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鳳竹, 劉友田, 王彥文
(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
公共選修課《絲綢學》教學實踐與探索
鄒鳳竹, 劉友田, 王彥文
(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
介紹了在農業(yè)大學設置絲綢學選修課的背景及課程定位,著重闡述了課堂上如何以絲綢為載體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營造積極向上氛圍,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寓育于教之中的實踐與探索。
絲綢;傳統(tǒng)文化;寓育于教
《絲綢學》是山東農業(yè)大學蠶學專業(yè)于20世紀90年代末,為適應高校實現(xiàn)"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目標而自行創(chuàng)立,面向全校包括農、理、工、管理、經濟、文、法、醫(yī)、教育學等九大學科門類,68個本科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內容全面而系統(tǒng)、專業(yè)性強、特色鮮明的公共選修課。旨在向非紡織專業(yè)學生系統(tǒng)介紹源遠流長、內涵深邃的絲綢文化,舉世罕見的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啟示意義;講授自絲綢原料生產、生絲制造環(huán)節(jié),直到制成絲織物,覆蓋生產全過程的工藝流程、技術要點。授課內容中不僅有絲織物組織基礎及分類、絲織物基本功能與風格,真絲綢鑒別、保養(yǎng),還簡介當前國內外絲綢制品開發(fā)新成果及蠶絲生物新材料研究進展等信息。簡言之“敘絲綢文化,談古論今縱貫時空數(shù)千載;講蠶絹知識,說工道農橫跨行業(yè)好幾家”,希望它能起到豐富閱歷、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愉悅生活之作用。
作為公共選修課,絲綢學必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保證不管哪個專業(yè)的學生選課都基本能聽得懂、學得會。即課程內容安排上要文理兼顧、虛實統(tǒng)籌;講課風格上,要求絲綢文化、蠶桑起源部分雅俗共賞;枯燥的紡織專業(yè)知識及機械的工藝流程闡述力求深入淺出,表達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還要確保實用性較強部分(如真仿絲綢服飾及原料鑒別常用方法等)的書本理論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真正體現(xiàn)出既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又學有所用,切實幫助學生提高生活品味與鑒賞能力的價值。
組織講課內容時,廣泛查閱了《中國蠶絲大全》、《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各種版本的《絲綢志》、《桑樹栽培與育種學》、《養(yǎng)蠶學》、《制絲學》、《紡織材料學》、《絲綢材料學》、《絲織學》、《絲織工藝學》、《織物組織與紋織學》、《紡織品大全》及相關雜志等大量史書典籍、教材文獻。經反復推敲論證,擬定出課程體系基本框架,確立該課程應具備全面系統(tǒng)、通俗易懂;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圖文齊備、直觀可視化程度高的風格。初期,學生對授課效果普遍給予肯定。又經十幾年多次文字修改,結構調整,圖片編排及視頻剪接等補充完善過程,現(xiàn)已基本實現(xiàn)既定目標。為便于學生課下溫習,還出版了自編教材,復習提綱等輔助材料。
十幾年前剛剛開設該課時,完全采用黑板加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速度慢、信息量少,特別是沒辦法演示諸如養(yǎng)蠶,煮繭,繅絲,絡、并、捻絲,織綢,印染等操作環(huán)節(jié)。只能用掛圖結合語言文字說明的方法,既影響講課進度,又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因為幾乎所有同學都既無感性經歷,又無理性積累。特別是講解工藝過程及實際操作時,便會出現(xiàn)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不知所云的尷尬局面。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隨著時代的進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是勢在必行。最初,選用的是山東農業(yè)大學計算機教研室老師自行開發(fā)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模板,雖因其局限性較大,功能也不太全而略顯初級,但畢竟跟傳統(tǒng)手段相比提高了一大步,受到同學的首肯,還獲得了學院的獎勵。幾年來,多媒體教學資源頻繁升級換代、PowerPoint制作技術也更加普及,課程組主動面對,集思廣益,吸取他人制作課件的優(yōu)點,結合本課特點,改革創(chuàng)新,做成精品。教與學的過程實際就是信息傳遞與接受的過程[1],期間必須考慮信息結構與順序是否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順序。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及興趣,會受到其對該知識熟悉程度的影響。第一,要注意控制教學內容的速度和節(jié)奏。其次,不同類型的信息要采用不同方式呈現(xiàn),如空間位置信息適于用視頻方式呈現(xiàn);時間順序信息則宜于用聽覺的方式呈現(xiàn)。第三,還要充分考慮人們往往對視覺信息感受慢,但易記;相反對聽覺信息感受快,但難記的特點。如果將上述幾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呈現(xiàn)則有益于提高講課效果。在課件頁面設計中還考慮了色彩的搭配這一細節(jié),課件中大都采用明亮色調、尤其是加大了互補色的運用,因它給人一種對比鮮明、清晰度高,眼睛不易疲勞、輕松舒適的感覺。如(天)藍色背景與白(或黃)色文字搭配等。
