縱使殷勤勸,爭奈閑愁比酒濃。
幾日霜寒著意濃。流光如夢去匆匆。萍能無住依然綠,花到將殘不肯紅。千里月,五更鐘,此時情思問誰同。遠(yuǎn)書欲報何由寄,雁自南飛水自東。
這幾首詞里,即可以看到詩人的深沉、執(zhí)著,感受到一個充滿溫情和美的世界。詩人表面看似柔弱,其實不然,她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格標(biāo)準(zhǔn),這也反映在她的詞中。如《鷓鴣天》:
湖海歸來鬢欲華,荒居草長綠交加。有誰堪語貓為伴,無可消愁酒當(dāng)茶。三徑菊,半園瓜,煙鋤雨笠作生涯。秋來盡有閑庭院,不種黃葵仰面花。
仰面花,無非借指仰人鼻息的生活。綜覽丁寧的一生遭逢,詞中柔弱,詞外堅強(qiáng),大概是她的立身處世之道。
由此,丁寧的詞也得到了先賢前輩們的贊譽(yù)欣賞。不僅中行先生,華東師大周子美先生亦贊其“低回百折,凄沁心脾”。施蟄存先生聞其名后,輾轉(zhuǎn)借得《還軒詞》,手錄一過,并于書前跋曰:
余展誦終卷,驚其才情高雅,藻翰精醇。琢句遣詞,謹(jǐn)守宋賢法度。制題序引,亦雋潔古峭,不落明清凡語,知其人于文學(xué)有深詣也。并世閨閣詞流,……然以《還軒》三卷當(dāng)之,即以文才論,亦足以奪幟摩壘。況其賦情之芳馨悱惻,有過于諸大家者。此則詞逐魂銷聲為情變,非翰墨功也。······還軒猶在,百劫余生。寄跡皖中,隱于柱下。水遠(yuǎn)山長,余亦無緣識之。因手錄一本,暇日諷誦,寄我心儀。
可見中行先生知音頗眾。
歲月忽忽,丁寧早歸了道山;二十多年后,中行先生的形神也“歸”入了丁寧的世界。其實,人,無論文化高低境界大小,是追逐精神食糧還是物質(zhì)食糧,是歸了道山還是歸了陰山,都得“歸”。所以,中行先生的“歸”字用得好,點出了先生的愁苦,點出了丁寧的詞境,點出了人生的堂奧。
中國人民政法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