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妮
(鎮(zhèn)江市高等??茖W校 教師教育系,江蘇 丹陽 212300)
論歸有光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成因
馬曉妮
(鎮(zhèn)江市高等??茖W校 教師教育系,江蘇 丹陽 212300)
歸有光的抒情散文拓展了傳統(tǒng)散文的題材表現(xiàn)領域,實踐了細節(jié)傳神、情真意摯的散文表達,保持了“文以載道”的文統(tǒng)傳承。歸有光個人的生活遭遇、思想立場,以及文學主張都是達成其抒情散文特色的重要因素。
歸有光;抒情散文;創(chuàng)作特色
歸有光是明代中期的散文大家,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對其深為贊賞,曾在《明文案序》中說:“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盵1]在歸有光所有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以其個人身世和家人朋友之瑣事為題材而寫就的抒發(fā)親情與友情的散文。這類散文不為體裁所限,有墓志,如《亡兒孫壙志》、《女二二壙志》、《項脊軒志》; 有祭文,如《祭外姑文》、《祭妻祖父母文》;有記,如 《思子亭記》、《畏壘亭記》、《世美堂后記》等;有贊,如《王氏畫贊》;有事略,如《先妣事略》、《請敕命事略》等。歸有光此類散文雖不足百篇,但頗具特色。
一直以來,散文作為我國古代正統(tǒng)文學的兩大主流之一而存在,在詩文二體中,“文”的責任更大,它擔負著載道、傳道、明道的責任,承載著“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創(chuàng)作使命,它一直是文人騷客、王侯公卿謳歌宏圖偉業(yè)或詠志抒懷的文字,它涉及的應是國事、天下事,表現(xiàn)的應是與社會現(xiàn)實和天下百姓休戚相關的正大剛強的主題。散文題材的這一要求,從先秦兩漢一直延續(xù)到元明之際,到了歸有光,在繼承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基礎上,他將記敘家庭生活瑣事,懷念親人的題材引入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密切散文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創(chuàng)作出充溢真情,感人肺腑的抒情之作。如《先妣事略》一文,專記母親周氏在歸家十年,養(yǎng)育八個子女;上敬長輩,下愛僮奴;精明持家,嚴格教子的生活瑣事?!锻鰞簩O壙志》則痛悼長子早夭,歷述亡兒生前的絮絮往事,追憶愛子在病中體貼父母的感人情景?!杜恐尽芬晃挠浥谑啦蛔阋荒甑狞c滴細節(jié),重抒幼女亡之意外的悲痛。散文創(chuàng)作中這一類題材的出現(xiàn),為原本宏大沉重的散文表現(xiàn)內容,增添了新活的血液,使文章具有了濃厚而真實的人情味。晚清古文名家林紓曾評歸有光文曰:“瑣瑣屑屑,均家常之語,乃至百讀不厭,斯亦奇矣?!盵2]歸有光對散文題材的這一拓展,使古文出現(xiàn)了生活化、口語化的傾向,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古文體制內部發(fā)展了稍后公安“三袁”、竟陵“鐘、譚”的抒情散文和晚明小品。
宋明以來,推崇理學。理學家重道輕文,提倡表達“明心見性”的封建義理,而排斥以描寫,抒情為主的散文。受此影響,明初文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重在表現(xiàn)重要的道理,深邃的哲理,寄托深遠的意蘊,窮情缺理成為共同特點。而歸有光強調“夫詩者,出于情而已矣。”[3]210他的散文“出于意之所誠”專以情勝,而且表達的都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可以說是開拓了記感言情的新天地。王錫爵在《明太仆寺丞歸公墓志銘》中說:“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盵4]979如《先妣事略》寫母親逝世后“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3]1這些回憶定格于時年近八歲的孩童的眼睛與思想,真實卻讓人讀來心酸無比?!俄椉管幹尽纺┪?,以庭中枇杷樹作結,寫物是人非之情,深切感人,“庭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盵3]41睹物而思人,倍覺神傷,若不是把對亡妻的真誠思念傾注文中,絕不會由此補敘的神來之筆。在《世美堂后記》中,歸有光為表現(xiàn)對繼配王氏的思念,有一段是通過老父懷念兒媳來表達的,他寫道: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慘然謂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婦耳?!盵3]189老父尚如此,何況是曾與之同甘共苦十七年的丈夫,這一側面描寫,將深沉思念的蕩氣回腸之感表現(xiàn)得一覽無余。
