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群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政治演講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以奧巴馬的一篇競選演講為例
朱益群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批評性語篇分析是旨在把語言和語言使用與其意識形態(tài)意義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分析模式。它通常和系統(tǒng)功能語法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描寫、闡釋和說明這三個步驟對語篇進行分析,揭示語篇中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三者之間的關系。本文運用這一分析模式,對奧巴馬的一篇總統(tǒng)競選演說稿進行了分析,驗證了這一模式在演說類語篇中的應用價值。
批評性分析;競選演講;奧巴馬
“批評語言學”(critical linguistics),也叫“批評性語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在英國興起的有關語篇分析方法的學科。“批評語言學”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福勒等人在1979年出版的《語言與控制》里;費爾克勞在他的著作《語言與權利》中又提出了“批評性語篇分析”這個概念。國內(nèi)關于批評語言學的介紹和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有辛斌、陳中竺、丁健新等,他們主要介紹了國外批評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論。雖然他們也應用這一理論對一些語篇作了分析,但分析的主要是新聞語篇,對政治演說雖有涉及,但對競選演說的批評性分析沒有。競選演說同時影響著競選者和廣大選民。競選者可以通過演說影響選民,進而影響選舉結果,選民可以通過競選者的演說了解其想法,作出自己的選擇。那么競選者是怎樣通過語篇來影響、控制選民的心理,達到自己的演說目的的呢?而另一方面,選民又如何透過演說洞悉演說者的意圖,不被演說者控制,作出自己的正確選擇呢?這就要求對競選演說進行批評性分析。本文將對奧巴馬在大選前一天弗吉尼亞州的競選演說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旨在驗證這一分析模式的應用價值及有效性。
批評性語篇分析強調(diào)語言和權力的關系以及語篇分析在社會文化批評中的作用。它是一個三維分析法,分析語篇、語篇的生成傳播和接受過程以及對整個語篇的社會文化分析。它視語篇為生成者在形式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兩方面進行選擇的結果,因而對語篇的分析離不開對話語實踐過程本身及其發(fā)生的社會語境的分析。費爾克勞認為,話語可以同時被看作是:(1)語言文本,口頭的或者書面的;(2)語篇實踐(語篇生成和語篇解釋);(3)社會文化實踐。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語篇分析的三個步驟:(1)“描寫”語篇的形式結構特征;(2)“闡釋”語篇生成、傳播和接受它的交際過程的關系;(3)“說明”交際過程和它的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在分析方法上,批評語篇分析堅持以M.A.K.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作為分析工具。下面本文將結合系統(tǒng)功能語法和費爾克勞提出的語篇分析步驟,從分類和及物性兩方面對這一演說進行描寫,然后結合社會、情景語境對其進行闡釋和說明。
1.描寫
分類是指用語言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語篇分類系統(tǒng)指語篇對人和事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過詞匯的選擇來實現(xiàn)。本文主要對人稱指示詞進行分類,結果如下表: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使用次數(shù) 單數(shù):15 復數(shù):35 23 8
可以看出,第一人稱使用的次數(shù)較多,其中又以復數(shù)“we”的頻率最高。從語用角度看,we有外排和內(nèi)包兩種用法。外排的we僅僅是指說話人的一方,內(nèi)包的we則包括聽眾在內(nèi)。前者的使用可以拉開與聽眾的距離,而后者的使用則把自己與聽眾放在同一立場,使聽眾感到親切,從而達到“合意”的效果。“合意”即發(fā)話人和受話人或者更廣泛的人民大眾在利益或思想感情上是完全一致的。在這篇演說,中奧巴馬更多地使用了內(nèi)包意義的“we”,拉近自己與選民的距離。然而他也使用了較多的第一人稱單數(shù)“I”,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他作為民主黨領導人以及總統(tǒng)候選人的權力與地位。第二人稱“you”的多次使用使選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以及相信奧巴馬提出的政策確實是為他們考慮的,如果他們投票給奧巴馬,那么他們將是這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受益人。同時在演說中,奧巴馬在其中的一段集中使用了第三人稱來講述其對手麥凱恩的行為。通過把自己的政策與對手的政策相比來突出自己政策的優(yōu)越性?!罢Z言是意識的物質(zhì)形式。”奧巴馬對不同的人稱代詞的選擇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的意識:有時和選民處在同一立場,有時體現(xiàn)絕對權威,并始終把自己所代表的民主黨與對手共和黨的不同表現(xiàn)出來。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語篇元功能。