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雄(廣東省英德市一中)
一縷春風拂過三尺講臺……
黃志雄(廣東省英德市一中)
又到了高考填報志愿之際,不少學生會問我做老師好不好,問我為什么要做老師。每當為學生解答完,我自己亦久久不能平靜,其實有些事情我沒跟學生講,今天讓我成為一名老師的“宿命”,或許很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在我心里種下了“因”。
那還是在20個世紀80年代初期,所有的學校都差不多,設備簡陋,“三尺講臺”只會少于“三尺”不會有多,講臺其實就是一張小木桌,上面也只擺放有一塊破布作粉筆擦,沒有粉筆,因為一盒粉筆值一塊多錢呢,彩色的更貴,當時稀罕得很,粉筆都放在老師的辦公室里呢。父親是一所小學的老師,那時的我經(jīng)??梢詮母赣H那里得到不少只剩一丁點的粉筆頭——我曾經(jīng)瞞著父親拿了一支新的,發(fā)現(xiàn)后被揍了一頓,從此不敢再拿——但一小截的粉筆足以讓我成為小伙伴中最“富有”的一個了,那一小截的粉筆也為我換得了不少小伙伴手中的一片番薯干或是一只比較能斗的蟋蟀,彩色的能換得更多。
我剛上小學那會兒,教室里的黑板是用木板刷上黑漆,用兩根棍子架起來靠在墻上的,用得久了,板子上到處是坑坑洼洼,剝離的漆成了一個個小白點。有一次考試,老師把數(shù)學題目抄在黑板上,我誤把“1”看成了“10”,結果做錯了,一道題好多分呢,委屈得我當時大哭。
過了好幾年,學校的講臺換了,類似大的書桌,粉筆擦也是特別制成的,因為那時候黑板已改成水泥的墻壁黑板。我再也不用擔心把“1”看成“10”了,不過新的煩惱又來了,那時候粉筆已經(jīng)不那么珍貴得連粉筆頭都不能丟,這就成了好些老師的“武器”,不知怎么地,他們就練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指上功夫,誰要是上課走神,老師那么輕輕一彈,不偏不倚,保準正中走神的人的額頭,他還能不耽誤講課,走神的人也立刻回過神來繼續(xù)聽課。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在想著超人和機器貓的時候飽嘗這種“流星丸”的滋味。讓我納悶的是,為什么老師準確地“一擊即中”時,都是在超人快打敗壞人的緊要關頭,這令我懊惱過無數(shù)次。但愛幻想是小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在課堂,即使無數(shù)次地“中招”,仍然樂此不疲。
漸漸地走過了瘋玩、愛幻想的童年,在初中的某一年夏天,我們的課室換上了新的講臺,除了伴我走過童年的粉筆和粉筆擦,它還擺放了很大的圓規(guī)、三角尺、地球儀等。不過我們那時看上去挺和藹的數(shù)學老師,好像不太用圓規(guī),遇到要畫圓的,他拿起粉筆,在新裝的磨砂玻璃黑板上先磨兩下,然后再找塊干凈的地兒,手腕一轉,一個漂亮的圓出現(xiàn)了,畫完他自己會露出一副滿意的神情,看我們一眼,繼續(xù)講課。我們曾在課后特意跑去量過那圓,跟圓規(guī)畫的還真差不了多少,莫名地我就越來越喜歡上他的課了。我們也常學他在黑板上畫圓,或是列出某道題的解題過程,進行討論。偶爾還會有一些對話或涂鴉,互相開個玩笑,當然在老師上課之前,這些幼稚的對話或涂鴉都會成為“粉筆灰”。
講臺最令我驚奇的變化是在高中的時候,當老師打開幻燈機,白色的屏幕緩緩降下的時候,我們這幫平時不安靜的毛頭小伙竟然個個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那份好奇現(xiàn)在想起都激動。
我記得那時候我們胖得非常可愛的語文老師最喜歡用幻燈機給我們上課了,有一次她正眉飛色舞地講著一篇課文,我用手支著下巴看著大屏幕,她換了一張幻燈片,我忽然想笑,憋住了,全身一哆嗦,不知是因為角度問題,還是老師寫的字確實有點揉在了一塊,我楞是把“令人向往的白銀子”看成了“令人向往的白娘子”,正納悶著呢,語文老師一臉無辜地問我:“哪兒講得不對嗎?”……
后來到了高三,已經(jīng)是進入了21世紀,在這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時代,發(fā)生任何事情可以不用再去大驚小怪了。我們平時只在家里用的電視,學校把它搬進了課室,我們有些課程就是通過它來完成的,老師在一個視頻室里講課,有需要的班級打開電視就可以聽課了。不過習慣了在教室的老師,在視頻鏡頭中好像還些不太適應,他會習慣地問一句:是不是啊?總會有同學搶著回答,其他同學就笑了起來,電視中的老師也意識到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大家就更樂了。這種時空相隔制造的歡樂笑聲,在緊張單調的高三生活,總算讓我們輕松快樂了不少。
再后來,上了大學,畢業(yè)以后成了英德市一中的一名語文老師。在大學里學到的多媒體教學,我已經(jīng)可以非常嫻熟地操作了。形象生動的演示,美不勝收的圖片,悅耳動聽的配樂,一節(jié)課已經(jīng)可以生動得讓你仿佛置身電影院。
講臺下學生在打鬧著,討論著,小聲地說笑著,一如當年的我;那一張張青春的笑臉,慢慢地,慢慢地模糊了。我又看到了那粉筆頭換番薯干的童年……
一縷風,輕輕地,拂過了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