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擁政,于翠紅
(11山東工商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煙臺264005;21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教師認知與EFL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證調(diào)查
張擁政1,于翠紅2
(11山東工商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煙臺264005;21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教師認知;學生認知;外語教學
從教師認知與EFL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出發(fā),對影響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發(fā)展的教師認知因素作了初步的理論探討和實踐調(diào)查。結果表明(1)教師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前語言學習經(jīng)歷的影響;(2)不同性別的外語學習者接受教師認知影響的程度有顯著差異;(3)對教師認知的研究有助于EFL教學的順利開展與外語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guī)律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日益關注知識在大腦中的體現(xiàn),語言及形象的理解以及推理、學習、記憶等的心理過程。從認知理論研究的角度看,英語作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簡稱EFL)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的心理活動,需要人類思維、感知、情感及理解等的共同協(xié)作。因此外語教學中積極的思維決策者——教師的認知必然在學生的語言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EFL教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對學生認知的調(diào)查和分析上,很少關注教師認知及對學習者和課堂教學的影響。然而,EFL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師認知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EFL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在單一的環(huán)境下完成一般語言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還要引領學生接觸和認識另一種社會文化,增強學生對本族語和目標語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通過創(chuàng)設適合語言學習的廣大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幫助他們恰當理解并準確使用目標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本文旨在通過對教師認知和外語教學相關因素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調(diào)查,探討有助于我國外語教學人才培養(yǎng)的合理途徑以期更好地指導教學活動的設計,推動EFL教學順利開展。
所謂教師認知,是指教師在教學行為中不易為人們所直接觀察到的認知元素,即教師的所知、所信及所想[1]。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所掌握的知識對即將教授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篩選和歸納,并按照自己認為有效的方式通過課堂講授為學生構筑一套實用、邏輯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完成一定的語言認知。教師認知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教師認知與學生認知如何協(xié)調(diào)一致互為作用?教師認知與課堂教學有什么聯(lián)系?圖1為我們展示了教師認知和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
圖1 性格特征,學校教育,專業(yè)課程與教師認知和課堂教學的關系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感知是將刺激信息和感知信息組成有意義的對象,在已貯存的認知經(jīng)驗參與下把握刺激的意義[2]。因此,感知與人的知識經(jīng)驗是密不可分的[3]。而且,人們早期形成的概念一般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外語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不是能夠偶然獲得的,也決不是今天獲得,明天又可能失去的東西。它是外語教師先前經(jīng)驗長期積累的結果[4]。許多具體的教學實踐表明: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識體系、教學觀念和課堂設計與他們學生時期的語言學習經(jīng)歷密切相關。
勞特[5]曾把教師早期學生階段的學習稱為教學“觀察實習期”(app renticeship of observation),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的思考者和摹仿者,他們對課堂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不僅僅限于知識層面,還包括對教師教學風格和思想意識的評價和吸收??鬃拥摹叭f世師表”就是對教師榜樣作用的高度概括。雖然現(xiàn)代外語教育已經(jīng)擺脫了“師徒”式的、“手把手”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小作坊模式,但不可否認,在某種程度上,“名師出高徒”的因果關系還不能斷然否定。很難想象一位外語聽說能力差,課堂組織雜亂的教師會培養(yǎng)出教學能力強,語音面貌好的外語老師。
其次,課程作為教和學的中介,是學生獲得信息、增長知識的主要源泉,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j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認知的發(fā)展[6]。外語教學作為一個以培養(yǎng)語言能力為中心,情感、意志、文化等心理活動相伴隨的過程,要求其課程設置體現(xiàn)目標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華,符合當前社會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既要協(xié)調(diào)知識、能力和素質(zhì)的關系,還要兼顧國內(nèi)傳統(tǒng)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圍繞課程設置的特點,使用地道真實的語言,而非用矯揉造作的課堂對話來組織教學[7],從而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和熟練的語言技能;另一方面,還要還原語言知識的真實背景,恢復其原來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引導學生了解此目標語國家的風俗文化,促進其認知因素和社會性情意因素的協(xié)同發(fā)展。
