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曉(開封市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陶淵明在我國詩壇乃至世界詩壇的聲譽是很高的,元好問曾在《論詩三十首》中贊其詩歌“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歌的創(chuàng)始者,他一生崇尚自然山水,對東晉腐敗混亂的官場日漸厭惡而隱居田園間,并在親身躬耕之中親近自然,親近田園,完善了自己的人生之道,獲得了對自然與生命更深刻的領悟,從而達到了精神的自由和內(nèi)心的平靜。陶淵明的詩歌作品具備深邃的人生哲學內(nèi)涵,體現(xiàn)出作者極高的審美意識。詩人所流傳后世的文字無不體現(xiàn)著他獨特的審美情趣。在陶淵明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于世間風景的審美觀照,而作者的審美理想就寄托和浸淫在這些詩作之中。通過分析陶淵明的作品,把握其審美意識的淵源和流向,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在魏晉美學史的地位進行評估,汲取其審美理想,對于當今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自我人格的完善均大有裨益。
1.來自傳統(tǒng)思想的浸淫。陶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上數(shù)代均為官,并有“伊勛伊德”的德操?!坝魏迷凇读?jīng)》”是陶淵明少年生活的寫照,因此,陶淵明深受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影響。這些思想的浸淫也體現(xiàn)在陶淵明的一些詩句之中,如《雜詩》中的“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翩思遠翥”,以及《止酒》中的“少壯時且厲,撫劍獨游行。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這些均能體現(xiàn)出詩人前期生活中“干一番大事業(yè)”的思想。在《感士不遇賦》中,陶淵明也這樣表述過:“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彼麖男牡桌锟逝文軌驗閲鵀槊褡鲆环聵I(yè)。
但是天不遂人愿,由于當時社會割據(jù)嚴重,群雄時時掀起戰(zhàn)亂,社會不穩(wěn),民不聊生,雖然陶淵明也先后做過諸如祭酒、參軍等職,但是最終還是無從施展抱負,感到“違己交病”、“志意多所恥”。再加上陶淵明那一代家境已經(jīng)敗落,而魏晉時代的老莊思想對世人影響頗深,莊子語:“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而老子則崇尚“道法自然”,陶淵明在這樣的處境之下,逐漸愛慕自然、親近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洞悉了官場的虛偽傾軋,經(jīng)歷了生存的悲苦和陣痛之后,陶淵明開始質(zhì)疑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后半生的人生追求也轉(zhuǎn)向了歸耕園田,從而使其詩作也浸染了濃郁而獨特的審美意識。
2.對玄學思想的整合。玄學在魏晉時期是非常興盛的,玄學崇尚《周易》《莊子》《老子》,魏晉的玄學整合了來自儒家和道家的價值觀,既推崇仁義道德,又不放棄自然任情,創(chuàng)設出“莫許于世而動與理會”的人格模式,充分融合了仁愛親和的儒家思想與率真自然的道家精髓,從而創(chuàng)建了一套涵蓋了多種道德要素的價值體系。陶淵明處于其間,其崇尚自然、忘情山水之間的人格思想與玄學也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陶淵明對于玄學思想是基于一種揚棄的接受態(tài)度。因為魏晉的一些名士們已經(jīng)矯枉過正,將玄學推向極端,“越名教而任自然”。對于玄學思想中一些放浪形骸的狂誕行為,陶淵明是敬而遠之的,體現(xiàn)出對于玄學的揚棄。在陶淵明的詩作之中,不存在建安、正始的憂憤情緒,而是充滿了平和沖淡的意蘊,曠達酣適,適可而止。陶淵明融合了儒道兩家的精神,重獲精神的自由,而這種審美化的人生觀也體現(xiàn)在其詩作之中。
3.對書籍經(jīng)典的積累。葉嘉瑩曾說:“淵明之本色,乃是如日光之七彩融為一白,有七彩之含蘊,而又有一白之融貫,這種既豐美復精醇的本色,正是淵明的特色?!边@句話充分地表述出陶淵明的思想,而其思想來源之一,便是浩瀚充盈的書籍養(yǎng)分。陶淵明“歷覽千載書”,遍歷諸子百家的典籍。他的閱讀范圍涵蓋了儒家經(jīng)典、楚辭漢賦、《老子》《莊子》《列子》《史記》《漢書》等等,他還“心好異書”,常常流連于古代神話傳說。其詩作中的文字在這樣厚重的書籍積淀的支撐之下,與作者的精神世界相互輝映,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格局。
1.陶淵明詩歌的人格審美意識。陶淵明參透世俗塵囂的真實面孔之后,終于擺脫了功名和塵世牽累,歸隱山林。但是,詩人并未割舍對于親情的留戀。歸隱的生活還是和凡塵人世息息相關的。在《和劉柴桑》中,陶淵明寫道:“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友故,未忍言索居……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詩句充分表明,詩人在摒棄了高官厚祿之后,并沒有青燈古佛,離群索居,“直為親友故”這句詩,足以說明詩人在追尋人格獨立與精神自由的時候,并未如莊子般“相忘于江湖”,而是愈加重視親情。詩人對農(nóng)事和田園的關注也躍然紙上:“茅茨己就治,新疇復應畬”與親人相聚,享受天倫,并以此為最大的滿足,這是一種超然而又平和的人格審美意識。陶淵明的人格審美意識,在其對親人的珍視、對幼子的愛憐、對鄰里的友善和對友人的篤信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詩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中,詩人寫道:“久游戀所生”,由于居官已久,對故土的思念與日俱增;“計日望舊居”則是對歸鄉(xiāng)之路的望眼欲穿,歸心似箭;“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回鄉(xiāng)之后,侍奉高堂,與朋友敘聊暢談;“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回鄉(xiāng)心切,路途卻崎嶇難行,心情則日益生怨,盼望著旅途盡頭的故園;“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詩人的迫切心情呼之欲出。
陶淵明對子女的愛憐之情也是令人唏噓的。兒子出生時,他“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幼子成長時,則“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命子》)。兒子們不爭氣,陶淵明并未大為光火,反而在詩中屢有自嘲,如《責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比娚踔镣赋鲆还稍溨C之意,兒子們的不爭氣并未令陶淵明夜不成寐,反而多了一份通達與尊重,分析起來,這份情懷其實來自對生命本身的尊重,以及老莊順其自然思想的影響。在世人眼中,生命的真正樂趣乃是“弱子戲我側(cè)”,體現(xiàn)出一位慈父殷殷拳拳的愛心,而這人格的審美,也就內(nèi)化在詩句之中了。
陶淵明詩作的人格審美意識,也體現(xiàn)在其對朋友的真摯和友善上?!锻T啤?“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新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翩閑止,好聲相和。豈無他人,念子實多;愿言不獲,抱恨如何!”這些質(zhì)樸的詩句,表露出的是朋友間的誠摯之心。
