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間鼠疫流行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754年,在藏傳佛教喇嘛經中記載有本省南部地區(qū)由于當地牧民接觸病死旱獺而發(fā)生人間鼠疫流行。青海省動物鼠疫自然疫源地證實于1954年,1958年確診第1例人間鼠疫病例,至2009年為止,全省共發(fā)生人間鼠疫197起,發(fā)病467人,死亡 239人,病死率 51.18%。除 1972、1984、1999、2000 、2002 、2007、2008等7個年份未發(fā)生人間鼠疫外,其它各年間都有人間鼠疫發(fā)生。作者收集了近20年間青海省鼠疫監(jiān)測資料,通過描述流行病學分析以了解本省鼠疫流行勢態(tài)。
1.1 資料來源 1990-2009年來青海省人間鼠疫病例數據和相關年份鼠疫監(jiān)測報告及鼠疫疫源地調查報告。
1.2 分析對象 1990-2009年青海省旱獺鼠疫疫源地經鼠疫診斷標準(GB 15991-1995)確診的人間鼠疫病例。
1.3 分析方法 應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分析青海鼠疫疫源地人間鼠疫流行態(tài)勢。
2.1 人間鼠疫病例地區(qū)分布 發(fā)病地區(qū)主要分布在玉樹、海南、海北、海西4州的囊謙、玉樹、曲麻萊、稱多 、治多、興海、同德 、天峻、祁連 、烏蘭 10縣 。病例數分別為玉樹 52例、海南 13例、海西5例、海北3例。
2.2 人群分布 73例人間鼠疫病例中男性58例(79.45%),女性15例(20.55%);發(fā)病年齡范圍4~73歲,其中兒童和青少年組(4~19歲)21例,青壯年(20~48歲)42例,老年組(51~73歲)10例。職業(yè)分布以居住在疫區(qū)內的牧民為多(60例,占82.19%),其次是進駐疫區(qū)捕獺的農民工(13例,占17.81%)。人間鼠疫病例中男性顯著高于女性,青壯年組高于其他組,其差別是由于接觸傳染源機會不同所致。
2.3 季節(jié)分布 人間鼠疫的病例發(fā)生在每年5~10月,高峰期在7~10月,這與動物媒介消長和獵捕旱獺時間保持一致。另外偶蹄類參與動物鼠疫流行,致使旱獺入蜇后仍有人間鼠疫滯后發(fā)生,成為青海鼠疫又一顯著特點。如圖1所示。
圖1 青海省近20年人間鼠疫病例季節(jié)分布Fig.1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n human plague cases in Qingai province during 1990-2009
2.4 主要傳染源與病型 73例人間鼠疫中傳染源為喜馬拉雅旱獺 18例(24.66%),偶蹄類7例(9.59%),食肉動物2例(2.74%),疫蚤叮咬的12例(16.44%),接觸鼠疫患者34例,占46.57%。剝食旱獺或病死綿羊、疫蚤叮咬和剝取食肉動物皮張,經皮膚微傷口感染,引起腺鼠疫,重癥者可繼發(fā)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以及通過接觸患者經呼吸道感染引發(fā)原發(fā)性肺鼠疫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圖2 青海省近20年人間鼠疫病例病型分布圖Fig.2 The types distribution on human plague cases in Qinghai Province during 1990-2009
人間鼠疫以肺型居多,原發(fā)和繼發(fā)型肺鼠疫占60.27%,其次是腺鼠疫,占 26.03%,敗血型(原發(fā)和繼發(fā)型)占12.33%,腺鼠疫合并蜂窩組織炎僅占1.37%。但首發(fā)病例仍以腺鼠疫居多,如圖2所示。
2001年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發(fā)現了一塊新疫源地-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使疫源地類型增至2種。首次自稱多縣青海田鼠(2001)和玉樹縣山羊(2005)體內分離到鼠疫菌〔1-2〕;從稱多縣細鉤黃鼠蚤、直緣雙蚤指名亞種(2001),原雙蚤指名亞種(2003)分離到鼠疫菌〔3〕;2001年自格爾木牦牛血清中查到鼠疫抗體〔4〕。截止目前,青海省染疫動物共19種,染疫媒介12種,充分說明青海省鼠疫疫源地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和動物種類的多樣性。
青海人間鼠疫病例呈散在發(fā)生,局部地區(qū)有暴發(fā)流行。人間病例的消長主要與喜馬拉雅旱獺動物鼠疫流行和人們捕獵旱獺的活動時間有關,偶蹄類動物作為傳染源是造成10月份青海人間鼠疫流行高峰的重要原因〔5〕。流行地區(qū)主要分布于玉樹州、海南、海西和海北州,表明鼠疫疫源性相對穩(wěn)固。人間鼠疫病例中男性顯著高于女性,青壯年組高于其他組,這與男性青壯年勞動者和染疫動物接觸的機會多,捕獺民工大多也在這個年齡組有關。
2003年對湟源縣4個鄉(xiāng)鼠疫高危人群進行的鼠疫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150人血清中有 17人鼠疫 FI抗體為陽性,陽性率為11.13%,滴度介于 1∶40~1∶320〔6〕。提示青海省鼠疫高危人群中存在隱性感染或稱輕型鼠疫的病例,鼠疫高危人群的大量存在加大了我省鼠疫防治工作的難度。2004年和2009年青海發(fā)生的多點散發(fā)流行和局部地區(qū)肺鼠疫爆發(fā)流行,共發(fā)病32例,死亡12例。且去年興海縣是靜息50年后再次發(fā)生人間鼠疫。表明我們雖基本摸清青海鼠疫流行規(guī)律,但對局部地區(qū)鼠疫突然暴發(fā)、疫源地復燃等特殊情況仍需做大量工作,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內在本質,從而制定主動科學防治策略。
〔1〕王祖鄖,羅松達衛(wèi),于曉濤,等.青海省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發(fā)現與調查〔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4,23(1):69-72.
〔2〕于守鴻,焦巴太,莫清云,等.青藏高原西藏山羊自然感染鼠疫〔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9):818.
〔3〕祁美英,于守鴻,楊永海,等.青海省新發(fā)現原雙蚤指名亞種自然感染鼠疫〔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4,20(4):283-284.
〔4〕馬明躍,齊洪文,肖勇,等.牦牛血清中查出鼠疫抗體〔J〕.地方病通報,2002,17(2):4.
〔5〕王祖鄖.青海省藏系綿羊及其防治〔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0,16(4):97-98.
〔6〕慕有,楊曉艷,趙小龍,等.青海省湟源縣鼠疫高危人群血清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5,24(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