歸有光在敘寫親情的文章中,總是有許多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他信手拈來,常在人不經(jīng)意處落筆,細細碎碎,十分真實、親切。家庭的日常生活,人們習聞屢見的談吐舉止,經(jīng)過歸有光的援引、敘述、描寫,如同自然生成的一般,且具備千種風韻和神態(tài),最重要的是,在這些日常細節(jié)的描寫中融入了他對家人珍重的眷顧和深厚的愛。吳德旋在《初月樓古文諸論》中寫道:“歸震川直接人家,姚惜抱謂其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寒花葬志》一文不足三百字,卻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一位稚氣未脫的婢女,全文以精煉的文筆描繪了有關寒花的三件事,即初來時的裝束“垂雙鬟,曳深綠布裳”,持荸薺時的頑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吃飯時的神態(tài)“目眶冉冉動”[3]27,寥寥數(shù)筆卻生動傳神,文雖短,卻將一位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勾畫如生。
《項脊軒志》中,所記的是有關伯父、叔父輩分家的瑣事,是有關母親、祖母、妻子的生活瑣事,似乎都不起眼,但歸有光就在這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不要緊的話題中,敘寫了埋藏心中的重重悲傷:家道中落,分崩離析是一悲;母親早逝是一悲;讀書人未獲功名,有負祖母重望是一悲;恩愛的妻子早早過世又是一悲。傳情何必要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平凡無奇的生活片段,照樣能傳神寫照,風神搖曳。黃宗羲曾評曰:“余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1]歸有光的這些懷念親人,抒寫親情的文章之所以如此催人淚下,感人至深,除了其寫作技巧高人一籌之外,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更是一個重要因素,畢竟,真實、真情是文學永恒的生命。
歸有光繼承唐宋韓愈、歐陽修散文之余緒,始終將其散文置于“文以載道”的中國儒家文統(tǒng)之中,即使是在記敘家庭日?,嵤隆涯钣H人的生活化意味很濃,個人色彩很突出,抒情性很強的散文中,歸有光都沒有狹隘在如晚明小品文一般的內涵中,而總是力圖表現(xiàn)典型的儒家思想內涵。
(1)貫注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內涵
《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種儒家思想幾乎成為當時所有讀書人的共同心理情結,歸有光也不例外,他在《山舍示學者》中就寫到:“無非所以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盵3]84但仕途坎坷,功名蹭蹬,這種人生理想在歸有光散文中就表現(xiàn)的格外悲傷和無奈。 在《請赦命事略》一文中,歸有光敘及自己及第前父親已仙逝的悔恨:“及先人之方歿,而始獲一第,曾不得一日之祿養(yǎng),所以為終天之恨也?!盵4]595寥寥數(shù)語,便可見其在漫漫人生仕途之中壯志難酬的椎心泣血之痛。
再如《項脊軒志》中追懷祖母的一段文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3]41。歸有光早慧,祖母對其深寄厚望,期待他博取功名,重鑄歸氏家族昔日的輝煌。歸有光自束發(fā)起,整日在軒中默默讀書,背負著家人的期望,努力完善著自己的道德人格,因為考科取士是實現(xiàn)家人期望、振興家門,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法。但祖母仙逝已久,自己仍是一介書生,因而其“瞻顧遺跡”“令人長號不禁”。當然,歸有光作為一名正直的讀書人,其讀書應考并不僅僅是為了謀取高職,光宗耀祖,更為的是實現(xiàn)“興堯舜周孔之道”,拯時救世,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獲得官位,實現(xiàn)他治國平天下的夙愿。《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蜀寡婦清之事跡:“清,寡婦也,能守其業(yè),用財自衛(wèi),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筑女懷清臺。”[5]2466蜀清因為秦始皇而為人所知,諸葛亮因為劉備而為天下知,歸有光更想表達的是:自己作為一介書生,胸懷治平天下的大愿,究竟何時才能為伯樂所識,金榜題名,實現(xiàn)自己的濟世之心?與其說歸有光熱衷于仕進百折不撓,不如說他為實現(xiàn)自己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死而后已。
(2)宣揚忠孝仁愛的儒家倫理規(guī)范
歸有光在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作內核中,始終表現(xiàn)著中國儒家優(yōu)秀倫理道德的傳統(tǒng),如父慈子孝、夫唱婦隨,而且著力表現(xiàn)夫妻相得的快樂、母愛缺失的痛苦、兒女繼亡的悲傷。這些人類普遍具有的情感,構成了他抒情散文中最基本也最動人的因素。從歸有光文中可以看出,在他的生命中父母、妻子、兒女是他的至愛,夫妻、父(母)子之情在歸有光的眼里是最珍貴的。