2.陶淵明詩歌的田園審美意識。從思想淵源上進行上溯,陶淵明詩作的田園審美,其實是魏晉審美新思潮的產(chǎn)物,詩人遠離官場的污濁,又“性本愛丘山”,凡塵俗世的耕讀生活以及對親情和人間的依依眷戀,促成了其詩作中濃郁的田園審美意識。
詩人在田園生活中,逐漸發(fā)覺了勞動的美好與圣潔。雖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但是,陶淵明“守拙歸園田”的精神歷程卻促使他離開“樊籠”,歸鄉(xiāng)種地。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祭從弟敬遠文》中,“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愿推手,置彼眾議”,而在“眾議”之中,妻子也感到難以理解和認同;而在《飲酒》之九中,“田父”的規(guī)勸也代表了大家的意見:“檻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泊其泥?!钡?,詩人的歸隱之心反而愈加堅定了,因為詩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躬耕隴畝的快樂與滿足?!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闡明了陶淵明對農(nóng)耕勞動的美好感受:“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蠱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人如此,躬耕非所嘆?!痹娭兴枋龅馁|(zhì)樸的生活畫面,已經(jīng)無需再去言說農(nóng)業(yè)的美好,直接便將讀者帶去那優(yōu)美而溫暖的人生審美境界中。
陶淵明對于田園風物的描摹,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的贊頌和渴盼。這樣的詩句比比皆是:《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稊M古九首》之七: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勸農(nóng)》:卉木繁榮,和風清穆?!蹲x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一: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之二: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稊M古》: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稌r運》: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稓w園田居五首》之一:桃李羅堂前,榆柳蔭后檐……這些詩句中,籠罩著安詳、寧靜而美好的田園審美風格,也體現(xiàn)著詩人的寧靜和美的內(nèi)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無限的審美意蘊。
陶淵明對田園的虛靜之美,同樣有著無法割舍的迷戀,這種心境也反映在其詩作之中。對于田園之“虛”,有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白日掩荊扉,虛空絕塵想”(《歸園田居》其一)等,而對于田園之“靜”,則有詩句“靜寄東軒,春醒獨撫”(《停云》)以及“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等。處在遠離喧囂的田園,擁抱著大自然,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便自然而然地獲得了虛靜心態(tài),并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意識。
3.陶淵明詩歌的社會審美意識。陶淵明的詩句中,也體現(xiàn)出其鮮明的社會審美觀,現(xiàn)今往往將人類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而在陶淵明的理解中,社會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分別是上古皇帝堯舜禹時代,以及“真風告逝”的魏晉時期。陶淵明非常向往上古社會的淳樸與和諧,相形之下,對他所棲居的“當今”卻深感“大偽斯興”。在其文中,這種思想時有呈現(xiàn),如《感士不遇賦》序里,詩人對上古皇帝堯舜禹時代的人民生活描述為:“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于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無論是回歸隱居,亦或是為官澤民,均師法自然,順心如意。相比之下,“現(xiàn)今”卻“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在世人眼中,上古的淳樸民風早已成為過往,人們的思想江河日下,導致“閭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qū)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懊芫W(wǎng)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淳樸和諧蕩然無存,人世已成地獄。
這時候,現(xiàn)實的苦悶和內(nèi)心理想的沖突,交織糾結(jié)在一起,詩人徹底厭倦了官場,退居田園以安享天倫,然而個人的遭遇還是不可避免地時時侵擾著他?!对乖姵{(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炎火屢焚如,螟域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薄短一ㄔ从洝芬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倍娙怂瓮南删?,又在何處呢?恐怕詩人自己也很清楚,這只是社會審美的虛構(gòu)而已。
陶淵明以其獨具審美特色的詩句,在漢語的文本中形成一個獨特的景觀,也是中國詩人審美意蘊當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和精神財富,他的詩句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恬淡隨性而又飛揚縱橫的美學印記,堪稱東方人寧靜超逸精神的文本體現(xiàn)。陶淵明的詩句在人格的審美層面上做到了儒道互補,在田園的審美層面上則虛靜淡然,在社會的審美層面上則和諧敦厚,均為我們留下珍貴的精神食糧和美學范本。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心浮躁、道德準則日趨模糊的當今,陶淵明的詩句無疑是一味清醒劑,為迷途的都市人指明了回家的路。
[1]李澤厚:《美學四講》,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高建新:《自然之子——陶淵明》,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唐滿先注:《陶淵明集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戴建業(yè):《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6]龔斌:《陶淵明傳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7]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8]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