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醞釀現(xiàn)象的無意識思維心理加工機制

2010-08-15 00:53原獻學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符號效應加工

陳 虹,原獻學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 315211)

基于醞釀現(xiàn)象的無意識思維心理加工機制

陳 虹,原獻學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 315211)

醞釀是問題解決中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研究醞釀的心理機制和醞釀效應的影響因素有助于人們有效利用該策略來解決復雜問題。目前對醞釀效應機制的解釋主要有三種:一是對錯誤線索的遺忘,二是思維定勢的改變,三是無意識心理加工。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傾向于第三種解釋。無意識心理加工理論模型認為醞釀中信息加工主要包括意向符號的形成、相互作用以及轉換為穩(wěn)定意識信息三個階段;基于實驗的無意識思維理論認為當人們的意識思維從當前任務離開時,無意識思維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醞釀;分心;無意識思維;心理加工機制

醞釀效應是當今決策、判斷領域中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卺j釀可以使復雜問題在脫離有意識思考后順利得以解決的事實,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探究醞釀的內部心理機制以及醞釀效應的影響因素,以期有效利用這一新的問題解決策略。

一、醞釀和醞釀效應

探索一個問題很久還無法作決策的時候,把問題暫時擱置一邊,轉向其他與此問題無關的活動,此間,由于某種特殊機制的作用,突然產(chǎn)生頓悟,使問題迎刃而解,這段特殊機制的作用過程就是醞釀 (incubation),而這種特殊機制作用的效果就是醞釀效應(incubation effect)[1]。

有關醞釀效應的現(xiàn)實例子最初大多與創(chuàng)造性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回憶自己創(chuàng)作過程時總會提及醞釀的神奇作用。盡管有關醞釀的現(xiàn)實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卻無法在心理學實驗室中建立起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常常使用所謂的“頓悟”問題來研究醞釀。頓悟問題只是一種具體的、反直覺的解答,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很難被發(fā)現(xiàn)[2]135。

自認知心理學興起后,特別是在過去的 15年里,研究者們開始發(fā)現(xiàn)醞釀的實驗室證據(jù)。例如,Smith和 Blankenship[3]61讓被試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一些問題很快得到解決而另一些卻沒有,就算給未得出答案的被試多幾分鐘思考也無濟于事。然而,當被試被無關任務分心,不再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奇跡發(fā)生了。近來也有研究者在實驗室中探索決策、判斷和態(tài)度形成過程中的醞釀效應 。

二、醞釀效應機制的三種解釋

基于大量醞釀現(xiàn)象,研究者開始探討醞釀效應的產(chǎn)生機制。目前有關醞釀效應機制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

(一)遺忘錯誤線索 (a fresh look)

Smith[3]61-87等人認為醞釀期為個體提供了遺忘錯誤線索的機會。在問題解決開始階段,個體可能受到錯誤信息的誤導,而問題解決過程的突然中斷,導致對錯誤信息的遺忘,因而促進了任務的解決[3]61-87。該解釋認為,在問題解決的每一時刻,當前狀態(tài)存在于短時記憶中,最終狀態(tài)和要達到的子目標存在于長時記憶中。如果思考被打斷,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其注意離開正在解決的問題,當前狀態(tài)就會因衰減或替換而丟失。當重新回到問題上時,問題空間可能受新近加工信息的影響而改變。因此,思考就以一種稍微不同的方式重新進入問題狀態(tài)。

(二)改變定勢 (set-shifting)

Sehooler&Melehe[4]97-134提出如果個體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思維定勢,就可能對問題的解決造成阻礙。而醞釀期恰好促進了定勢的遺忘,使被試在問題空間的一種更有效的出發(fā)點上重新考慮問題。這種觀點強調醞釀期的重要作用在于克服不恰當?shù)谋尘啊?/p>

以上兩種解釋的共同點是認為問題被解決是由于有意識思維的暫時缺席,而并沒有提及其他心理活動的主動作用。

(三)無意識的作用 (unconscious process)

無意識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未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不自覺的認識和內心體驗。Dorfman[7]在其著作中指出醞釀來自于記憶表征的隨機聯(lián)合,它是以無意識方式持續(xù)發(fā)生的加工過程。當新的組合同眼前的問題有關時,它就以一種創(chuàng)造性頓悟出現(xiàn)在意識中——所剩最佳答案的心理等同物。

目前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都傾向于無意識加工解釋,國內外也相繼出現(xiàn)基于醞釀現(xiàn)象的無意識研究。

