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边@是郁達夫在談中國現(xiàn)代散文時作的一個比喻性的總結,這話的確道出了現(xiàn)代散文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以小見大。筆者在此并不想重申散文的這個特點,而是要借“以小見大”的說法談一下怎樣審文章標題的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的。為此,我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審各種類型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歸納各種類型題的規(guī)律,強化規(guī)律在學生頭腦中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就題講題。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不僅能在學生的具體操作中舉一反三,而且在教學中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眾所周知,文學來源于社會生活又反作用于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學的唯一源泉。文學作品是作者根據(jù)自己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理解,從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選擇、提煉、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說,此過程是受到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經(jīng)驗、創(chuàng)作意圖和表現(xiàn)主題等諸多因素限制的,所以才會有不同作家表現(xiàn)出不同風格的特點。正是上述諸多因素決定作家絕不可能對社會生活作出全方位周到的反映,而只能擇取其某一點。因此,我們斷定文章標題(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是可以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去審視的。
“以小見大”是指選材雖“小”,卻蘊涵了博大、深遠的意義??梢哉f供作家挑選的題材是十分廣泛的,小到滴水片石,大到宇宙萬象,無不可以成為作家筆下鐘愛的對象。不過總的說來,作家往往更多地從一些生活瑣事取材,由自己身邊的景與物、人與事出發(fā),即興、率性地抒發(fā)一時的感受,或者表達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大千世界到處散布著細小的、不起眼的沙粒,可恰恰從這些沙粒里可以悟出大千世界的種種道理。作品“小”題的深層,其實蘊涵著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大義”。這意味著,自然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言一動、一笑一顰,無不與整個大千世界、復雜人生相聯(lián)系著;“這一毫一厘便是那一千一萬的具體而微”(朱自清),此時此刻的“點滴”和“有限”,正是彼時彼刻的“無窮”與“無限”的具體而微。如張慧敏的《書簽》,并沒有選取客觀世界中宏大的對象作為標題,僅擷取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美麗“書簽”一枚,肯定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并希望忙碌的人們敞開心靈去發(fā)現(xiàn)美、珍視美。
在審標題時,也要看到文章標題的寓意。就是說,要看到作家總想在平常事物中寄寓點什么。這樣,我們讀者就會在標題中看到,滄海一粟,云龍一爪,其實反映了時代的風云和社會的變遷;一枝一葉,一草一木,其實對應著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田野;一句話,我們透過標題可以看到深含其中的真實世界??此破降?、散漫的文題的“形”,在精巧、嚴密的“神”的統(tǒng)攝下,指引讀者去深入領悟文章內容。如契訶夫的《胖子和瘦子》,標題就是社會當中很平常的兩個人,我們通過分析題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推斷文章內容是介紹二者關系的,當我們看完文章內容時,我們就更明確文章確實是通過瘦子得知胖子社會地位高低,寫出瘦子的態(tài)度變化的。盡管文章是以“胖子和瘦子”為標題的,但文章要揭示的卻是這兩個人存在的社會上的一種現(xiàn)象:逢迎拍馬的官場作風。
作家如此意義建構下的作品,也恰恰給我們讀者提供了一個“以小見大”的審美視角。我們可以小處著眼標題,大處領悟。就是說,在作家運筆的一事一物的細部,在細微處領會“大義”;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做到體物入微,微中見大、見深,微中傳神,直至微中出味。古語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用來解說文章標題和主旨的關系,實際上顯示了文章標題的由微見著的呈現(xiàn)方式:以細小、平凡來展示宏大奇特,從局部、表象來表現(xiàn)整體與實質。
綜上所述,筆者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把握文章閱讀的方法:首先必須牢牢抓住文章標題(閱讀文章就必先看標題);然后根據(jù)標題短語類型確定文章寫的對象并弄清楚文章內容涉及的是對象的哪方面相關內容,再去推斷文章可能寫什么內容,最后再去閱讀文章,確定下來文章的內容以及理清文章的主旨,可以說抓住了標題就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秋天的回憶”這個標題,我們要明確“回憶”是文章的寫作對象,“秋天”是“回憶”這個對象涉及的方面。于是不難看出文章寫的是秋天里的“回憶”。作者選取作為標題的對象往往標明文章內容,是一個“點”,所以只有牢牢抓住標題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及主旨。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