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靖 李桓毅*
解放軍第359醫(yī)院(212001)
扁平足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畸形。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足弓降低或消失,足部骨骼之間的正常作用和排列丟失[1]。過去扁平足多采取保守治療,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及重視程度的提高,扁平足的手術需求越來越高。
是由跗骨與跖骨借韌帶、關節(jié)及輔助結構連結而成的穹隆結構。內側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前3個跖骨構成,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和第4、5 跖骨構成,內側足弓較外側足弓高且更富于彈性;第1橫弓由5個跖骨基底、骰骨和3 塊楔骨構成,位于前足和中足之間,在跖跗關節(jié)水平,第2 弓由5個近節(jié)趾骨基底和5個跖骨頭構成,與前足對應,在跖趾關節(jié)水平。正常足弓具有柔性,以便在足著地時適應不同的路面,又具有堅韌性,以便在足離開地面時具有一定的彈推力,它可使載荷由弓頂分散到前足及后足,并有減輕震蕩等作用[2]。
扁平足可根據其形成特點分為可塑性(flexibility)扁平足和僵硬性(rigidity)扁平足[3]??伤苄员馄阶闶侵冈谡玖r,體質量的負荷使足弓塌陷或消失,而當沒有體質量負荷時足弓正常。僵硬性扁平足則不管是負重還是不負重時,其足弓都存在塌陷或消失的現象,這種類型的扁平足主要是由于形成足弓的跖骨、舟骨、楔骨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位置異常所致。此外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還可以分為病理性扁平足和生理性扁平足[4],癥狀性扁平足和無癥狀性扁平足[5],先天性扁平足和后天性扁平足。
放射學判定標準主要是基于4種角度的測量結果。負重下側面觀的距骨——第一跖骨角(T1MT),側面的距骨水平角(T-H),跟骨螺距角(cp)(圖1)。根據Mosca的統(tǒng)計,各角度的正常值為:T1MT平均為5°(2 SD;range,- 7°~20°),T-H正常平均值為27°(2 SD;range,15°~37°),cp正常平均值為25°(2 SD;range,15°~30°)。第4個角度是前后位下的距骨——第一跖骨角,用來顯示距骨脫位的程度。正常情況下距骨與第一跖骨軸線是一致的[6]。
趾長屈肌腱(FDL)轉移術是將FDL 固定于舟骨或內側楔骨上,其依據主要是:①可替代加強脛后肌腱的作用,恢復足弓的動力穩(wěn)定性;②恢復軟組織平衡[2]。手術方法為[7]:是在趾長屈肌鍵分叉前跨過拇長屈肌鍵與之交叉處將其離斷,遠端縫合拇長屈肌鍵之上。近端經骨隧道附麗于舟骨結節(jié)之上或直接與舟骨周圍的軟組織縫合。術后需石膏固定8~10周。FDL手術的最主要的缺點是沒有獲得解剖結構上的支持。該種轉移手術雖不能直接矯正扁平足畸形,但是卻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并增強足內翻的肌力。
Koutsogiannis首次將跟骨內移截骨用于治療后足外翻畸形。它是將跟骨后1/3橫斷截骨,截骨處于腓骨肌腱后約1cm,截骨平面與足底呈45°角并與跟骨垂直[7],將截下的跟骨結節(jié)部內移1~1.5 cm,并可根據矯形的需要進行額面得旋轉,用松質骨螺釘垂直于截骨線固定[8]。術后需行石膏固定。這個手術增加了后方肌群的旋后動作,導致了后足的內翻。此外,由于地面對于踝關節(jié)的反作用力,內移的跟骨產生一個使后足旋后的力矩。當后足旋后,則內側縱弓得到維持,避免了中足塌陷。體外實驗研究表明只要將跟骨結節(jié)向內移動1cm,既可明顯減輕彈簧韌帶和內側韌帶的勞損,又可將踝關節(jié)的壓力中心向內側移動1.58cm[7]。Catanzariti等[8]對24例患者術后隨訪證實該手術方法可以明顯改善后足外翻畸形、距舟關節(jié)覆蓋、改善距骨——第一跖骨角。該種手術最主要的術后并發(fā)癥是腓腸神經炎,跟腱斷裂等, Catanzariti認為其產生的原因與手術入路的選擇與手術技巧有關。
單關節(jié)固定包括距下、距舟、跟骰關節(jié)融合等,雙關節(jié)(跟骰 +距舟)固定、三關節(jié)融合等,它們可糾正距舟和距下關節(jié)半脫位、后足外翻等畸形,使后足在一個相對合適的位置上融合。但是融合手術不可避免會導致中后足活動功能的喪失。Astion等[9]認為,距舟關節(jié)融合會導致距下關節(jié)活動減少8%。距下關節(jié)融合會導致距舟關節(jié)活動減少74%。此外,還有證據證明年輕時候做的三關節(jié)融合手術,以后會繼發(fā)嚴重的踝和中足的關節(jié)炎。
Giannin創(chuàng)建了一種用于治療扁平足的手術技術。該種手術主要適用于兒童,推薦年齡為12歲[10]。此技術是在跗骨竇處作切口,將植入裝置經由距跟韌帶前后束間置入跗骨竇,并由螺絲刀調節(jié)撐開大小以調整跟骨的位置[11],術后需負重下短腿石膏固定20d,但可在疼痛減輕后帶石膏下地行走。Zatti等[11]通過對25例40足的隨訪研究,這種手術方式可以明顯的改善臨床癥狀,改善X片上的測量角度(側位下距骨—第一跖骨角,正位下跟骨—距骨角),中期療效令人滿意。并且其最大的特點是在取出內植物后對距下關節(jié)活動無任何影響。
Castaman也報道了一種專用于兒童的手術技術。該技術是將一枚改良過的松質骨螺絲釘由遠至近的鉆入距骨外側突,其特點是接近圓錐形的部分是突出于距骨外的,通過調節(jié)進入距骨內螺絲釘來調節(jié)校正程度,并限制跟骨過度外翻。術后早期需行軟固定,可在疼痛減輕后下地行走[11]。Jerosch等[12]報道了另一種改變后的止動螺絲釘技術,方法是患足內翻位下在X線引導下,于跗骨竇處由上而下向跟骨穿一枚克氏針,順釘道擴孔后擰入6.5mm松質骨螺絲釘。螺絲釘釘尾可以從側面影響距下關節(jié)活動,防止跟骨外翻。Jerosch等[12]通過21例患者手術前后評估,跟距關節(jié)角由術前的162°± 8.9°改善到術后174°± 5.8°,并且沒有發(fā)現嚴重的術后并發(fā)癥。
