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才 孫 建
[案例]
近日,筆者聽了我校一位老師上《水》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教者圍繞教學重點,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精讀,和文本深入對話。這引起了筆者對精讀的思考。
(出示句子: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經(jīng)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
師:仔細讀讀這個句子,說說哪些詞語讓你感到水的珍貴?
生1:十公里之外,可以看出路途遙遠,說明永來之不易。
師:能讓大家感受到嗎?
(生重讀“十公里之外”)
生2:一個小時,多么漫長的等待。可以看出人很多。
師:走了十公里的路,還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水來得多不容易啊!能讓大家感受到時間之長嗎?
(生把“一個小時”讀得很慢)
師:再仔細讀讀,還能從哪些詞語感受到水的珍貴?
生3:我從“一擔”體會到,水太珍貴了,每人只能挑一擔。
生4:一個“挑”字,說明每一擔水都要挑十公里,水來得太難了。
生5:“一處很小的泉眼”,說明水流量很小,水很珍貴。
生6:“一個村子”,說明這處很小的泉眼是全村唯一的水源,那里水太少了。
師:一個“才”字,讓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7:我從“才”體會到了等待的時間之長。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感受水的珍貴吧!
[反思]
隨著語文教學研究的深入,語文教學之路經(jīng)歷了“簡——繁——簡”的輪回,開始淡化多變的技巧,而將重心傾向文本。于是,文本細讀重新引起了我們的重視。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文本細讀就是“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音?!钡?,無論如何,文本細讀不能成為“繁瑣分析”的變種。即使教師在文本細讀之后胸藏萬匯,也一定要在教學時化作涓涓細流。換句話說,教師的深刻解讀不等于學生的深刻解讀。
1精心設計,選準解讀的突破點。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說過:“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其實,解讀文本也未嘗不是這樣。教師在細讀文本的同時,也要換位思考,努力尋找學生文本解讀的支點。讓學生借助這個支點,找到解讀的突破口,從而“撬起整個地球”。
部分老師可能認為,教師細讀文本的成果理應和學生一起分享,帶領學生借助文本語言,深入地和文本對話,也就是逐字逐句地品味、咀嚼,不能錯過每一個關鍵詞語。像上例,教者在研讀重點句子的時候,就是引導學生逐字逐句感受水的珍貴,哪怕一個“才”字也不能漏掉??梢钥闯?,教者研讀不可謂不細,設計不可謂不精,感受不可謂不深。如果教者能高屋建瓴,把重點詞語進行整合,幫助學生選準解讀的突破點,不僅提高了解讀的效率,而且也把解讀引向深刻。其實,上例的句子,教者可以緊緊抓住“十公里”和“一個小時”,引導學生反復品讀、體會,就一定能感受到水的珍貴。而不必如此地“繁瑣分析”。筆者在平時進行細讀文本時,嘗試著從內(nèi)容的切讓點、情感的共鳴點、能力的訓練點等方面精心設計,選取解讀的突破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精簡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讀感悟。
我們知道,只有當學生真正獲得了時間和空間。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自主學習。要想提高研讀的效率,教者必須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去自讀感悟。
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已經(jīng)逐步地走向功利化??际裁淳徒淌裁础TS多教師在課前細讀文本時,也把重點放在考試內(nèi)容上。我不敢說上例教者一定受到這方面的影響,但讓我們看到了應試教育的影子。我們在引領學生和文本對話的時候。要敢于把時間交給學生。其實,教者只有舍得放,學生才能敢于創(chuàng)。作為教者,只能是參謀,是平等的首席?,F(xiàn)在,有些評優(yōu)課,就把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時間的多少作為衡量的主要標準,還是很有道理的。由此看來,教師課前的文本細讀,還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切不可把課前的細讀簡單地照搬到課堂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