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彭齡
(常州工學(xué)院人文社科學(xué)院,江蘇 常州 213002)
筆者在《漢語成語新論》中,曾把成語看作是漢語和漢文化的“全息塊”。在《漢語成語與漢文化》一書中,也曾對“全息塊”作了初步的論述。其實(shí),用“全息塊”這個(gè)名詞,是一種比喻的用法,意思是成語是語言文化的“縮影”。筆者的這一認(rèn)識,在錢冠連的《語言全息論》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證。錢先生在書中指出:“語言內(nèi)全息狀態(tài):語言的詞素—詞—詞組—子句—句子—語篇各層次中,部分與整體全息;部分與部分包含著相同的信息;語言體系中的一個(gè)全息元(子系統(tǒng)),都分別在整體上和其他全息元有對應(yīng)的部位和相似的信息,即是說,體系中的每一個(gè)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的縮影?!雹龠@就在理論上為成語是語言文化的“全息塊”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語言“體系中的每一個(gè)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的縮影”,是否意味著把成語作為“全息元”來看就沒有意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部分作為整體的縮影在程度上是不一樣的,在錢冠連的著作中,是以“全息度”、“顯性”和“潛性”這些概念來加以描述的。成語作為語言文化的全息元,其全息度比較高,顯性的成分比較多。通俗地講,是比較典型的。而這種比較典型的全息性,對我們認(rèn)識和研究成語有著重要的作用。
說成語是漢語和漢文化的全息元,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gè)角度來考察。從宏觀角度看,成千上萬條成語,就是漢語和漢文化的一個(gè)縮影。一部《中華成語詞典》就是一部《中華文化辭典》。也可以說,《中華成語詞典》是《中華文化辭典》的一個(gè)縮影。從微觀角度看,一條成語往往就是一個(gè)故事或一段詩文的濃縮,也可以說是這段詩文的縮影。
從宏觀角度看,成語的來源大致出自五個(gè)方面: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詩文語句以及口頭俗語。其中,出自口頭俗語的只占極少一部分,而出自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以及詩文語句的絕大多數(shù)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它的出處。因此,成語詞典也可以依照其出處來編寫。假如依照出處來編寫就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的典籍中都會有成語產(chǎn)生,而且一般來說,越是有名的典籍產(chǎn)生的成語越多。朱瑞玟所著的《成語溯源辭典》,就是按照其出處來編排的②,可以從其目錄來進(jìn)行考察。
出自儒家典籍的成語數(shù):
《大學(xué)》13條 《中庸》21條
《論語》173條 《孟子》136條
《詩經(jīng)》177條 《尚書》104條
《禮記》130條 《周易》104條
《春秋》255 條 周敦頤著述5條
朱熹著述58條 邵雍著述 7條
張載著述2條 二程著述15條
陸九淵著述8條 王守仁著述7條
出自詩詞歌賦的成語數(shù):
《楚辭》35條 漢代歌賦56條
樂府古詩14條 曹魏詩賦18條
晉代詩賦30條 南北朝詩賦29條
隋唐詩賦3條 唐詩310條
五代詩詞7條 宋代詩詞140條
金代詩詞140條 明代詩詞7條
清代詩詞12條
從以上的目錄可以粗略地看出,古代典籍中或多或少都有成語產(chǎn)生。成語就像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古代典籍之中。成語大多是這些典籍的精華所在。從這個(gè)角度看,一部《成語詞典》也是一部古代典籍辭典或者古代文化辭典。換言之,成語是古代語言文化的一個(gè)縮影。
從語言角度來看,成語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漢語信息。從詞匯角度看,成語中大量的“字”都是古漢語中的“詞”。趙所生著《文言快易通:從成語學(xué)古漢語》一書中,搜集了一千余詞匯,其數(shù)千義項(xiàng)都有一一對應(yīng)的成語③,足以證明這一點(diǎn)。從語法角度看,無論是古漢語中詞類的活用,還是古漢語中的句式,在成語中都有大量的用例。筆者曾在《語文戰(zhàn)線》上發(fā)表《從成語學(xué)點(diǎn)古漢語》一文,其中就列舉了許多例子。為了使讀者有感性的認(rèn)識,現(xiàn)再舉例如下:
(1)“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古代常作“逃亡”和“敗北”講,今常作“死亡”和“北方”講。
(2)“運(yùn)斤成風(fēng)”中的“斤”古代常作“斧頭”講,現(xiàn)常作量詞用。
(3)“赴湯蹈火”中的“湯”古義作“熱水”,今義常作“菜湯”。
(4)“若即若離”中的“即”古代常作“接近”講,現(xiàn)在一般作副詞“就”講。
(5)“河清難俟”中的“河”古代專指“黃河”,現(xiàn)在指各種河流,詞義擴(kuò)大了。
(6)“無聲無臭”中的“臭”古代作“氣味”講,現(xiàn)在指“臭味”,詞義縮小了。
從例(1)~例(6),我們可以看到,從古到今,有的詞義轉(zhuǎn)移了,有的詞義擴(kuò)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通過一些成語,就可以看出詞義演變的規(guī)律。