此外,外語教學過程主要由教師、學生及二者構成的學習共同體(community of learning)等因素構成,師生之間形成合作和互動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不同認知方式的學生之間相互作用,每個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有可能被激發(fā)和共享。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教學一定是教師面對學生講解某種語言知識、技能,然后由學生進行掌握和操練。因此教師往往長于語言知識技能的講解和演示,而短于對學生的引導和疏通,從而造成教師認知與學生認知相背離,影響了教學效果。事實上,一名優(yōu)秀的外語教師應該首先明確學生是有著豐富感情和鮮明個性的人,教育教學只有順應了他們的個性和認知特點,才能夠得以順利進行。
以Distefano[8]為首的研究者曾對師生認知方式的匹配2不匹配做過探討,結果發(fā)現(xiàn),當師生之間的認知方式相匹配時,他們傾向于用積極的語言相互描述;當師生之間的認知方式不匹配時,他們傾向于用消極的語言相互描述。事實證明,教師個性是學生改變對外語學習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熱情、活潑、友善及博學多才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EFL教師結合課堂具體內(nèi)容和學生的興趣及需要因勢利導,使教師認知得到最大的展示和發(fā)揮,并與學生認知協(xié)調(diào)一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則可以在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陶冶、感染、激勵學生,并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最后,教師認知還表現(xiàn)在其對所教授的目標語國家所持的態(tài)度。學生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目標語文化持有好感,便會渴望了解其歷史、文化及社會知識。那么對學習者來說學習該門外語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過程,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樂趣,一種探索。相反,輕蔑、仇恨或厭惡的態(tài)度毫無疑問會極大地影響學習效果。
總之,教師認知可被描述為教師教學的參考框架。從教學理論角度看,它一方面將教師的教學行動結構化,另一方面,又將教師各項教學行動有機地融為一體。從教學實踐的角度看,教師認知有助于更好地設計EFL課堂教學,便于教師更加有效地施教并引導學生積極配合順利完成外語學習。為更好地探討教師認知對EFL教學的影響以及學習者的性別、語言水平和語言學習經(jīng)歷之間的聯(lián)系,筆者進行了相關的實踐調(diào)查。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和讓受試者撰寫自傳式描述的方法,然后對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
1 受試者
參加本項調(diào)查的是煙臺地區(qū)三所高校的48位外語教師和120名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受試者均采用隨機抽樣(random samp ling)的方式選取,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18份,其中包括教師問卷32份和學生問卷86份。受試者年齡跨度較大,從21到50歲不等。118名受試中共有47名男性和71名女性。
表1 對受試者的描述
2 調(diào)查工具
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進行。問卷之前向受試者詳細解釋教師認知的含義及包括的內(nèi)容。問卷分三部分:一是個人情況調(diào)查,以填寫表格的形式完成;二是對教師認知和個人認知發(fā)展觀念的調(diào)查,采用四級量表,從“具有很大影響”,到“沒有影響”。三是要求受試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圍繞對外語教學產(chǎn)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撰寫自傳式的描述,字數(shù)不限,可采用列舉或敘事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觀點,也可針對當前我國EFL教學狀況提出建議和期望。問卷全部采用中文進行,對問卷作答時間不作限制。
3 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經(jīng)過認真準備,歷時兩周,成功組織受試者完成問卷調(diào)查的填寫工作并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了分類匯總。借助SPSS1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具體分三步完成:
(1)分別按受試者的性別和身份將所得數(shù)據(jù)歸類;
(2)計算出所有變量的總體參數(shù);
(3)用X2檢驗比較不同性別、身份的受試者對語言學習經(jīng)歷和個人認知發(fā)展觀念理解的差異性。
4 結果與討論
表2 受試者對教師認知和個人認知發(fā)展觀念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表3 不同性別受試者對教師認知和個人認知發(fā)展觀念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表4 不同身份受試者對教師認知和個人認知發(fā)展觀念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表5 受試總體及不同性別和身份受試者對教師認知和個人認知發(fā)展觀念差異性卡方檢驗(P≤0105)
從表2可以看出,約6917%的受試者認為教師認知對他們自身認知的發(fā)展有很大或較大影響,認為沒有影響的只占913%。這說明教師認知對于成功的外語教學來說絕不是可以忽略的,而是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值得投入精力進行研究的。那么教師認知對不同性別的外語學習者的影響有無差異呢?從表3所顯示的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女生接受教師認知的影響遠遠大于男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不同性別的思維方式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Bardwick[9]曾區(qū)分過兩性不同的思維方式:認為男性思維傾向于分離、獨立,而女性思維傾向于聯(lián)系、相關;女性更喜歡同周圍的環(huán)境相互合作以提高外語成績,而男性則更多地強調(diào)自我的獨立。這對于當前我國外語學習者中女性占多數(shù)的EFL教學狀況有很好的啟發(fā)。另外,對不同身份受試進行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表4)顯示絕大多數(shù)受試教師(7118%)和學生(6918%)認為教師認知對課堂外語教學有很大或較大影響,另外教師中只有1人(僅為311%)認為沒有影響,與持有此觀點的學生比例1116%相比,可見教師對師生關系給予更多的關注。
為了更好地驗證以上觀點,筆者對調(diào)查所得的受試整體數(shù)據(jù)樣本進行單向表的卡方檢驗,得到自由度(df)為3,顯著性水平為0105時X2值為221407(p<0101)。由此,可拒絕無差別假設,認為受試者在教師認知對學生個人認知發(fā)展的觀念上有顯著性差別。為更好地分析哪些組的差異是顯著的,哪些組的差異是不顯著的,筆者對不同性別和不同身份之間的樣本分別進行了2×4的雙向表X2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自由度(df)為3,顯著性水平為0105時X2值分別為171416(p <0101)和21392(p>0105)。證明男性和女性在看待教師認知對學生個人認知發(fā)展的觀念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在這一觀念上教師和學生兩種身份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盡管如此,受試中32名從事EFL教學的教師,其平均年齡為3417歲,比受試學生的平均年齡高出近12歲。另外,從課堂外語學習的歷史來看,受試學生只有11213年,而受試老師大都有13216年。這些經(jīng)歷無疑會加深其對教師認知的理解。
