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wèi)東
當我旁聽《“花開無聲”——我心中的英雄》主題班會時,我的內(nèi)心沒有產(chǎn)生一點點共鳴。這堂課的設計目的是,“由小英雄林浩的事跡以及身邊故事拉近學生與英雄之間的距離,樹立只要我們肯努力,人人都能成為英雄的信念”;老師最后的結語是:“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使自己成為真正的英雄!”這位老師我第一次接觸,但我知道他絕不是一位英雄,我甚至揣想他未必有成為英雄的“心理準備”,恰如我一樣。既如此,豈能要求或倡導個個學生都成為“真正的英雄”?
我認為,無論世界怎樣變化,都絕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不惟如此,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人人成為英雄;我進而放言,如果人人都成了英雄,未見得就是“我們”的幸福,就是人類的福音。
英雄永遠只能是少數(shù),否則也便不成其為英雄。因此,我們的育人目標不宜、不能“鎖定”為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成為英雄,進一步說,不宜、不能“鎖定”為,使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少數(shù)人成為英雄。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為兒童建構了四個生活維度,即健康安全的生活、積極愉快的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我覺得,它同樣適合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全體學生(廣義上的“兒童”)。這多重“維度”中沒有半點“英雄”的影子;再看修改后的《中小學生守則》,刪除了先前的“見義勇為”、“跟壞人壞事作斗爭”等字眼,實則表明曾經(jīng)有過的英雄主義取向的隱退。另一方面,英雄是無法“定向培養(yǎng)”的,他身上既有長期修為的因子,也有特殊境遇“玉成”的因素——林浩就是這樣,若沒有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他也許暫時成不了“小英雄”——這些境遇又常?!翱捎龆豢汕蟆?。
如此看來,這堂班會在主題、“基調(diào)”等的選擇、把握和確定上是有問題的,這固然有執(zhí)教者本人的認識或方法問題,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目前中小學德育實踐活動在目標定位、價值取向等方面還普遍地存在著一些偏差,如,有意無意地拔高對學生的道德要求,有形無形地偏離“生活德育”的正確軌道。今天,學校教育毫無疑問要培養(yǎng)活生生、有個性、健康和諧的“人”,作為“人”,他當然要食人間煙火,當然有人的欲求和權利,當然可以乃至應該(首先)成為一個“普通的人”。還是來聽聽魯潔教授的話吧,她在《做成一個人》一文中寫道:“人的‘神化和‘物化曾是道德教育的指向?!薄叭说恼P枰蜕畋环穸?神圣的追求和現(xiàn)實的生活處于兩極對立之中,這種追求也必然從虛妄轉(zhuǎn)向虛假?!薄敖逃谷顺蔀槿?是人性的覺醒和教育的回歸?!薄耙龑Ш痛偈谷巳プ龀梢粋€‘人,是生活論德育觀所作出的回答。”青年學者劉鐵芳則在《守望教育》一書中說:“在某種意義上,教育并不是讓人變得不平凡,它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態(tài)勢讓人首先成為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樣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機器人。”
這樣說絕不意味著時代不需要英雄,就像王朔筆下那樣,成為一個了無英雄的世界;也不意味著在英雄的“形成”過程中,學校無可作為。時代呼喚英雄,因為他們將有力地引領和提升社會的核心價值,如此,蕓蕓眾生才有可能棲居于一個更加文明祥和的人間;而英雄的“基因”往往又在他年輕時代或?qū)W校生活中就“種下”,這種“基因”必定是善的人性,學?;蚪處熞龑?、幫助學生養(yǎng)成這種“基因”、這些人性,那么,到一定時候,在一定境遇中,善的種子就有可能結成美的碩果,它的名字就叫作“英雄”,或者叫“英雄精神”。
“英雄精神”自然已經(jīng)大大超越了“公德”乃至“美德”的范疇,而直逼“圣德”的境界。“三德”為筆者之說:所謂“公德”,是人人不可無、人人必須有的品德;所謂“美德”,是提倡人人有但不(要)求人人有的品德;所謂“圣德”,永遠只能是極少數(shù)楷模人物乃至偉人才能有的品德,因而不僅不宜作為對公眾的要求、給公眾的標準,甚至也不宜太過積極地鼓動、促成公眾向它看齊、朝它靠攏。“圣德”之人已然進入道德化境,或者說“自由王國”,這一定基于其本人強烈的“道德自覺”,說得通俗一點,“他樂意”,而“樂意”是很難“人為”的;如果我們執(zhí)意去“人為”,就必定造成杜威先生所說的,“以遙遠的成功為目的在道德上的浪費”,杜威進而指出,“好些生活在今天的兒童,當他們在對他們很少意義甚至毫無意義的、模糊的、不確定的未來的名義下被提出要求時所出現(xiàn)能力和活力上的浪費”(《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是的,無論是道德的,還是能力或活力上的“浪費”,都是學校教育所必須引以為戒、必須克服摒棄的。
忽然想起幾乎是20年前我給初三班學生出的一道作文題——《十年之后憶今天》。為什么聯(lián)想到它呢?因為學生們差不多都被“英雄感”、“偉人欲”等所架空,寫十年之后自己成為企業(yè)總裁、政要人物、運動名星……講評時我給他們潑了一點冷水,現(xiàn)在想來,這點冷水潑得是對的,因為事實上,“十年之后”,以至又“十年之后”的今天,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這就是生活邏輯,我們的德育必須觀照這樣的邏輯,或者說,從這樣的邏輯出發(fā)。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