歸有光八歲喪母,母愛的過早缺失使得他倍加珍視這份親情。歸有光從母親離世中深感死亡的殘酷,也正是從這時起養(yǎng)成了向別人詢問先世故事以及親人情況的習慣,他在《家譜記》說:“有光七八歲時,見長老,輒牽衣問先世故事。蓋緣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釋,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實創(chuàng)巨而痛深也?!盵3]56因而他對母親的記憶多來自家中老仆的回憶和幼年時模糊依稀的感受?!俄椉管幹尽分斜憬枥蠇炛趤碛涗浤赣H:“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盵3]41《先妣事略》中則描繪了自己對母親依稀的記憶:“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盵3]2
妻子是歸有光幸福的港灣和人生的支柱,《請敕命事略》中有語:“生平于世無所得意,獨有兩妻之賢。”[4]597《世美堂后記》中歸有光寫自己落第而歸,妻子具酒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藥鹿門,何恨也?”[3]189這是何等的識大體,何等的賢淑溫良,可以想象,在歸有光科舉不得意的歲月里,相濡以沫的妻子給予他很多理解與慰藉。孩子也是歸有光快樂的源泉,生活的希望,《思子亭記》云:“最愛吾兒與諸弟游戲穿走長廊之間,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此余生平之樂事也?!盵4]428然而,可悲的是,令他備感欣慰的親人幾乎都未能和他相守終身,因而散文中更多抒懷的便是生命中傷痛的親情印記。
歸有光抒情散文特點的形成,和其個人人生遭遇、所堅持的思想立場,以及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張是密不可分的。
歸有光的人生遭際首先在于屢試不第、無法進入仕途的折磨?!睹魇贰w有光傳》載其:“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jīng)》、《三史》諸書,……嘉靖十九年舉鄉(xiāng)試,八上春官不第?!氖哪晔汲蛇M士?!睔w有光從二十歲始便踏上科舉征程,近六十歲時,才考中一名三甲進士,這種艱難的成功,早已讓歸有光的心靈傷痕累累。四十年科舉之路荊棘遍布,其“修齊治平”的儒家人生理想始終難以實現(xiàn),這期間他所感受到的委屈、沮喪、屈辱是一言難盡的,這種古代讀書人壯志難酬的痛苦和無奈,不可避免地氤氳在歸有光抒情散文的字里行間。向外發(fā)展的愿望受阻,這就使得他不得不將對社會關照的視點進行內轉,轉而關注親情生活的點點滴滴,轉而敘寫家庭的生活瑣事,敘寫身邊平凡人的一笑一顰。再加上其家庭生活又屢遭不幸,摯愛的親人相繼去世,這更使他備嘗了人間的悲苦、生活的辛酸。歸有光在幼年時喪母,中年時兩次喪妻,長子和兩個幼女也相繼早夭,俗話說:人生之痛莫過于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來喪子。這人生幾大悲全都集中在歸有光一身,屢失親人的痛苦,對逝去親人的無限懷念以及對逝者生命的惋惜,交織在歸有光的抒情散文之中,因而歸有光在悼念親人的散文中,一方面?zhèn)鬟_出人類在與肆虐的疾病與死亡抗爭時的渺小與無奈;另一方面又對這種不幸的悲劇抱怨聲聲,呼天搶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歸有光所遭受的命運的雙重捉弄反而成就了其散文創(chuàng)作。
歸有光在抒情散文中,傳達出對儒家文化思想的追求。這和他一貫堅持的思想立場息息相關。歸有光身處明代嘉靖、隆慶之世,明中葉,是明代社會發(fā)生變動的轉折點,一方面朝廷政治日趨腐敗,一方面王陽明心學開始崛起,以“心即理”“致良知”來搖撼程朱理學的絕對權威,但在暗潮涌動的思想啟蒙變革時代,歸有光仍然是一位堅定的儒家思想的傳承者,他倡導讀儒家圣賢之書,在《示徐生書》中,他寫到:“夫圣人之道其跡載于“六經(jīng)”,其本具于吾心。本以主之,跡以征之,燦然炳然,毋庸言矣。……不能平心以求之,而別求講說,別求功效,無怪乎言語之支,而蹊徑之旁出也?!盵3]24-25他為文始終以程朱理學為本,實踐著“文以載道”的儒家傳統(tǒng)。其實,對于程朱理學應該全面地來理解,當他被異化而作為官方哲學時,確實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繩索,但程朱理學的初衷是要弘揚一種大同、和諧、親情友情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歸有光也正是關注到了程朱理學對人性崇高的推崇和理性意志的追求,因此才倍加推崇。歸有光一邊坐擁書齋,讀書授徒,進行個人道德人格的塑造,一邊又于國于民深懷憂患,在獨善其身中時時懷有兼濟天下的宏愿。在“以為文者,道之所形也”[3]147的觀念之下,他寫下了有關水利、倭寇的文章,如《水利論》《御倭議》,為國計民生獻言獻策。寫下表彰孝義的文章,如《歸氏二孝子傳》,寫下了痛陳人心不古的文章,如《家譜記》,站在儒家立場上,維持儒家固有的秩序,鞭撻日衰的世風。他還寫了為弱者、為被侮辱被損害者伸張正義的文章,如《書張貞女死事》《張貞女獄事》,力圖追尋一個和諧、公正、大同的社會。日本學者佐藤一郎就曾強調:“歸有光在文章流派上屬于唐宋派,思想上屬于朱子學的系統(tǒng)?!盵6]對儒家正統(tǒng)立場的堅持,使得他在一系列抒情散文中,不可避免地把儒家倫理規(guī)范、人生理想等“道”“理”載于文中,在日常生活的描繪中來弘揚倫常之理、孝義之道、忠愛之情。
