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堂
“說天話”:知識分子擔當責任的獨特方式
孫美堂
知識分子擔當社會責任的獨特方式是什么?中國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傳統(tǒng)是否存在某些誤區(qū)?
西方知識分子以為學、求知為使命,知識則以達到普遍性和確定性為目標。為了達到普遍性與確定性,西方思想家習慣以純概念為對象進行邏輯推演,并對知識大廈的基礎進行反思。這種演繹和反思看似遠離現(xiàn)實,仿佛上帝在遠遠地冷觀人類,但其社會效應是革命性的。例如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推論方式,簡直像說天話,與人間無關!但這幾句“天話”卻導致思想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因為它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把西方以神為中心的宇宙秩序和價值框架給顛覆了!說“天話”的習慣在西方知識分子中很普遍??档聠栂忍炀C合判斷是否可能,謝林設定哲學基石是“一”、“絕對”、“上帝”,黑格爾確立“絕對說不出什么”的絕對精神,都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但西方社會完成自己的啟蒙和現(xiàn)代化,離不開這些“天話”。
中國知識分子從來缺少為科學而科學的熱情,缺少講“天話”的學術單純,他們不以自己為純知識的生產(chǎn)者,而是維護綱紀、匡扶社稷、憂國憂民的儒生;他們大多把“經(jīng)世致用”、“治國平天下”作為目的,為學、求知只是一種手段。為學、求知又歸結為悟道、明德、修身;要把握的那個“道”,沒有任何確定性,神妙無窮。道家謂“道”“唯恍唯忽”,“玄之又玄”;兵家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醫(yī)術講“加減臨時在變通”;和尚講“破執(zhí)”,都是要打破確定性。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化境”?!盎场蔽ㄓ兄袊幕庞?,它是把確定性消解到至極才有的奇妙境界。你要“窮神知化”,“與天地合其德”,就不是敲定知識的普遍性和確定性,恰恰相反,是要消解這種普遍性和確定性。
中國文化不分“此岸”和“彼岸”,終極和絕對不在具體和相對之外而是在它之中。所謂“道不離器”,“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砍柴挑水無不是道”……總之,形而上與形而下須臾不離。這種思維方式對知識分子的人格塑造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因為彼岸的東西自己掌控不了,此岸的東西則可以從心所欲。故明德、悟道就不是向外追尋,而是向內開拓,發(fā)明本心。這種“反求諸己”的“內在超越路徑”也與確立普遍性和確定性相悖。
今天,下意識地拒斥知識與價值的普遍性和確定性(常常以“階級性”、“具體歷史性”為由),仍然是中國知識界的特點。人們習慣下判斷、得結論,卻很少有人對判斷和結論的前提進行批判。很多話語,看似振振有詞,實際含混不清,經(jīng)不起推敲分析。人們仍然對純粹知識沒有興趣,心思過多聚焦在出謀劃策,設計“救世良方”。這種沒有學術根基的“招兒”,對文明發(fā)展沒有實質性意義。
誠然,知識和思想終究是社會現(xiàn)實的表達,終究要為社會服務。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上是對的。但是,如果學以致用就是從政做官、經(jīng)商下海、做工種地;如果“知識分子”桂冠唯一的優(yōu)勢是,我有個教授、專家、博士的頭銜,在市面上比別人混得更好,那就沒有起到知識分子應該起并且只有他才能起的作用,沒有把知識、學術的獨特功能發(fā)揮出來。我不反對有些知識分子去“經(jīng)世致用”,但那不應該成為知識分子的一般模式,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的本行,有自己擔當社會責任的獨特方式,這種方式是社會必需而其他群體又不可能勝任的。顯然,這只能是知識的生產(chǎn)與傳播。坐而論道,為科學而科學,批判知識的前提與基礎,敲定知識、價值的普遍性與確定性,以概念辨析、理性建構、邏輯演繹、數(shù)量運算等純知識的方式來更新人們的視野,以“說天話”的方式來建構新的理念,這才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常態(tài)。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