(7)“衣錦還鄉(xiāng)”中的“衣”原為名詞,指“衣服”,帶上賓語后活用為動詞,作“穿”講。這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8)“耳熟能詳”中的“詳”原為形容詞,為“詳盡”之義,這里活用為動詞,義為“詳盡地講解”。這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9)“量入為出”中的“入”和“出”原本都是動詞,這里都作名詞用,指“收入”和“支出”。這是動詞活用為名詞。
(10)“避重就輕”中的“重”和“輕”原來都是形容詞,但在這里卻用作名詞,分別指“重大的或困難的問題”和“次要的或輕松的問題”。這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11)“沉魚落雁”中的“沉”和“落”分別帶上賓語,表使動,義為“使魚沉底,使雁落下”。這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12)“富國強(qiáng)兵”中的“富”和“強(qiáng)”原為形容詞,帶賓語后活用為動詞,表使動,義為“使國家富裕,使軍隊(duì)強(qiáng)盛”。這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3)“禍國殃民”中的“禍”和“殃”原來都是名詞,帶賓語后活用為動詞,表使動,義為“使國家受害,使人民遭殃”。這是名詞的使動用法。
(14)“不恥下問”中的“恥”本是形容詞,表示“羞恥、恥辱”的意思,在這里帶上賓語,活用為動詞,表意動,義為“不以向?qū)W問、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學(xué)習(xí)為恥”。這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15)“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原為名詞,在這里帶上賓語活用為動詞,表意動,義為“把人命視作草菅”。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
(16)“瓜分豆剖”中的“瓜”和“豆”分別作“分”和“剖”的狀語,義為“像瓜一樣分開,像豆一樣剖開”。這是普通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
(17)“道聽途說”中的“道”和“途”分別作“聽”和“說”的狀語,義為“在道路上聽的和說的”。這是普通名詞作狀語表示處所。
(18)“東張西望”中的“東”和“西”分別作“張”和“望”的狀語,義為“往東看看,朝西望望”。這是方位名詞作狀語。
(19)“何去何從”中的“何”分別作“去”和“從”的賓語,義為“離開哪里,到哪里去”。這是古漢語中常用的賓語前置的格式。
(20)“無可奈何”中的“奈何”義為“把……怎么樣”。在古漢語中,“奈何”已經(jīng)固定為一種格式,還有“奈若何”、“奈之何”等形式。
(21)“以鄰為壑”中“以……為……”也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固定格式,表示“把……當(dāng)作……”的意思。成語中“以日為年”“以筌為魚”等都是這種用法。
(22)“唯命是從”中“唯……是……”也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固定格式,這個(gè)結(jié)構(gòu)的語義是“從命”,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命”就用“唯……是……”這種格式將賓語前置。其中“唯”表示賓語的唯一性、排他性,約略與“只”、“只要”相當(dāng)?!笆恰逼鹛豳e作用。類似的成語還有“唯利是圖”“唯你是問”等。
上述六類只是舉例性質(zhì),在成語中,古漢語的詞匯、語法現(xiàn)象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比如古漢語的通假字、連綿詞等現(xiàn)象,就在許多成語中保留著,古漢語中的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變式句、省略句也能在許多成語中找到用例。由此可見,從語言的角度看,成語確實(shí)是古漢語的一個(gè)縮影。
成語不僅是古漢語的一個(gè)縮影,也是漢文化的一個(gè)縮影。成語中蘊(yùn)含的文化,幾乎涉及漢文化的各個(gè)方面。如漢文化的飲食、服飾、度量衡、車馬、宮室、禮俗、樂律、天文、地理、歷史、文學(xué)、藝術(shù)、軍事、科舉、職官、科技、宗教、思想、道德等等,在成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由朱瑞玟主編的《中國成語文化書系》比較系統(tǒng)、詳盡地反映了成語中的漢文化。這是一套叢書,從已經(jīng)出版的《齒頰生香》、《香飄萬里》、《洗盡鉛華》、《博采眾美》等書來看,成語中蘊(yùn)含的漢文化元素或者說漢文化在成語中的反映都是十分豐富的。以《齒頰生香》一書為例來介紹一下其豐富性,以下是該書的簡要目錄(每項(xiàng)舉3條成語)④:
總論 飲食文化與成語
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從生食到熟食
1.蒙昧?xí)r期的自然飲食狀態(tài) 飲食男女 饑不擇食 茹毛飲血(共7條)
2.火的使用 薪盡火傳 寒食禁煙 曲突徙薪(共14條)
二、雨過天晴雨過處,這般顏色作將來
——炊具與餐具
1.炊具 破罐破摔 破釜沉舟 釜底抽薪(共22條)
2.餐具 和盤托出 杯盤狼藉 簠簋不飭(共18條)
3.廚用器具 杵臼之交 磨杵成針 卸磨殺驢(共9條)
三、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豐富的食物原料
1.糧食類 五谷雜糧 不辨菽麥 五谷豐登(共32條)
2.肉類 肉食者謀 守株待兔 庖丁解牛(共66條)
3.蔬菜類 甘之如芥 葑菲之采 藕斷絲連(共19條)
4.果品類 哀梨蒸食 桃李不言 瓜田李下(共34條)