三、無意識和無意識思維

(一)無意識

最早有關無意識的研究多采用哲學思辨的方式,20世紀初弗洛伊德集無意識研究之大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將人類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層次,把無意識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他認為無意識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無意識沖動總是力求得到滿足而上升到意識領域。

認知心理學興起以后,心理學家通過實證的方法研究了內隱學習、內隱記憶、直覺等一系列無意識的心理現(xiàn)象,并就無意識與意識的關系進行了探索,認為無意識和意識是兩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通過實證研究,實驗者在無意識心理的存在上達成了共識,并開始關注和研究無意識心理的特點及其加工機制。

(二)無意識思維

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具有兩重性:一種是有意的、有效的且目的明確的;而另一種是豐富的、雜亂的和低效率的,能在無意識或不自覺的情況下發(fā)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思維機能的確可以發(fā)生于意識層面以下。例如,Bowers[8]72-110等人的實驗中給被試連續(xù)的線索 (和目標詞有聯(lián)系的詞),讓被試猜測目標單詞,被試思考一會后忽然知道了答案??雌饋泶鸢甘峭蝗怀霈F(xiàn)在意識里的,當仔細檢查被試的錯誤猜測答案之后發(fā)現(xiàn)被試是逐漸接近正確答案的,也就是說,在答案出現(xiàn)之前無意識一直在思考。

Dijksterhuis這樣定義無意識思維:當注意指向別處時,與目標或任務相關的認知或情感思維過程[5]586。注意在區(qū)分意識和無意識思維中起到著重要作用。Dijksterhuis在研究中使用分心任務 (distract task)讓被試進入無意識思維,并認為當注意資源被無關任務占據(jù)時,由無意識思維對問題相關信息進行加工。根據(jù)醞釀的定義,這一意識轉向于與目標無關任務的過程就是醞釀。

四、醞釀的無意識心理加工理論模型

歐居湖、張大均[9]16-20對醞釀過程的心理加工機制進行了理論推斷,認為醞釀中的信息加工主要包括意向符號的形成、意向符號的相互作用和意向符號轉換為穩(wěn)定意識信息三個階段。

(一)意向符號的形成

無意識加工的載體是意象符號。這些意象符號來自于兩個途徑:一部分是準備期收集的信息變異所致;另一部分是儲存在集體和個體無意識中的意象符號。輸入大腦的信息量隨個體活動而逐漸增大并潛入大腦的不同層次,其中大部分直接進入無意識領域而不為主體所意識,還有一些是原本清晰、穩(wěn)定、能用語言描述的信息在醞釀過程中變得模糊、不穩(wěn)定、不能用語言表達,這就是無意識心理加工的載體意象符號。意象符號越多,個體無意識心理加工越活躍。

(二)意象符號的相互作用

醞釀過程為意象符號的產(chǎn)生提供了可能,但有了意象符號并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意象符號一旦產(chǎn)生,就會在特定機制的作用下開始進行變異和重組,至于這些意向符號是如何變異和重組的,又有著怎樣的規(guī)律,至今還是個不明朗的領域。

(三)意向符號的轉換

醞釀期意象符號的變異組合為創(chuàng)造物或新穎答案的出現(xiàn)提供了可能,但歐居湖、張大均[9]18認為無意識加工的載體和產(chǎn)品都是模糊的意象符號,可能無法直接被意識調用。因此推斷加工后的意象符號要被意識調用可能需要一些途徑,如增強意向符號的相互連接性、降低意識閾限等。

從該模型可以看出,醞釀效應的出現(xiàn)不僅決定于無意識加工階段意向符號的變異重組,還取決于信息的獲取和意向符號的轉換,這三個階段缺一不可。

該模型是理論上的推斷,其正確與否還應接受實證檢驗。近年來,研究者們在實驗室中研究了無意識對醞釀效應的作用,以荷蘭心理學家 Dijksterhuis為代表的無意識團隊致力于研究決策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中無意識思維的作用特征,為醞釀機制研究增加了大量的實驗依據(jù)。