經過幾年的擴充資料、修補完善,現(xiàn)已制成擁有數(shù)百幅圖片,近百段視頻,結構合理,內容豐富多彩,字體多樣、色彩鮮明,自定義動畫活躍,圖文兼?zhèn)涞恼n件,在歷年的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多次受到學校督導組專家的好評。
雖然多媒體課件有諸多優(yōu)點,考慮到本課程有些實物材料,如蠶繭、生絲、絹絲、各類化纖、絲綢面料標本等比較易得并方便攜帶,結合講課進度及時展示給同學們近距離觀看、觸摸,對增強感性認知大有好處;帶上簡易器具,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現(xiàn)場演示蠶繭煮熟、索理緒、一粒繭繅絲等操作,同學們不僅對這種方式方法非常歡迎而且都躍躍欲試,提問聲也不絕于耳,興致頗高。
絲綢文化部分約占全部講授內容的四分之一強,這也是一部分同學樂意選修本課的原因之一。為此,講授者更有必要與責任跟同學互動,共同營造課堂文化氛圍,調動大家聽課的積極性,而不只是照本宣科吟誦古人詩句。做到這一點對于文科教師、尤其是以文學為主要知識背景的教師來說并不難,然而作為以生物為主要知識背景的理科教師來講,就不那么簡單了?;谶@一點,教學組成員廣泛瀏覽相關書籍、文獻,努力攻讀、深刻領會其意。課堂上盡量觸景生情,旁征博引有感而發(fā)。如2009年春季開學,正值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之機,山東農業(yè)大學又得天獨厚坐落于泰山腳下,開學第一課就作為見面禮送給同學們一幅對聯(lián):“春風送暖萬物復蘇泰岱兒女齊動員栽桑養(yǎng)蠶,金牛獻瑞百靈驚蟄農大學子同上陣繅絲織綢”,“前程錦繡”。內容既緊扣絲綢話題,又與時機地點密接。同時也對同學們未來寄予希望與春天般的美好祝福。學生的興趣瞬間迸發(fā),大大地調動了聽課積極性。再如,“我栽桑你養(yǎng)蠶師生協(xié)力織絲絹彩繪農大,黨明政民勤勉干群齊心繡錦緞功蓋華夏”,“穿梭時代”,也是借用絲綢之詞,傳達著只要勤奮刻苦、團結奮進必定結出豐碩果實的成才軌跡,也表達了在黨的領導下,堅定方向、努力學習、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立新功的雄心壯志。主題思想與國家當前的主要任務及今后目標相吻合。
提到“賽龍舟”,人們很可能首先會聯(lián)想到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實更有文獻將其描寫成江南小伙爭先恐后用船為姑娘往家中運送桑葉,以致演變成一項民間體育活動的趣聞。值此,便又賦打油詩一首“輕舟競帆箭般過,船充桑葉川溢歌;驚聞春蠶竊私語,更羨雪繭來年多!”,并配以龍舟比賽畫面以助學生雅興。吟誦南宋詩人翁卷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鄉(xiāng)村四月》詩時,播放自己錄制的布谷鳥在蒙蒙細雨中那清脆歡快的鳴叫聲,同時調出采桑養(yǎng)蠶的勞作實景,讓人心曠神怡,對生活充滿無限憧憬。不失時機地穿插于講課過程中的啟發(fā)詞句,遠比枯燥的說服方式更易于被同學接受,既溫文爾雅,又記憶深刻。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渴望度,也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親合力,對搞好課堂管理,吸引學生注意力,強化我要學而非要我學的意識大有裨益。在這方面我們已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它的積極意義與無比力量。
教師承擔著傳授知識與培育人才的重任。特別是育人的方式方法并非亙古不變,它也應隨著時代的變革而適度調整。當今青年大學生的個性較強,思想活躍,但畢竟還處在可塑時期。針對此特點,課堂上隨時留意抓住合適的范例與時機,用古典昭示當今的方法循循善誘,進行潤物無聲的正面引導,做到寓育于教之中[2]。在卷帙浩繁的文獻中,記載有眾多與蠶、絲綢有關的典故、范例。傳世之作《耕織圖》中配有清朝皇帝題寫的七言詩,其中寫道“從來蠶織女功多,當念勤勞惜綺羅,織婦絲絲經手作,夜寒猶自未停梭”,其含義雖比較易懂但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第一次見到該詩,講授者對詩中名詞含義略作解釋后,緊接著與大家耳熟能詳?shù)奶拼娙死罴潯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詩句相映印,同學們不僅能齊聲朗誦,而且頓悟人人都要“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自覺養(yǎng)成勤儉好習慣”之用意,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白居易晚年時分得一新襖,作《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詩一首(節(jié)選):“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耳里如聞饑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啟示大家對他人要有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要學會關心同學、同事及家人,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安寧的人文氛圍、充滿友善的美好生活環(huán)境,符合當前國家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的主旋律。