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峰
(江西省稅務干部學校,江西南昌330000)
外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
陳文峰
(江西省稅務干部學校,江西南昌330000)
非語言交際跟語言交際一樣是人類交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交際無法代替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給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也應注意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代碼;交際能力
人類交際包括兩個方面:語言交際(verbal communication)與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言語行為之外的交際行為,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和行為。這些屬性和行為由發(fā)出者有目的地發(fā)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發(fā)出,由接受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非語言交際一般分為四類:(1)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2)副語言(paralanguage);(3)客體語(object language);(4)環(huán)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行為會互有差異,這些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言語交際行為方面,而且還大量存在于非語言交際行為中。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由此可見,語言能力培養(yǎng)包括兩個方面:語言的與非語言的。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重點放在學員的語言技能上,忽略了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們的外語教學中同樣也應該重視非語言交際的培養(yǎng),使學員能區(qū)別非語言交際的差異性以及非語言交際的必要性。
非語言交際是人類最原始、最普通的交際方式,也是最能表達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意愿的交際方式。許多非語言交際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為許多有聲語言往往要把所要表達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隱藏起來,例如在遇到極度痛苦或憤怒或欣喜若狂的事情時,許多人不是用語言述說,而是通過他的動作或舉止等表達出來。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條信息傳遞的全部效果中,只有38%是有聲的,7%是語言,而55%的信號是無聲的。在人類面對面的交際活動中,語言代碼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更微不足道了。據(jù)有關(guān)資料表明,通過語言代碼傳遞的信息低于35%,而65%的交際信號則是用非語言代碼來傳遞。而在課堂教學中,82%的教學效果都是依靠非語言代碼來實現(xiàn)的,只有18%的信息是憑借語言代碼來傳遞的。由此可見,以往人們認為書面語最重要,口語次之,體式語最不重要的觀點是不準確的,非語言代碼在交際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非語言代碼的識別是外語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交際能力是由兩個部分組成: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策略能力這部分中,非語言代碼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們注重的是學員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學生策略能力在交際中的重要性,他們教給學生的往往是純語言的知識而不是如何清楚并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方式方法。對教學中所出現(xiàn)的非語言代碼關(guān)注得就更少。事實上,這些非語言代碼是學生要清楚并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可依靠的有用方式,他們跟語言本身一樣在交際過程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外語教師不應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學會非語言代碼的知識,而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向?qū)W生講授有關(guān)的知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存在著大量的差異性,非語言代碼因文化與環(huán)境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含義,在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上,教師的作用是明顯的。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非語言代碼含義的認識,從而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將非語言交際的教學納入到外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教學方法與策略。
1.介紹與解釋外語中非語言代碼及交際行為的功能與含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母語與所接觸的外語非語言代碼之間的差異。比如,中國人用手勢表示“來”這個意思,通常是手掌的所有手指朝下或朝左,不斷搖動四個手指,那意思就是“過來”。而美國人則是四指朝上不斷搖動來表達這一意思。再比如,美國人用食指對人不斷搖晃表示“我瞧不起你”,如果我們不懂這一語言代碼而造次,那說不定就要挨拳頭了。
2.介紹與解釋用于描述非語言交際行為或方式的字、詞或語句。比如“dragon”——“龍”這個詞在漢語文化中,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意義,而在英語文化中,它則是表示一種邪惡、可怕的怪獸。為此,有人還專門提議將漢語文化中的“龍”譯成“l(fā)ong”,盡管這一提議未得到普遍認可和推廣,但“dragon”和“龍”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在理解不同文化時要注意它們的不同而做到區(qū)別對待。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有必要將這類文化差異教給學員。再比如,如果將“他力壯如?!边@句話譯成“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而不是“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就勢必引起目的語讀者的費解了,從而也給外語學習者增加了對外交流上的障礙。
3.幫助學員推敲并理解出現(xiàn)在語篇結(jié)構(gòu)中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和文化特征。我們以下面這段英文為例:
Mama pursed her lips,“We do not”,she reminded us gently,“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We all shook our heads.
在這里的上下語境中,’shook our head’必須被譯成“點點頭”而不是“搖搖頭”,因為孩子們是同意母親的意見不去銀行的。
此外,教師們還應引導學員利用電影、vcd、mp3等視聽材料進行觀察,對比目的語與母語文化中的非語言代碼的差別,培養(yǎng)他們目的語與母語中非語言代碼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增加有關(guān)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好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還得身體力行,通過大量的角色扮演向?qū)W生形象地展示語篇結(jié)構(gòu)中的各個非語言層面的含義。
責任編輯 鄭百靈
G421
A
1008-6463(2010)03-0076-02
201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