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廣讓
(寶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鳳翔師范分院,陜西 鳳翔 721400)
杜 甫
杜甫是繼屈原之后中國文學(xué)史上又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愛國思想是杜詩的靈魂。
杜甫一生歷經(jīng)坎坷與艱辛,細數(shù)他生命的59年歲月,從7歲做詩,到生命的最后,1400余首詩歌作品是他給予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詩歌,有的表達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有的表達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有的表達對貪官污吏的深惡痛絕,有的表達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這些詩無不體現(xiàn)了杜甫深切的愛國之情,赤誠的愛國之心。
杜甫的政治理想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這種思想模式的核心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國。杜甫生活的年代中,雖然開元年間維持了國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寶以來他心中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卻蕩然無存。可是,杜甫相信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使之能夠?qū)崿F(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就是很好的例證,這是杜甫一生執(zhí)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青年時期的杜甫,滿懷著信心,憧憬著未來,并不懈地為之而努力著。24歲時的杜甫,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歷齊趙期間,寫下《望岳》,詩起首“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氣勢宏大;結(jié)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覺到詩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狀態(tài)。
也就是這時,開元二十四年,杜甫在他漫游期到洛陽應(yīng)舉不第。36歲時入長安再次應(yīng)舉,仍是名落孫山??伤€是不死心,如同“語不驚人死不休”,又在長安待了一年,并屢屢給時任尚書左丞的正四品大員韋濟贈詩,請求舉薦。再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潛逃到鳳翔行在,任左拾遺。從漫游時的應(yīng)舉,到困頓長安十年的應(yīng)舉;從獻賦做官,到做左拾遺,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黃金時期已經(jīng)過去,可始終沒有感受到大唐的土地上留給自己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一腔拳拳報國之心無有施展的天地,真讓人遺憾。
杜甫熱愛祖國山河,熱愛人民,貫穿了他生命的全部。從7歲時的《詠鳳凰》到游吳越歸來、開元二十四年《望岳》的詠泰山,再到后來的詠秦隴、夔巫兩處的高山巨川,生命后期的抒寫荊湘美景,無不表達著杜甫對祖國壯美河山的滿腔熱愛之情。
杜甫是寫山水田園的老手,他繼承了王維、孟浩然寫山水田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代之以濃濃個人情感的山水田園詩,彰顯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初回草堂時寫了《絕句》,這是杜詩中寫景的佳作。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四句皆對,一句一景的七言絕句,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調(diào)淡雅和諧,圖像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整個畫面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
之后的《登高》、《歲晏行》、《登岳陽樓》,越寫內(nèi)容越豐富,越寫境界越開闊,“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霍松林語)。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xùn)|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nèi)部空虛腐敗,聯(lián)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薄⒎蠲茉t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至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 (公元762年)結(jié)束,前后達八年之久,后世稱之為“安史之亂”。這次戰(zhàn)亂,使強大的唐王朝至此由盛而轉(zhuǎn)衰,社會經(jīng)歷了一場空前的災(zāi)難??上攵瑖以谕纯?,人民在流淚。
杜甫目睹和親身經(jīng)歷了這場戰(zhàn)亂,有感而發(fā)。至德二年二月(公元757年3月),困居長安的杜甫,面對明媚的春光,花香鳥語,觸景傷懷,感傷國破家亡,欣然命筆,絕世的佳作《春望》應(yīng)運而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千古傳唱。
杜甫對這場戰(zhàn)亂的反映是敏感的。他看到了山河破碎的祖國,看到了四處逃難的廣大百姓,他的心在隱隱作痛——也許這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的職業(yè)敏感。據(jù)筆者統(tǒng)計,杜甫寫安史之亂的詩歌有300多首。他的這些詩歌,就像一本安史之亂的編年史,形象地展現(xiàn)了八年戰(zhàn)亂的廣闊畫面。這期間代表性詩歌還有 《三吏》、《三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
杜甫的一生,始終牽掛著普通的勞苦大眾。特別是戰(zhàn)亂開始后,他的每次出行,都不同程度地記錄了人民的悲苦現(xiàn)狀。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幾乎就在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同時,杜甫回奉先看顧妻子,作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震撼千古的名句。詩中,作者在仇視剝削階級奢靡生活的同時,更多地把注視的目光投向了黎民百姓,體現(xiàn)了詩歌的人民性。
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岳州寫過一篇《歲晏行》,現(xiàn)錄全文如下。
歲晏行
杜 甫
歲云暮矣多北風(fēng),瀟湘洞庭白雪中。
漁父天寒網(wǎng)苦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
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
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57歲,全詩敘寫了靠漁獵耕織以謀生的人民的窮苦。不論歲時豐歉,老百姓是一例吃苦頭。詩人自己過著孤苦伶仃、衣食無著的漂泊生活,卻依然在暮年垂老之時“至死不忘憂黎民”,其情其意是何等令人感動。
杜甫年輕時滿懷信心、憧憬未來,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為達此目的,杜甫不懈探索、勤奮努力,但一生顛沛流離,壯志莫伸。雖然現(xiàn)實未能成就一位享高官厚祿的杜甫,卻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一代“詩圣”。
杜甫的《蜀相》、《八陣圖》、《登高》等幾首詩最能反映他壯志難酬的感慨。
杜甫生平最敬仰諸葛亮。他對于這位 “伯仲伊呂”、“功蓋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實現(xiàn)滅魏吞吳,完成中興漢室的大業(yè),很有感觸,所以才有“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的名句。《古柏行》中由孔明廟而想到其身世為人:“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發(fā)詩人懷才不遇的悲哀?!栋岁噲D》以洗煉語言贊頌諸葛亮一生的功業(yè),其中有對諸葛亮壯志難展的深切嘆惋。
“風(fēng)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健兒寧可死,壯士恥為生”都是杜甫壯志難酬的集中表現(xiàn)。他與后世的蘇東坡、陸游在展示壯志難酬方面都達到了極致。
杜甫的一生非常錯綜復(fù)雜,但表現(xiàn)在他詩歌中具有高度價值的,則是他在嚴(yán)峻的現(xiàn)實面前,和人民一道,在離亂途中體驗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國家的不幸。這種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恰恰表明了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應(yīng)有的風(fēng)范。我們崇敬他、欽佩他。
[1]金啟華.杜甫詩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傅庚生.杜詩析疑.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
[3]霍松林.唐宋詩文鑒賞.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