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艷
(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互動教育是在美國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創(chuàng)立的符號互動自我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教育理論。它認為教育的中心應從灌輸知識轉移到強調人際關系的互動上,強調學習是通過人際互動產生的,學習過程是與他人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行為的本質應當是在一個富于民主精神和服務理念的環(huán)境下,師生雙方就教與學的整個過程所開展的一系列引導、咨詢、幫助與學習、探索、建構的合作行為,其范圍不僅體現在文化認知的學科課程方面,而且包括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等活動課程。
《生物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被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但是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于建立在師生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tǒng)意識,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們在一種和諧、寬松的精神狀態(tài)下學習。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主體——教師引導學習的主體。教學課堂應立足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但由于學生年齡尚小,缺乏生活的經驗,容易出現認識、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仍是教育過程的主線。在追求主體教育思想的同時,我們更多追求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真實的體驗。這種體驗的生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主導性作用的真實體現?;有枰粋€正確的方向,方向的把握更重要的在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也就是說,只有在一種愉悅的課堂氛圍里,才能讓學生發(fā)揮主動性,產生與教師、同學、教學互動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兒童化的語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的課堂情境,也可以安排學生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于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內驅力,培養(yǎng)思維品質,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DNA的有絲分裂》時,我把教室當作一個有絲分裂的細胞,這樣,學生和老師就在其中扮演了細胞中的染色體和其他細胞分裂結構,通過學生的表演來模擬整個有絲分裂過程,利用這樣的情境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生物學的興趣,同時也大大地增加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在生物課堂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學生情感的催化劑,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奠定基礎。
在大量的實驗研究中,行為科學家總結出一個公式:工作績效=能力×激勵,即個體的工作績效取決于個體的能力與激勵水平高低??梢?,生物教學要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必須激勵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借助生物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師情感的推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內動力,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誠地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樹立其自信心,增強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習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的結構”。例如,在對生物課知識拓展方面可采取讓學生暢所欲言的方式上課,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行,板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在課堂上盡量用學生說出的詞語和句子作為板書。
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上課只能是老師在上面講,同學在下面聽和抄。其實,適當地讓學生上講臺做一名“小老師”會對生物學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們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輸的心理,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如果給他們一個上臺當老師的機會,那么他們所做的準備工作一定是平時的好幾倍。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這一課時就讓學生自己當老師,由誰上是臨時抽簽決定的,并讓同學們評出最佳的“老師”。結果是抽到的同學會盡力當好“老師”,而沒抽到的同學則盡力做好“評委”。他們所準備的資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說課還沒上,他們就已經把課文研讀了七層了。在這里,教師的作用只是在學生講完后做一下學生評價和知識的歸納整理就行了。
教學互動應該是有序的。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當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學生就會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就有了強烈的參與沖動;當學生表達的激情和沖動充分流露時,課堂上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這需要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方向,控制好互動的秩序和節(jié)奏,避免失去控制。以小組討論為例,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提示、點撥等,一是調控學生的情緒。在討論中,學生極易出現強烈的情緒,有時甚至影響紀律,降低討論質量。二是調控進程,討論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通過提要求、分級檢查等形式,保證討論活動為提高課堂效益服務。
[1]曲洪美,劉國強.關于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理性思考[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3).
[2]劉志軍,張紅霞.第二屆主體教育理論專題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教育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