概念元功能又包括經(jīng)驗功能和邏輯功能,而經(jīng)驗功能主要是通過及物性得到體現(xiàn)。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tǒng),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把人類的經(jīng)驗分成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選擇哪類過程來表達一個真正的過程會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意義?!痹谶@篇演說中奧巴馬主要采用了物質(zhì)過程和關系過程兩種。物質(zhì)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一般由動態(tài)動詞來表示。在這篇演說中奧巴馬對重塑美國中產(chǎn)階級、醫(yī)療、教育問題和國防安全等問題提出了很多的措施,而這些措施都是由物質(zhì)過程來表示的。例如,在重塑中產(chǎn)階級問題上他說:“I’ll give a tax break to 95%of workers and their families…you’ll get a tax cut.”在醫(yī)療問題上他說:“My plan will make health care affordable and accessible for every American…you’ll be able to get the same kind of plan that members of Congress get for themselves.”大多數(shù)選民選舉的主要依據(jù)是看競選者在勝選之后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樣實質(zhì)性的好處,而物質(zhì)過程作為一個做事的過程能很好地給人一種干實事的印象。奧巴馬在演說中提到了選民最為關心的幾個方面,并用大量的物質(zhì)過程來描述他在這些方面將采取的措施,使選民更加相信并支持他,從而達到演說的目的。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實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在及物性系統(tǒng)中,關系系統(tǒng)是進行評價或判斷最直接的方式。例如,演講中出現(xiàn)了以下句子:1.This is a defining moment in our history.2.Wages are lower than they’ve been in a decade.3.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可以看到,這些表示關系過程的句子都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在很多情況下一般現(xiàn)在時并不表示時間,而是表示普遍真理性、始終存在的狀態(tài)、習慣性或連續(xù)性的行為和過程”。關系過程中一般現(xiàn)在時的使用可以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如第二句奧巴馬描述了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經(jīng)濟狀況,以此塑造出一個了解選民生活狀況與選民緊密相連的領導人形象;第一和第三句的使用把自己和美國民眾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在選民中引起共鳴。
2.闡釋
闡釋是批評性語篇分析中的中間步驟,主要是將語篇本身的語言特征與語篇參與者相聯(lián)系,分析語篇參與者在語篇生成過程中不同目的的作用和結果。在這篇演說中語篇的參與者是奧巴馬和弗吉尼亞州的選民。奧巴馬要想取得選民的信任,就要在語篇的生成過程中采用演講技巧來達到與選民的共識。他一方面要表現(xiàn)出作為民主黨領導者及總統(tǒng)候選人的自信及相對權力,一方面又要拉近和選民的距離,贏得選票。這次演講是他能否在弗州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部分。選舉結果證明,這篇演說為他在弗州的勝利以及整個選舉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3.說明
說明是語篇分析中的最后一步,主要是將語篇與社會語境聯(lián)系起來,分析語篇與社會控制之間的相互關系。弗吉尼亞州原本是傳統(tǒng)的共和黨票倉,自1964年以來,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從未在該州獲得勝利,而弗州擁有13張選票,對奧巴馬很重要。奧巴馬把弗州最為大選的最后一站,如果他能拿下這一站,白宮就近在咫尺了,因此這篇演說至關重要。奧巴馬的競選主軸是“變革”,這也是他這篇演講的主題。金融危機、經(jīng)濟衰退、兩場戰(zhàn)爭,美國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zhàn),選民需要變革,需要一個能帶領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選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個給美國帶來新方向的領導人。這是這篇演說生成的大背景。而對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弗吉尼亞民眾來說,他們尤為關心的又是經(jīng)濟問題。同時,由于經(jīng)濟危機的爆發(fā)使弗吉尼亞威廉王子郡超過7%的屋主因為無法負擔房貸而面臨房屋被沒收的悲劇,布什及其所代表的共和黨越來越不得民心,許多人對麥凱恩心存疑慮。這些社會背景因素使得奧巴馬演說時在社會需要變革的大主題下以經(jīng)濟、福利政策為主導,成功地闡釋了自己的政策,同時對其對手麥凱恩的做法進行了抨擊,從而獲得了選民的信任與支持。
[1]胡壯麟,姜望琪.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H31
A
1673-0046(2010)2-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