五、無意識思維在醞釀中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

(一)無意識思維理論研究范式

雖然醞釀有時會產(chǎn)生令人意外的結果,但人們似乎并不信任它,在重要決策時更多還是三思而后行。但意識思維就真的好嗎?近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有意識地內省反而會影響人們的判斷。W ilson&Schooler[10]105-109進行了消費者對不同草莓醬的評價研究,發(fā)現(xiàn)做越多有意識思考的人出現(xiàn)越大的評價結果不穩(wěn)定性,說明反省并不總是有益的,它可能改變人們的初衷并導致非最優(yōu)的決策。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Dijksterhuis及其同事質疑在做困難決策時始終進行有意識思維,提出:當面對大量復雜信息時,意識由于容量限制只關注部分信息,其選擇會劣于醞釀后的選擇。也就是說,決策醞釀有助于人們作出更好的決定,在這一過程中無意識思維起重要作用[2]135-146。

他們的研究基于這樣的實驗范式——在充分接觸決策信息之后將被試分配到三種思維條件下:無思考條件 (I)、有意識思維條件 (C)和無意識思維條件 (U),無意識思維條件的被試在決策之前完成一個與問題無關的分心任務。最終比較被試在哪一種思維條件后的決策或評價更優(yōu)。Dijskerthuis通過大量實驗總結了短暫決策醞釀中無意識思維的作用特點,比較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的差異,形成了無意識思維理論 (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UTT)[11]95-109。

(二)決策醞釀期無意識思維的加工特點

1.對記憶中的表征進行整合和極端化加工

一項實驗[5]595-596顯示無意識思維過后記憶中的信息被更好地組織了。要求被試根據(jù) 18條信息對某個假設人物形成印象,這些信息可以歸類為三種人格特質 (被試并不知道)。被分配到三種思維條件(U\C\I)之后被試要盡可能多地回憶出有關這個人物的信息。實驗結果關注的是回憶的信息是否會根據(jù)這三種潛在特質而出現(xiàn)聚集,即回憶出的信息順序是有組織的還是隨機的。結果顯示,只有無意識思維組被試回憶的信息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組織性。

在另一項實驗中[5]593-594被試在三種思維條件之后要根據(jù)回憶對信息和選項進行匹配。結果顯示,信息的表征在無意識思維過后會變得更極端化。無意識思維過后最優(yōu)項的優(yōu)點和最差的缺點信息更易被成功匹配。

上兩個實驗結果說明,分心 (醞釀)階段無意識思維對信息表征進行了加工,使得記憶中的信息按類重組、極端化的信息更加突出,這樣的加工為較好的決策提供了基礎 (無意識思維組被試更多地選擇了最優(yōu)項)。

2.對特定目標的指向性

Maarten[12]1-7等人的研究加入了一個新的實驗條件,即僅分心條件。被試在進入醞釀之前不知決策目標。結果發(fā)現(xiàn),有決策目標的無意識思維組被試表現(xiàn)優(yōu)于無決策目標的被試;此外,有目標的被試在醞釀過后對信息的組織性更好。該結果說明,無意識會根據(jù)一定的目標進行心理加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駁了醞釀效應的前兩種解釋,如果醞釀效應僅僅是由于在分心期間對錯誤線索或已形成定勢的遺忘,那么不管有沒有目標都不會影響醞釀的效果,但是事實正好相反,說明無意識起到了主動作用。

該研究進一步支持了醞釀效應的無意識心理加工解釋。將注意力從相關內容上轉移確實能幫助遺忘錯誤線索,但在遺忘錯誤線索和定勢的同時也有可能遺忘那些有用的信息。而此時,無意識正在知覺不到的地方,積極地對信息進行主動加工。

3.無意識思維產(chǎn)生發(fā)散性結果

一項創(chuàng)造性問題研究中[2]136-137要求被試列出某種類別的項目,同時給一些示例。意識思維被試列出的項目和示例有更多相似,而醞釀組被試列出的項目中與示例相似度更小;意識思維產(chǎn)生更多較常見的項目,而醞釀產(chǎn)生更多新穎的項目。此外,讓被試列出磚頭的用途,醞釀組被試會產(chǎn)生更有創(chuàng)造力、不一般的項目。這說明無意識思維在醞釀第二階段——意向符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能產(chǎn)生發(fā)散性的結果。無意識思維的發(fā)散性為科學家們的新發(fā)現(xiàn)、藝術家們的新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能。

綜上所述,在無意識思維理論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量決策醞釀效應的實驗室證據(jù),證明醞釀過程中無意識思維并不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而是發(fā)揮著重要積極的作用。盡管“心理集合的改變”對問題的解決是有幫助的,但在面對復雜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牛頓自然不會因為持續(xù)的分心就會發(fā)現(xiàn)重力定律,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要進行重要的心理加工,而不僅僅是分心。