另外,從受試者對自身外語學習經(jīng)歷自傳式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大都對教師認知和課堂外語教學及學生個體發(fā)展關系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這比專門的教學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培訓的影響還要大。從他們的描述中可以歸納出有6種教師認知因素會對課堂外語授課和學生產(chǎn)生顯著的積極作用:
表6 積極的教師認知因素歸納列表
可見,學生對教師認知的關注多集中在教學熱情和教學能力方面,對教師的認知結構和情感系統(tǒng)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教師對職業(yè)所持的態(tài)度,針對學生個體差異使用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等都會對課堂外語教學和學生個體認知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從問卷調(diào)查看,受試者對教師認知觀念的評價持普遍肯定的態(tài)度。教師優(yōu)良的教學素質(zhì)是在后天的教育教學中逐漸形成的,是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認真的實踐培育起來的。教師過去所經(jīng)歷的學校教育,所學習的專業(yè)課程及教師自身的性格特點決定著教師認知并內(nèi)化為一系列的教學觀念作用于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10]。教師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如何處理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問題,如何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等等,都會受到這些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認知帶著其學生時期所接受的學校教育的烙印,不僅包括教師的言語技能和知識水平,還包括教師的心理行為以及內(nèi)在的性格特征。忽視教師認知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僅不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習者個性的和諧發(fā)展和高素質(zhì)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
目前,我國外語教師的培養(yǎng)模式正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外語教師隊伍將吸納更多來自綜合院校而不僅僅是師范院校的人才。因此,我國高等外語教育應增強對教師認知的研究和探討,更好地發(fā)掘教師深層的教學動機和教育教學技能水平,以全面提高外語教學水平,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外語教育人才。
[1] Simon Borg,Teacher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A review of re2 search on whatlanguage teachers think,know,believe and do[J]1 Language Teaching,36(2),8121091
[2] 王蘇,汪安圣1認知心理學[M]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1
[3] 張文新1高等教育心理學[M]1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1
[4] HoltReynolds,D1Personal History2based Beliefs as Relevant Prior Knowledge in Course Work[J]1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9(2),1992:32523491
[5] Lortie,D1C1School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M]1Chicago,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1
[6] Woods,D1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Beliefs,Deci2 sion2ma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s[M]1Cambridge:CUP1, 19961
[7] 束定芳,莊智象1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
[8] Distefano J1 Interpersonal Percep tions of Field Independent and Field DependentTeachers and Students[J]1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rnational,1970,31:46324641
[9] Bardwick,J1Psychology ofWomen:A Study ofBioculturalConflicts [M]1New York:Harper&Row,19711
[10] 劉潤清,吳一安1中國英語教育研究[M]1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
An Emp ir ica l Research in to Teachers’Cogn ition and EFL In struction
ZHANG Yong2zheng1,YU Cu i2hong2
(11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 Shandong 264005,Chi2 na;21Foreign LanguagesDepartment,Shandong Institute of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 Shandong 264005,China)
teacher’s cognition;students’cognition;EFL instruction
Beginn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s between teacher’s cognition and different factors in EFL teaching,this paper sets a p reliminary research in both theory and p ractice on possible elements thatmay exert influences on teaching resultand studentdevelopment1The results show:1)p rior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has a great influ2 ence on teacher’s cognition;2)significant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learnersofdifferentgenders;3)the study of teacher’s cognition can better facilitate EFL teaching and EFL teachers cultivation1
H 64214
A
167322804(2010)0320117204
20092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