歸有光散文在藝術上所表現(xiàn)出的諸多特點,也是他個人文學主張在散文中的必然表現(xiàn)。歸有光曾說:“余少好司馬子長書,見其感慨激烈,憤郁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盵3]72從文學藝術傳承淵源來看,歸有光上承漢代司馬遷《史記》的文風,又繼唐宋韓愈、歐陽修散文的余緒。正如王世貞在《歸太仆贊有序》中所評述:“先生于古文詞,雖出自 《史》《漢》,而較大折衷于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3]360《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實事求是,真實再現(xiàn)人物是非功過的創(chuàng)作宗旨,影響著歸有光抒情散文中對內心情感的真實傳達?!妒酚洝吩诿枥L帝王后妃及其他英雄人物的舉動時,往往采用一些貌似“瑣碎”的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在精神,書中對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的描繪無不如此。歸有光散文中傳神寫照的細節(jié)描寫與《史記》中一個個頗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內涵的細節(jié)描寫如出一轍。而歸有光散文語言的雅潔,尚簡去繁也正得益于司馬遷《史記》“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的高超用語技巧。
此外,歸有光生活的時代,正是后七子重舉前七子復古大旗立于文壇的時期,以李夢陽、何景明等為代表的“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起初對掃蕩粉飾太平,浮艷不實的“臺閣”文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后來到王世貞、李攀龍等“后七子”時期,逐漸走入了食古不化,字摹句擬的死胡同,甚至說:“持論謂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7]這完全割裂了文學發(fā)展的繼承性,走入盲目擬古的誤區(qū),而歸有光對此等文論觀點大不贊同,他在《項思堯文集序》中說:“文章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shù)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憾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以倡道之歟?”[3]182矛頭直指當時主盟文壇的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歸有光以盛推宋元諸家來否定后七子倒退的代不如前的散文史觀,并且直接提倡學習唐宋散文。唐宋派中,王慎中在《寄道原弟書十六》中說:“學馬遷莫如歐,學班固莫如曾?!盵8]唐宋派諸家都看到了唐宋散文對秦漢散文的成功繼承,看到了歐陽修記敘文和曾鞏說理文中的自然、平淡。因此唐宋派主張文從字順,聲比律諧,反對遣語奇嶇險刻,故作艱深;推崇直抒胸臆,率意信口,反對逐句為工??傊?,唐宋派著力于對古代散文平淡、自然風格的繼承。歸有光作為唐宋派的一面旗幟,不斷躬耕于書齋,以自己清新本色,不事雕琢,情摯感人的散文作為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標立于世,其散文也成為駁斥“一二妄庸人”的有力武器。
歸有光在散文上的成就,使得曾受歸有光嚴厲批評的后七子領袖王世貞都為之折服,他在《歸太仆贊有序》中說: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3]360。
[1]黃宗羲.黃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2]林紓.論文偶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歸有光.歸有光文選[M].趙伯陶,選注.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4]歸有光.震川先生集[M].周本淳,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佐藤一郎.中國文章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張廷玉.明史·文苑·李攀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王慎中.遵巖先生文集:卷二十[M].清康熙刻本.
[編輯:張雪梅]
I207.62
A
1671-4806(2010)04-0095-04
2010-05-15
馬曉妮(1978- ),女,江蘇丹陽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