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生
摘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反思,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全新要求,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圍繞課堂教學,闡述了教師引導學生在常態(tài)學習、活動體驗、還原思考過程、新知識的生長點等幾個方面尋找反思點的具體做法,為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反思提供教學依據(jù)。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反思性學習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
生物反思性學習是以布魯納、維果茨基認識發(fā)展的相互作用理論和元認知理論為學習心理學基礎,對自身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有關生物科學的事物、材料、信息、結果等學習特征,對知識內容及其產(chǎn)生過程、思維的方法及推理的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向思考的學習。反思性學習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倡導從經(jīng)驗中學習,是一種批判性的有效的學習。
反思點就是在反思性學習過程中的實施點,實施的方式有切入、生發(fā)、延伸、深化和重構五種。反思性學習把學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習在與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思維碰撞中產(chǎn)生、延展,在學生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深化、重構。
反思性學習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需求去引導、尋找反思點。教師的教從根本上說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所以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時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題,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哪些地方應該而且可以反思。
1在常態(tài)學習中尋找反思點
從常態(tài)學習中尋找反思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習態(tài)度的反思。教師引導學生對其學習資源的態(tài)度進行反思,讓學生回顧:不懂的地方是否主動請教他人,課外學習有多少時間,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課堂發(fā)言是否積極。
②學習資源內容的反思。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學習文本、實驗過程是極為重要的內容資源,學習資源還包括教師、課堂的教學、同學問的生成性交流、課外的相關深化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述幾種資源進行可利用性的反思,確立自己應該充分利用哪些資源來促進自己的學習。
③學習方法的反思。這是指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使用情況怎樣,是否有效,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是否還嘗試過其他不同的方法。
④自我評價的反思。這是要求學生對自己一天的學習及行為表現(xiàn)作出客觀的評價并加以改進。
⑤在重大考試后的反思。學生的考試的成功與失敗、學習的進步與倒退、學習活動的順利與挫折等,都是學生及時反思的有利時機。在每次測試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冷靜思考、分析原因,以便得出成功的經(jīng)驗或找出失敗后的應對策略。如在高二第一學期期末考后,成績波動比較大的學生通過反思有如下省悟:知識是靠平時理解領悟積累的,特別是基本概念、原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應該把知識點一個個貫穿起來,形成一張“高速信息網(wǎng)”;把不懂的問題及時問及時弄懂;碰到難點或自己未清楚的內容不要急于問教師和同學,盡力自己看書了解并解決問題,等等。
教師引導學生在常態(tài)學習中尋找反思點,可以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從而使他們培養(yǎng)起反思的習慣和能力。
2在活動體驗中尋找反思點
高中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活動和體驗主要存在于課堂教學、完成作業(yè)、實驗探究之中。這種成功和失敗可能性并存的問題和疑惑是極有價值的反思資源。教師應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分析原因,改變思路,重新嘗試,他們最終會走向成功。這種教學的近期與長期效果遠遠勝于直接告訴學生一個正確結論的做法。
比如在布置預習“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實驗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對照組設置的意義及如何自己獨立完成實驗設計不夠明了。問題主要存在于單一變量原則的理解上。于是教師在新課中著重解決該內容,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實驗設計原理、方法及生物學實驗特有的注意事項,然后引導學生各自回顧原先的理解。再通過生生及師生的相互討論,最后共同歸納,并對于單一變量原則的理解作如表l所示的設計。
學生通過經(jīng)常性的活動體驗反思,基本掌握了這一科學實驗的一般方法與技能,這也是生物學習的基本實踐能力要求。
3在還原思考過程中尋找反思點
還原思考過程,就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回顧進行反思。教師要善于在學習練習作業(yè)發(fā)生錯誤、實驗失敗等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盡力去回憶自己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步思考過程:當時自己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走彎路,我的思考設計與老師或同學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歸納出的方法等。
如2007年廣東省生物高考題第7題:囊性纖維化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某對正常夫婦均有一個患該病的弟弟,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員中無該病患者。如果他們向你咨詢他們的孩子患該病的概率有多大,你會怎樣告訴他們?
A,你們倆沒有一人患病,因此你們的孩子也不會有患病的風險
B,你們倆只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不會影響到你們的孩子
c,由于你們倆的弟弟都患有該病,因此你們的孩子患該病的概率為1/9
D,根據(jù)家系遺傳分析,你們的孩子患該病的概率為1/16
大部分學生能尋找到錯誤的原因,下面摘錄大部分學生作業(yè)本上反思原意:
做題的思路:做這一題時,讀題后開始畫出遺傳系譜圖,根據(jù)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夫婦正常,雙方均有一個患病的弟弟,家庭中其他成員無病。求他們的孩子患病,必須先算出其父母的基因型及概率。這對夫婦的基因型中攜帶患病基因的概率,我認為是父親為Aa=1/2,母親也是Aa=1/2,他們的后代患該病(aa)的概率為(1/2x1/2)×(1/2x1/2)=1/16。故選D。
錯誤分析:由于題目提供的“某對正常夫婦”條件,解題時沒有排除aa這一基因型,其實題目中已經(jīng)告訴這對夫婦是正常,所以是攜帶者Aa的概率為1/2是錯誤的,應為2/3。他們的后代患該病的概率為(2/3x1/2)×(2/3x1/2)=1/9aa。故選C。
反思小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忽視了有關題目中提供的條件,想問題過于簡單,下次做題會更加仔細。
從學生反思來看,大部學生能反思錯誤的原因,寫下做題的思路、錯誤分析、反思小結,找到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忽視了有關題目中提供的條件、想問題過于簡單、做題不夠仔細等問題。本題錯誤率高,其本質上是學生對兩雜合子后代產(chǎn)生AA、2Aa、aa的含義還存在認識上的缺陷,考慮問題或思維過程缺乏廣泛性。
4在剖析“新知識的生長點”中尋找反思點
學生進行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時,需要背景知識和經(jīng)驗,需要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賦予其意義,需要激發(fā)學生進行推理和批判思考,這是一個特別需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反思的節(jié)點。
通常教師上新課總想要創(chuàng)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導人新課貫串整堂課,但其實更要關注課的內容、學生實際、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更要緊扣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找準學生的“生長點”,這樣才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有助于引導學生有效反思。在這一點上的反思特別有意義。
如關于“伴性遺傳”特點的學習,其“新知生長點”是基因的分離定律及減數(shù)分裂,學生在前階段剛學好,教師不必尋找新的教學情境,只要提出問題:如某基因在x染色體上,請反思前兩章學習的內容,用遺傳圖譜畫出遺傳情況,標出后代基因型、表現(xiàn)型并計算出表現(xiàn)比例。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學習就能解決新知的學習任務——顯隱性基因在伴x染色體上遺傳的一般規(guī)律。通過這一反思,發(fā)展學生分析教材挖掘內在聯(lián)系,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的能力,使教師細致分析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生活經(jīng)驗,“以學定教”,這樣就可以在反思中發(fā)展“新知識的生長點”。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尋找反思點是增強反思力的有效性方式,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是反思性學習的促進者,必須積極創(chuàng)造反思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覺反思,使反思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最終成為一個自律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