自無意識思維理論提出之后,不少研究者對其進行了驗證,卻并沒有得到相同結果[13,14,15]。元分析[16,17]發(fā)現(xiàn)決策醞釀效應的產(chǎn)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問題越難 (信息多且維度復雜),信息以選項為單位呈現(xiàn)、呈現(xiàn)時間越短,對醞釀效應的產(chǎn)生就越有利,這些因素都指向信息編碼階段,無意識對意向符號加工重組的結果受信息的復雜程度、呈現(xiàn)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這符合常識,簡單的問題不需要無意識思維就可以被成功解決了。

無意識思考出的結果就一定會被意識到嗎?根據(jù)無意識的心理加工理論模型,無意識思維對意向符號進行加工后的結果和意識表達之間是分離的,有研究對此進行了實驗驗證。

4.醞釀過程后期無意識激活和有意識表達的分離

Wegner和 Smart[18]986提出,一種想法被認為是激活了通常有三種狀態(tài):第一種是意識所無法表達的、處于無意識層面的觀點激活,也叫深層激活,其雖然是無意識的卻能對人們的行為和判斷產(chǎn)生不自覺的影響;第二種激活是表層激活,指一個想法雖然被意識到了,卻沒有被進一步加工;第三種是出現(xiàn)在意識層面最外顯的一種激活,叫做完全激活,既有無意識獲得又有意識知覺。在三種激活中僅被深層激活的信息是最不穩(wěn)定的,易轉變?yōu)橥耆せ顮顟B(tài)或者消失。由此推斷,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被激活的答案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無意識的,另一種是意識到的。有實驗發(fā)現(xiàn)信息在這兩種層面的激活不是同時的,而是存在分離[19]912-918。

有研究[20]證明在還沒有成功解決頓悟問題之前,被試對答案相關詞比答案無關詞的反應潛伏期更短,說明無意識已經(jīng)激活了正確答案,只是還沒有被我們“發(fā)現(xiàn)”。

Chen-Bo Zhong[19]917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對答案的激活并不能預測被試對正確答案的報告情況。實驗范式與 UTT相似,使用分心任務讓部分被試進入醞釀。問題任務為遠距離聯(lián)想測驗(RAT),將被試的口頭報告作為意識表達的指標,將被試在詞匯判斷任務 (I AT)中對遠距離聯(lián)想測驗答案相關詞的反應時作為無意識激活的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在面對復雜問題時,有目標的醞釀比同等時間的意識思考激活更多正確答案,但兩者對正確答案的口頭報告卻沒有差異。據(jù)此,Chen-Bo Zhong認為醞釀結果的產(chǎn)生應分為兩個步驟,一是無意識思維接近了正確的想法,二是這一想法順利上升到意識層面。任何一個步驟的失敗都無法產(chǎn)生醞釀效應。

雖然該研究對意識和無意識的結果進行了分離,但 Chen-Bo Zhong強調這并不表示兩者對信息的表征有本質差異,只是信息表征在不同意識水平的激活[18]993-994。由此可見無意識的激活并不是決定無意識信息表征進入意識的唯一因素,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就算對信息進行充分編碼和無意識思考后醞釀效應還是無法如期出現(xiàn)。

六、總結與展望

綜合以上有關醞釀機制的理論推斷和實驗研究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研究傾向于醞釀的無意識心理加工解釋。Dijksterhuis等人采用分心任務在實驗室中創(chuàng)設醞釀條件,通過一系列實驗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在醞釀過程中是根據(jù)一定的決策目標對信息進行歸類和極端化整合,產(chǎn)生發(fā)散性組合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無意識思維理論 (UTT),證明醞釀效應得以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機制是無意識思維的主動作用。此外,根據(jù)醞釀的無意識心理加工理論模型和研究者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醞釀效應的產(chǎn)生是由三個環(huán)節(jié)共同決定的:信息的獲取、無意識思維作用和無意識結果的轉換。

雖然實驗室研究中的醞釀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醞釀時間短,但短時間的醞釀就能得到與意識思考顯著不同的結果為日常生活中醞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證據(jù)。關于無意識思維是如何將信息符號進行加工重組、又如何將已激活的信息轉換到意識層面等機制可能需進一步借助腦電科學研究的支持,但目前從行為層面的研究也是有意義的。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通過行為研究探索影響醞釀效應的產(chǎn)生因素,主動地有效利用醞釀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問題。

有關醞釀的無意識心理加工機制研究并不是告訴人們遇到問題就偷懶地把它交給無意識去解決,而是幫助人們認識到無意識思維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才能較好地利用醞釀[8]994。例如,遇到什么問題時可以主動運用無意識心理加工。其次,什么樣的情景可以促進無意識激活答案向意識轉換。歐居湖[9]20在醞釀的無意識心理加工模型中假設出了三種途徑,有待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最后,研究者們對無意識思維在醞釀中間階段作用特征的研究結果存在一些差異,說明無意識思維對意向符號的主動加工會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如動機、知識背景、情緒等,這些都是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1]鄧杉.無意識思維在醞釀效應中的作用[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Dijksterhuis A,Meurs T.Where creativity resides:The generative power of unconscious thought[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6:15.

