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要:許多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英語口語交際申都有一個類似兒童母語習得的“沉默期”,本文從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第二語言習得、認知學和心理學把產(chǎn)生這一“沉默期”的原因歸納為:輸入的弊端、詞匯量的不足、情感屏障及文化納差異。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口語;沉默期;原因
“沉默期”是語言學家Kmshen(1985)在他的輸入假說中提出的。他發(fā)現(xiàn),兒童在習得母語時,總是經(jīng)歷一個為期大約一年的“沉默期”,然后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
為了深入探討造成大學生口語交流中沉默的原因,我校2008級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8個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英語口語中“沉默期”現(xiàn)象調查,本調查的形式以對學生英語的口語測試和問卷調查為主,輔以對教師的訪談和課堂觀察。調查問卷在第一學期期末。由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問卷共七個問題,整個過程用時35分鐘。本次發(fā)放調查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08份。訪談的對象為8位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師,他們的教學經(jīng)歷從2年到30年不等。調查結果表明:輸入的弊端、詞匯質與量的不足、情感屏障及文化的差異是其英語口語“沉默期”的主要原因。
一、輸入的弊端
根據(jù)Krashen輸入假說,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即通過接受理解性輸入而產(chǎn)生的。因此如何為學生提供足夠量的、最優(yōu)化的語言知識至關重要,然而本次調查研究結果研究顯示出實驗對象的英語口語在輸入階段就存在著嚴重問題。
1輸入方式的局限
語言輸入方式有兩種即視覺輸入和聽覺輸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習者口語水平地道程度主要取決于以真實語言材料為主的聽力輸入量的大小,周衛(wèi)京研究發(fā)現(xiàn)聽覺輸入對口語流利度的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首先聽力輸入對語音語調的感覺有著重要的作用:發(fā)音影響語法和詞義;重音影響句子的意思,語調影響句子的理解。其次,聽力輸入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辨音能力,精確辨音能力是模仿的基礎。精確的辨音能力是靠學生自己聽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再者,聽力輸入可以使學生迅速地建立語言的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我國的中學乃至大學英語教學中多以閱讀視覺輸入為主,聽覺輸入為輔,統(tǒng)計結果顯示,75%的學生聽力輸入的不足。聽力輸人的不足,極易導致學生對語言的感覺遲鈍,因而在口語交流中常常聽不懂,說不出。
2缺乏詞塊意識
“詞塊”(1exical chunk)指英語中一種特殊的詞匯現(xiàn)象。它既包括短語動詞、復合詞、固定搭配、成語、慣用語等相對固定的組合,也包括其一邊或兩邊可以打開的短語框架和句子框架。語言學家通過對語料庫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詞塊在自然語言的真實交際中占90%的比例,Sketan指出。以語塊為單位的編碼形式可以幫助交際者在使用時從記憶庫中及時提取現(xiàn)成的作為整體的詞匯短語。最大限度地降低編碼成本。因此詞匯組塊在學習和應用時快捷方便、準確流利。是一種理想的二語詞匯習得方式。
二輸出的匱乏
Swain的研究表明,盡管理解性輸入對語言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但理解性輸入本身不會導致語言提高。學習者要提高語言能力,必須有意識地運用語言進行可理解性輸出。
目前鑒于師資、課時等各方面的問題,有些學校更采用大班授課,學生濟濟一堂,學生連使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大學英語課堂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控制討論的話題、內容、過程和參加者;教師可以隨時休整自己的話語,而學習者則沒有被給予這樣的機會:教師話語占去了70%以上的時間。另外,學生運用英語的機會大多局限于問答形式,而這種問題往往是封閉式的,并會由于課時安排等原因不能給予學習者足夠的反應時間。學生口語輸出的準備不充足,其輸出質量便無法保證。
三、詞匯量與質的不足
英語口語表現(xiàn)水準高低關鍵在于學習者用口頭表達的詞匯量的大小。本次調查表明詞匯問題是制約學習者口語能力提高的“瓶頸”所在。中學階段學生沒有利用機械記憶能力強的特點,掌握大量的詞匯。大學里一下子要掌握的詞匯劇增,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又沒有什么突破。依然是中學里死記硬背的老辦法,結果收效甚微,任課教師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時不時地停下來,做苦思冥想狀,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么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過去的英語教學一直強調詞匯習得的寬度或廣度,以學習者認識了多少單詞來衡量詞匯習得成功與否。怎樣幫助學生記住大量的英語詞匯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題,怎樣讓其從深度上掌握大量詞匯的真正意義,包括搭配意義、內涵意義等是一個更難的難題,而后者往往被很多教師和學生所忽視。學生習得詞匯僅僅處于初級階段習得形式,即拼寫和發(fā)音的習得。這一階段的詞匯習得主要是記住單詞的形式。尋找單詞在母語中的對應意義,其它的詞匯內容基本上無閑顧及。因此,詞匯產(chǎn)出非常的笨拙,也很費時費力,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
四、情感屏障
情感屏障是指學習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索引起的對語言或外語的阻力。Dulay指出當學習者處于新的語言中時,第一阻力來自于個人的情感狀態(tài)和動機。
Ferris and Tagg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由于受其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亞裔學生在班上沉默、害羞,不愿意回答問題。教師的課堂提問技巧(如等待時間,話語的不理解性等)、學生的性格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理念是造成學生沉默不語的主要原因。
五文化差異
Stauble認為二語學習過程受到學習周圍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文化環(huán)境體現(xiàn)在對目的語文化不同程度的社會和心理距離,社會心理距離使語言的使用功能受限,也會令一些學習者產(chǎn)生陌生或對抗情緒。社會心理距離越大,學習的成功性就越小。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西方文化的傳播,學生由于對所學語言的社會文化沒有直接的感受,又缺乏語言環(huán)境。本次調查顯示,65%的學生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認為英語口語沒有實際的用途,他們對其難以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
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認為英語課堂上就只應介紹、傳播西方的語言與文化,至于中國的文化,是中文專業(yè)老師的責任與義務。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講授不感興趣。他們中32%認為其會干擾正常的英語教學,79%是因為缺乏教材而無法為之。張為民曾對清華大學非英語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用英語陳述具有中國特色事物的能力做過測試,測試的題目涉及食物、民俗和歷史名勝古跡三個方面。測試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超過一半的被測試者不能用英語完整地表達試卷上所列項目。
六、交際策略的誤導
Coulter認為,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語言能力的不足,使他們常借用各種策略,如簡化、放棄、回避,從而滿足了他們交際的需要。一方面這種交際的成功,使學習者認為只要不影響交際就沒必要進一步發(fā)展了,于是成功的交際松懈了他們學習的動力,從而使其英語口語停滯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習得正確的語言規(guī)則或者沒有完全掌握語言的規(guī)則,為了避免錯誤,就會回避、放棄、簡化這些規(guī)則,從而使其中介語言缺乏這些規(guī)則系統(tǒng),長期的回避就產(chǎn)生僵化。
總之,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中“沉默期”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任課教師和學習者自己能夠有針對性的認真分析、并采取合適的策略,不僅可以縮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中“沉默期”,還能使其成為語言大量輸入、積聚和產(chǎn)出的關鍵期,最終使學生打破“沉默期”,達到進行英語語言交際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