El-Tayeby[6]報道了一種聯合手術可用于治療嚴重的可塑性扁平足。手術方法是暴露跟骰關節(jié),于跟骨內側面接近跟骰關節(jié)處作縱形截骨,將厚1~1.5cm的髂骨塊植入其中,打壓堅實,必要時也可用鋼絲進一步固定,此時前足內收,跟內翻。將距舟和舟楔關節(jié)部足底韌帶作組織瓣掀開,于第一舟楔關節(jié)處作楔形截骨,用鋼絲將關節(jié)處捆扎融合,此時前足跖屈、旋前,內側弓恢復。保持脛前肌正常走行,將足背伸10°~15°,將肌腱遠端經由足底轉移到第一舟楔關節(jié)融合處,將肌腱縫合于該處軟組織或附麗于距骨。再將組織瓣覆蓋縫合。手術后需石膏固定8周。在此手術中脛前肌的作用是用來懸吊距骨頭,維持內側弓穩(wěn)定。El-Tayeby等[6]對11例19足隨訪8~42個月的觀察證實,該手術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足部外形,重建內側弓,糾正跟骨位置。
對于僅因縱弓長度不足引起的畸形,伴有距骨周圍半脫位的病例,Fowble等[13]認為可以僅使用外側柱延長術治療(lateral column lengthening,LCL)。手術方式Fowble等推薦在跟骨前突處截骨置入髂骨塊,而不建議作跟骰關節(jié)植骨融合。該手術可以同時提高跖筋膜的張力。
扁平足手術治療的原則是糾正足的畸形、恢復足弓的形態(tài),以改善足部功能。手術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實際臨床應用中單一使用一種方式的情況較少,多聯合使用上述的多種手術方式,部分患者還需行跟腱的延長。在對扁平足的治療中,對骨科醫(yī)生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是怎樣在糾正足部畸形的同時盡可能的保留后足的運動功能。根據目前的報道看,扁平足術后遠期的效果多不滿意(如復發(fā)或繼發(fā)關節(jié)炎),故仍需對扁平足的手術方法進行研究及改進,不斷提高扁平足治療的近期和遠期療效。
[1] Van Boerum DH,Sangeorzan BJ.Biomechanic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flat foot[J].Foot Ankle Clin,2003,8(3): 419-430.
[2] 燕曉宇,俞光榮.獲得性扁平足的基礎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 (21): 1715-1717.
[3] Blakemore LC,Cooperman DR,Thompson GH.The rigid flatfoot.Tarsal coalitions[J].Clin Peliatr Med Surg,2000,17(3): 531-555.
[4] Staheli LT.Planovalgus foot deformity.Current status[J].J Am Pediatr Med Assoc,1999,89(2): 94-99.
[5] Mann RA.Coughlin & Mann Surgery of the Foot Ankle[M].1st ed.St.Louis,Mosby,1999:733-767.
[6] El-Tayeby HM.The Severe Flexible Flatfoot: A Combined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with Rerouting of the Tibialis Anterior Tendon[J].J Foot Ankle Surg,1999,38(1): 41-49.
[7] 陳雁西,俞光榮,梅炯.扁平足外科治療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3,24(6):374-376.
[8] Catanzariti AR,Lee MS,Mendicino RW.Posterior Calcaneal Displacement Osteotomy for Adult Acquired Flatfoot[J].J Foot Ankle Surg,2003,9(1): 2-14.
[9] Astion DJ,Deland JT,Otis JC,et al.Motion of the hindfoot after simulated arthrodesis[J].J.Bone Joint Surg,1997,79-A(2): 241-246.
[10] Carranza-bencano A,Duque-gimeno V,Gomez-arroyo JA,et al.Giannini's flatfoot prosth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juvenile[J].Foot Ankle Surg,2000,6(1):11-17.
[11] Zatti G,Teli M,Moalli S,et al.Arthroresis in flexible flatfoot treatment: comparative follow-up of two methods[J].Foot Ankle Surg,1998,4(4):219-226.
[12] Jerosch J,Schunck J,Abdel-Aziz H.The stop screw technique—A simple and reliable method in treating flexible flatfoot in children[J].Foot Ankle Surg,2009,15(4): 174-178.
[13] Fowble VA,Sands AK.Treatment of adult acquired pes plano abductovalgus (flatfoot deformity): procedures that preserve complex hindfoot motion[J].Operat Techn Orthop,2004,14(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