孟母堪稱中華偉大母親的典范,“孟母斷機”的典故膾炙人口,告誡人們學習要有恒心,求知要能持續(xù),方可成才;半途而廢則必荒廢錢財,虛度青春年華,一事無成。再如明末清初山東籍的大文學家蒲松齡著有《農桑經》一書,不僅讓人羨慕其博學多才,更敬佩其關心民生、注重科學真理的情懷。該書中載有“擇葉、勤飼”等科學養(yǎng)蠶的論點,至今仍不失其指導價值?!扒陲暋敝杏幸痪洹皯腥瞬豢绅B(yǎng)蠶”極其樸素的至理名言,將此推而廣之,告誡同學懶人不僅養(yǎng)不好蠶,至今天底下尚無適合懶人的工作,而且以后也不可能有。將孟母的持之以恒和蒲氏的人要勤奮的精髓統(tǒng)一起來,就是一個人邁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為了進一步增強同學們勞動光榮、“吃苦”是福的意識,倡議大家去參觀養(yǎng)蠶現(xiàn)場及附近繅絲企業(yè)的生產車間,親眼目睹工人勞動是辛苦的但卻快樂著的風采。觀后有的同學便萌生立志改善工人勞作環(huán)境、研發(fā)新設備或革新操作工藝的想法。這些微不足道的舉措,或許會對一個人的未來發(fā)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江澤民關于“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的科學論斷,高度概括了創(chuàng)新在一個國家與民族生存和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或戰(zhàn)略地位,指出了經濟強國必然是科技強國的真理。年輕人朝氣蓬勃,充滿理想,蘊藏著無盡的能量,如加以正確引導將是一筆取之不盡的巨大財富,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希望之所在。當講到織物組織時,就必提及緞紋變化組織中的“變則緞紋”一例,說的是若按常數(shù)飛數(shù)就不可能繪出循環(huán)數(shù)為6的緞紋組織圖,但若改常數(shù)為變數(shù)便可實現(xiàn);中國對世界絲織業(yè)有許多貢獻,古人創(chuàng)造的丁橋織機與三國時期馬鈞發(fā)明的組合提綜方法,就使普通織機上不能織較大圖案提花織物的難題迎刃而解,其中還牽扯到數(shù)學中的組合排列知識。這是一些啟發(fā)警示大家奠定堅實基礎,勇于并善于創(chuàng)新的鮮活事例,有益于激發(fā)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再像聞名遐邇的錦中老大——云錦,其制作難度更是讓人瞠目。每當在屏幕上打出曠世之作云錦織物樣品照(像古代皇帝穿的龍袍等),并告知大家這些價值連城的織品只能用原始機器,至今尚不能自動化生產,就連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也束手無策時,學生們無不感慨萬千,心潮涌動,一股勇于超越不甘服輸?shù)募で橛腿欢?/p>
歷史早有定論,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制絲企業(yè)也概莫能外,為了保證生絲質量,樹立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國家制定了嚴格而又縝密的生絲檢驗實施方案及細則,對生絲由里到外、從整體到細節(jié)面面俱到地進行質量檢驗。其嚴謹程度甚至可以說是達到苛刻的地步。當講到這一部分時總會不失時機地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做人要誠信等話題提出來,讓學生舉一反三地聯(lián)想與思考。
絲綢文化不僅是絲綢這一傳統(tǒng)行業(yè)的構成要件,更是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大學文化[3-4]內涵的補充,同時又是提升絲綢產業(yè)影響力、推動其更好更快永續(xù)發(fā)展的友好使者。而絲綢制品則是傳承絲綢文化、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愉悅心境的物質載體,二者互為依存,相得益彰。然而就當前來看,市場這只無形的大手在充當著絲綢行業(yè)現(xiàn)狀與未來走向的指揮棒??v觀數(shù)年來的不平歷程,由于產業(yè)結構調整等諸多原因,國內蠶桑絲綢市場長期處于低迷或徘徊狀態(tài)。市場的不景氣,導致業(yè)內原有人才時有流失,年輕人才不愿問津。不僅嚴重制約著當前蠶、絲綢行業(yè)的發(fā)展,也對其未來高端人才積蓄、技術攻關、產品升級、爭奪國際市場乏力埋下隱患。反過來還有可能波及到有著幾千年輝煌歷史的絲綢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在課堂上做些力所能及的鼓與呼的工作。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養(yǎng)蠶、繅絲、織綢曾是世界唯一。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數(shù)千年的生產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起來的智慧結晶,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從人們“治繭絲以供衣服”,方“天下無皴瘃之患”。荀子贊其“功被天下”,名副其實。
經過近幾十年的不斷積累,我國在絲制品花色品種設計、織造工藝等諸多方面都具備相當?shù)膶嵙?年出口換匯數(shù)十億美元,增加就業(yè)崗位數(shù)百萬個,為國家建設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加之人民勤勞智慧,國家又有相應扶持政策,雖然眼下遇到一些暫時困難,但絲綢業(yè)向前發(fā)展的大趨勢勢不可擋。