[3]Smith S E,Blankenship S E.Incub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fixation in problem solving[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104(1).

[4]Sehooler JW,Meleher J.The ineffability of insight[C]//Smith SM,Ward TB,Finke R A.The Creative Cognition Approach.Cambridge:M IT Press,1995:97-134.

[5]DijksterhuisA.Think different: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586-598.

[6]DijksterhuisA,BosM W,Nordgren L F,et al.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J].Science,2006:311.

[7]Dorfman J,Shames V A,Kihlstrom J F,et al. Incubation and insight:implicit cognition in problem solving[C]//Underwood G.I mplict Cognition.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8]Bowers K S,Regehr G,Balthazard C,et al.Intui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J].Cognitive Psychology,1990:22.

[9]歐居湖,張大均.創(chuàng)造活動醞釀期的心理加工機制初探[J].心理學探新,2003:23(1).

[10]W ilson TD,Schooler J W.Thinking too much:Introspection can reduce the quality of preferences and decis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

[11]DijksterhuisA,Nordgren L F.A theory of unconscious thought[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

[12]MarrtenW,DijksterhuisA.On the goal-dependency of unconscious though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2.

[13]Arnaud R,RyanM,Perre P.Does unconscious thought i mprove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8:733.

[14]Payne J,SamperA,Bettman J R,et al.Boundary condition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i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

[15]Thorsteinson T J,W ithrow S.Dose unconscious thought outperform conscious thought on complex decisions?A further examination[J].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2009:4(3).

[16]FelixA.New finding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in decision making:additional empirical data and meta-analysis[J].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8:4(3).

[17]StrickM,DijksterhuisA,MaartenW.A meta-analysi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EB/OL].[2009-09-22].http://www.Unconsciouslab.com/publications/Paper_Meta.doc.

[18]WegnerD M,SmartL.Deep cognitive activation:A new approach to the unconscious[J].Journal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7:65(6).

[19]Zhong C B,DijksterhuisA,GalinskyA D.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creativit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

[20]BeemanM J,Bowden EM.The right hemispheremaintains solution-related activation for yet-to-be-solved problems[J].Memory&Cognition,2000:28(7).

TheMentalMechanis m of UnconsciousDecision Maki ng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 ncubation

CHEN Hong,YUAN Xianxu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Incubation is a funny psychologicalphenomenon in problem solving.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mechanis m of incub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can help people dealwith complex problemsmore efficiently.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incubation effect:forgetting the wrong clues,altering the thinking patterns,and the unconscious processing.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prefer the third explanation.The unconscious processing theory advocats that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incubation includs three stages:the forming,interaction and conversion of the i mage symbol.The 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advocats that unconsciousmind plays a key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when conscious thought is distracted from the current task.

incubation;distraction;unconscious thought;mechanis m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B849

A

1671-6574(2010)04-0085-07

2010-06-10

陳虹(1985-),女,江蘇南通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心理系 2008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原獻學(1959-),男,河南汲縣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心理系教授。

猜你喜歡
符號效應加工
認識“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學符號,比多少
懶馬效應
“+”“-”符號的由來
復雜三維微細加工技術創(chuàng)新與研究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看,塑料制品是這么加工來的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shù)
陆河县| 永修县| 永仁县| 剑河县| 申扎县| 寿光市| 张北县| 巨野县| 大厂| 荔波县| 定襄县| 西昌市| 张北县| 邢台市| 齐齐哈尔市| 镇宁| 巴林左旗| 渝北区| 陇川县| 江油市| 施秉县| 江永县| 高密市| 鄂尔多斯市| 云霄县| 张掖市| 濉溪县| 紫云| 西充县| 宝清县| 镇康县| 孙吴县| 黎平县| 始兴县| 汉阴县| 绥中县| 汉源县| 蒙自县| 怀集县| 桑植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