5.蛋類 危如累卵 雞飛蛋打 殺雞取卵(共4條)
6.調(diào)味品 油鹽醬醋 火上澆油 酸甜苦辣(共21條)
四、鱸肥箛脆調(diào)羹美,麥?zhǔn)煊托伦黠炏?/p>
——豐富的食物原料
1.面食 畫餅充饑 一漿十餅 熱熬翻餅(共7條)
2.粥飯 放飯流歠 斷齏畫粥 灌米湯(共3條)
3.菜肴 膾炙人口 懲羹吹齏 殘羹冷飯(共19條)
五、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fēng)
——筵宴
酒池肉林 盛宴易散 鮮衣美食(共29條)
以下還有飲食衛(wèi)生、名人與飲食、宗教與飲食、茶等四部分,均省略。
從上述簡要的目錄可以看出,成語中所涉及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十分豐富。它幾乎涉及飲食文化的各個(gè)方面,從飲食的原料到飲食的種類,再到飲食的器具、飲食的衛(wèi)生、飲食與名人、飲食與宗教等等。從另外的角度看,這些成語涉及的文化信息也是十分豐富的,幾乎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這套叢書的其他幾本書,也都是如此。如《香飄萬里》從酒文化史入手,從酒名、酒具、酒香、酒色、酒量等十四個(gè)方面,對相關(guān)成語進(jìn)行剖析,從中考察成語與酒文化的關(guān)系;《洗盡鉛華》則從外衣形制、內(nèi)衣、鞋等十二個(gè)方面,剖析與服飾相關(guān)的成語;《博采眾美》從十五個(gè)方面,以書法史為線索,剖析與書法相關(guān)的成語。從這四本書可以看出,無論是飲食文化還是服飾文化,無論是酒文化還是書法文化,都有大量的相關(guān)成語,其間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成語其實(shí)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透視出漢文化的方方面面;成語也是漢文化的一個(gè)縮影,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成語是語言文化的一個(gè)縮影,即成語是語言文化的全息元。成語作為語言文化的全息元,其全息度還很高。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所含信息的豐富性、系統(tǒng)性和典型性上。
豐富性主要指面廣量大。這可以從兩個(gè)方面看出:從成語所蘊(yùn)含的語言文化信息看,面很廣、量很大,幾乎涉及漢語和漢文化的各個(gè)方面;從某一類的文化來看,其相關(guān)的成語面也很廣,量也很大。如收在《齒頰生香》中與飲食文化相關(guān)的成語有429條,收在《香飄萬里》中與酒文化相關(guān)的成語有276條。這些足以證明其豐富性。
系統(tǒng)性指分布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成系統(tǒng)的。這在語言信息上看得尤為清楚,從語音到詞匯,從語法到修辭,系統(tǒng)性很強(qiáng)。一本成語詞典其實(shí)也是一本《古代漢語》。趙所生先生的《文言快易通》就有一個(gè)副標(biāo)題叫“從成語學(xué)古漢語”。其中的編排,就有古漢語的影子。
典型性指成語反映的語言文化信息比較典型,反過來,語言文化中比較典型的信息一般在成語中也會有所反映。比如,在成語中以特指的“山”為喻體的主要有“泰山、南山、東山、梁山、廬山、巫山、巴山、荊山”等,就數(shù)量而言,以泰山為最多。這同泰山在漢文化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五岳之長”、“五岳之尊”的贊譽(yù)。可見,它不僅是一座普通的地理意義的山,而且是一座文化意義的山,是高大、莊嚴(yán)、神圣的象征。所以,同泰山相關(guān)的成語也就特別多。之所以出自《詩經(jīng)》、《論語》、《孟子》和唐詩、宋詞的成語特別多,也是因?yàn)檫@些古代經(jīng)典在文化史中的地位高、影響大。
成語所含語言文化信息的豐富性、系統(tǒng)性和典型性,對我們認(rèn)識成語的特點(diǎn),開發(fā)成語資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構(gòu)建成語文化學(xué)的重要基礎(chǔ)。這些,我們將在其他有關(guān)文章中加以論述。
注釋:
①錢冠連:《語言全息論》,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第22頁。
②朱瑞玟:《成語溯源辭典》,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目錄。
③趙所生:《文言快易通:從成語學(xué)古漢語》,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年,序言。
④徐大晨:《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1-5頁。
[參考文獻(xiàn)]
[1]霍仲濱.洗盡鉛華:服飾文化與成語[M]//朱瑞玟:中國成語文化書系.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2]朱瑞玟.香飄萬里:酒文化與成語[M]//朱瑞玟:中國成語文化書系.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3]朱瑞玟.博采眾美:書法文化與成語[M]//朱瑞玟:中國成語文化書系.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劉志基.新概念成語詞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5]莫彭齡.漢語成語與漢文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