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森權
(上虞市城南中學 浙江 上虞 312300)
有關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題目,學生總是感到有些害怕,即使做完了,是對是錯,心里也沒底.以下是部分學生、尤其是初學者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
筆者在講有關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內容時,曾讓學生做過這么一道題.
【例1】無風的雨天,站在屋檐下,看到雨滴軌跡是豎直的;當你以4 m/s的速度跑動時,發(fā)現(xiàn)雨滴是迎面傾斜的.若在跑動中測得雨滴軌跡與豎直方向成37°角,求雨滴豎直下落的速度.設雨滴是勻速下落的.
分析:這一題,好多同學無從下手.已經(jīng)做完的同學,做法也不一樣.一些人把跑動時看到的雨滴速度作為合速度,如圖1;另一些把站立時看到的雨滴速度作為合速度,如圖2.合速度不一樣,矢量圖不一樣,但結果卻一樣.
圖1 圖2
我把這兩種解法用投影儀作了展示.對這個結果,不少學生有疑問: 教材上雖沒有合運動的明確定義,但通過某些實例,體會到合運動是指物體“實際”發(fā)生的運動,即應當是以大地為參考系的對地運動;而現(xiàn)在的“實際”似乎成了“眼見為實”的實際.到底何為實際?如何理解合運動?
筆者的解釋是:這個實際就是“眼見為實”的實際,而且也最好把人站在地面上看到的運動當作合運動.為此,筆者又出示一題,并用兩種方法作了講解.
【例2】一個人騎自行車向東行駛,當車的速度是4 m/s,他感覺到風是從正南方向吹來的;當車速增加到7 m/s時,他感覺到風從東南(東偏南45°)方向吹來,則風對地的速度大小為多少?
解法一:把風對地的速度,即人站在地面上時觀察到的風速為合速度,做出速度矢量圖,如圖3、圖4.v11、v21為兩次運動中人感覺到的風速;v12、v22為兩次的車速;v為風對地速度.把兩圖合并,可成為圖5.根據(jù)這三圖,由幾何關系可知,風對地的速度v為5 m/s,方向為東偏北37°.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解法二:以人在騎車時看到的風速為合速度,作出速度矢量圖如圖6、圖7.v合1、v合2為兩次運動中人感覺到的風速;v1、v2為人對地運動引起的風速;v為風對地速度.把兩圖合并即為圖8.由這三圖可知,風對地的速度v為5 m/s,方向為東偏北37°.
從例3可知,兩種方法的結果完全一樣.還有其他許多題,都可證明這個“實際”就是“眼見為實”的實際.
圖8
在講渡河問題時,有學生問了這么一個問題:設兩河岸是平行的,河水流速處處相同.有兩船船頭朝不同的方向渡河,一條船頭是垂直河岸的,另一條船頭是指向上游的,發(fā)現(xiàn)它們合運動的方向相同.
運動是根據(jù)效果來分解的,兩種情況下的v合都有使船順水而下與垂直過河的效果,效果一樣為什么分解的矢量圖不一樣呢?雖說船頭的方向是已知的,難道它就一定代表分運動的方向?學生感覺實在難以理解第二種情況有斜向上游運動的效果.
對于這個疑問,首先應肯定,第二種情況中的v合的確有第一種情況中v合的效果,但也有第二種情況的效果,還可有其他的效果.只要合運動和分運動符合平行四邊形規(guī)則,這樣的效果都是可以的.但第二種情況中選擇斜向上游運動的效果,是因為船頭的方向是已知的,而且會一并告訴我們船在靜水中的速度,這就告訴了我們一個分運動.如果把第二種情況的v合選成第一種情況的效果,則這個分運動的條件沒法直接用,反而使解題過程變得復雜.
至于能否看到分運動的效果,可以告訴學生這么一種規(guī)律:把研究對象對地的運動作為合運動,當觀察者參與一種運動時,他所看到的運動即為研究對象的一個分運動,他自己參與的運動為研究對象的另一個分運動.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對象有一個分運動能確定的話,則讓觀察者做這個運動,那么,他看到的研究對象的運動,即為研究對象另一個分運動.
大多數(shù)學生能理解船有一個與水速相同的分運動.為了看到船的垂直河岸方向的分運動,可設法讓觀察者具有和水流一樣的速度:若有一木筏,觀察者站在木筏上,人的正面和船的方向一致.讓木筏從船尾和船從同一地點出發(fā),木筏順水而下.因水流平穩(wěn),木筏不打轉,則觀察者會發(fā)現(xiàn)船始終在他正前方離自己遠去,他自己和船的連線始終與河岸垂直.若船尾有人不斷地把泡沫向后拋入水中,則木筏、所有的泡沫和船,都在同一直線上.這樣,我們就看到了船的一個分運動:方向與河岸垂直;速度的大小可通過測量求得,它與船在靜水中速度相等.為了看到另一個分運動,假設河上有座橋,橋與河岸垂直.設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v船,觀察者以v船的速度和船從橋的一端同時開始運動,這時,人看到船始終在自己的右方,既不靠前也不拉后,似乎只是被水沖著漂向下游,人與船的連線始終與河岸平行.人此時看到的船的運動,即為船另一個分運動,其方向與河岸平行,速度大小與水速相同.同理,第二種情況中的兩個分運動,也可用上述同樣的方法觀察到,只是這橋要沿船頭方向架設.
在第一個問題中曾說到“最好把人站在地面上看到的運動當作合運動”,它的理由就是用上述方法可以判定分運動,無須把觀察者的運動方向去“反一下再當作分運動”.而且“反一下再當作分運動”,這種用牽連速度的說法解釋起來比較費勁,不如上述方法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如果上述方法能夠理解,那么常見的岸上拉船問題將不再是難題.
【例3】在岸上拉小船(圖9)時,通常在河岸上通過滑輪用鋼繩拴船,若拉繩的速度為4 m/s,當拴船的繩與水平方向成60°時,船的速度是多少?
圖9 圖10
圖11
分析:我們把矢量圖畫成圖10,而且v繩和v轉互相垂直.很多學生認為兩分運動垂直是正交分解的結果,其實這是錯誤的.把船的運動看成沿繩子上升和隨繩子轉動.如圖11,用前面講的觀察分運動的方法,學生能理解這兩種效果.由于船沿著ADE運動,設觀察者以OA為半徑,沿弧線ABC運動,且觀察者始終在繩的延長線上.對觀察者來說,船只是沿著繩上升.若觀察者沿AFGO運動,則觀察者發(fā)現(xiàn)船始終和自己在同一圓周上,以O為圓心向下做圓周運動.也就是說,兩個分運動,一個沿半徑方向,另一個沿切線方向,兩者自然互相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