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珺
摘要:現(xiàn)代社會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現(xiàn)代教育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向孩子們學習是成年人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志。面對孩子們直言音樂的種種心聲,我們的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做出怎樣的回應與反思?本文就孩子們的部分期望談談小學音樂課堂模式及改革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心靈;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1-0171-01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有一首歌曾這樣唱過。但是,想想我們的小學音樂教育,又有幾位老師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我們常常把“教學生唱會幾支歌,聽懂幾首曲”作為完成音樂課的教育目標,枯燥的教學內容、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孩子們對機械呆板的音樂課已產生了深深的厭煩情緒,許多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音樂教師都已不止一次地呼吁:把音樂課還給孩子!
一、孩子眼中的音樂課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現(xiàn)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他們眼中的音樂課是怎樣的,他們希望上什么樣的音樂課,這是當今的音樂教育者必須了解的問題。以下就是本人對如東縣各所學校的150名在校小學生進行的抽樣無記名調查之后的統(tǒng)計。
以上的調查可以看出:
1.現(xiàn)在的小學生音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偏向課本固定內容,很少去發(fā)掘學生的音樂感知鑒賞能力,去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2.現(xiàn)在的小學生希望老師與自己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且和諧的,能和自己打成一片,共同完成音樂課的過程。現(xiàn)在的小學生求知欲望很強,學科的系統(tǒng)性,知識的連貫性,需要充分開發(fā)他們內在的潛力。
3.現(xiàn)在教師在課上的評價機制仍然是“一刀切”,不夠尊重發(fā)展孩子的差異性,致使一部分同學在音樂課堂上感覺自己游離于課堂之外。
二、 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讓孩子們在輕松中掌握知識,讓他們覺得學習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樂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構建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一個能夠突出“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作為教師,每次備課首先填寫的都是“教學目標”。但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多偏重以音樂技能技巧為核心,忽視了“以人為本”,使眾多學生由于無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礙而產生了對音樂的冷漠和厭倦。識譜教學已強化了20多年,可至今能讀譜的學生仍然廖廖無幾,學生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教學的不滿和對音樂本能的熱愛。
其實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快樂,享受美好,這才是我們音樂教育者應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方向。如學習《我們要做雷峰式的好少年》這首歌時,除了音高、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外,教師還應從滲透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引導學生感受雷峰叔叔不朽的人格力魅力,加速學生情感的升華,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課堂教學關系的平等化。眾所周知,教育的過程既不是一個老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的簡單過程,它是一個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所以,過去的好老師課堂上像個演員,遺憾的是只把學生當觀眾。教師應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進入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狀態(tài)。
作為一位音樂教師,必須意識到音樂教學的使命必須發(fā)生變化,音樂教師必須真正深入地和學生對話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建屬于他們的音樂生活。教師應用自己的音樂世界與學生的音樂世界碰撞、交融,創(chuàng)造新世紀的音樂世界。形成師生民主合作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課堂教學內容的立體化。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僅僅有音樂內容的存在是不夠的。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提倡學科綜合。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將體、美、德、勞等學科有機滲透到音樂教學之中,使音樂課更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情景交融,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展開聯(lián)想,勇于創(chuàng)造,由此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唱游教學中滲透體育運動,可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術教育中,使學生能深層次地體味音樂;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比任何說教的方式都有效果。每個層次的學生都享受成功,得到發(fā)展。
音樂是美的,因為她是用人類情感來實現(xiàn)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教學也是美的,因為她需要師生間用智慧和心靈撞擊出璀璨的生命火花。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音樂課真正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