課堂上要對青年學生多進行正面疏導,理性客觀地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科學公正地分析原因,引導學生要堅定信念,增強自豪感,樹立必勝信心。
蠶絲是一種蛋白質成分的纖維,與人體有著良好的親和性。真絲衣服既吸濕透氣又滑爽舒適,還能吸收紫外線從而避免其對人體造成傷害。由來已久的“纖維皇后”美譽,足以說明它的高貴、超凡。
在很多人生活早已解決溫飽,甚至業(yè)已小康的當今,消費觀念也有必要調整。應該將服飾在提高人類精神文明水平、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作用提到一定高度來認識。適時引導大眾正確消費取向,讓人們享受改革開放、社會進步、生產力發(fā)展帶來的成果,既有現(xiàn)實意義也是切實可行的,而這首先要從轉變人們消費觀念,培養(yǎng)消費意識著手。
在我國,同樣具有幾千年輝煌歷史、作為傳統(tǒng)文化重要內容的茶業(yè),當前其媒體宣傳力度大、開發(fā)的產品多、商業(yè)網點星羅棋布,喝茶保健的理念已深入人心[5]。相比之下絲綢業(yè)在媒體宣傳上顯得有些乏力,絲綢店鋪也鳳毛麟角。這種局面不改變將很難讓絲綢走進百姓家。要解決蠶、絲綢業(yè)困境,筆者認為除了絲綢業(yè)內應采取諸如大力進行技術改造、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改善服飾性能、加大宣傳力度等外,還可以乘國家大力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將清明、端午節(jié)定為法定假日等)的有利時機,在校園舉辦絲綢展覽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弘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絲綢文化、普及絲綢知識;讓大學生尤其是體育與藝術專業(yè)的大學生做服飾表演,充分展示絲綢的服飾魅力,努力將青年人打造成既掌握先進文化知識,又懂得愉悅生活,還能夠作為精神文明的一代使者去影響更多的人。
有理由相信,絲綢文化必將在建設和諧社會、倡導積極健康文明生活新秩序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1] 曲祥金,艾仕云,周杰.“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體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7,(3):52-55.
[2] 沈新平,黃麗芬,莊恒揚.談農業(yè)生態(tài)學教學過程可強化育人的環(huán)節(jié)[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20):349-350.
[3] 劉應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J].煤炭高等教育,2001,(3):48-50.
[4] 史文憲,車先禮.和諧文化與高校和諧發(fā)展[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2):18-20.
[5] 楊曉萍.論茶文化的發(fā)展與茶學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2):46-49.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public selective courseSilkculture
ZOU Feng-zhu,LIU Y ou-tian,WANG Yan-we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18)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course location of a selective course Silkculture i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e elaborated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how to propag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lass,to build an active atmosphere,and to conduct students setting up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of life at the right time,and to imply education in teaching utilized Silk as vehicle.
silk;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 in teaching
G 642.0
A
1008-6927(2010)03-0401-04
2010-03-20
2009年國家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第五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建設點資助項目。
鄒鳳竹(1957-),男,教授,主要從事蠶絲化學及絲蛋白醫(yī)用生物新材料教學與科研工作。
王彥文(1962-),男,教授,專業(yè)主任,主要從事家蠶病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編輯:劉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