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小學語文教育在這次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急流勇進。但在冷靜地思考之后,也隱約感到似乎有“不祥之兆”,如教學中過于強調“新”,過于追求“前衛(wèi)”,過于時興“否定”,而置一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于不顧。因此,處在“浪尖”上的每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有必要作些反思,重新審視我們過去和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教學行為”。筆者認為,當務之急,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自主與導引的關系
自主性學習是“新語文”在學習方式上的重要理念。讓學生“自主”地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尋找學習伙伴和評價學習效果等,是我們在時下的課堂上經常所見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確實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時效性不高。這是不是缺乏教師應有的導引呢?我看是的。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來就不應該離開教師的導引。我們說,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活動應該是有目的的、有目標的,而小學生又恰恰是“無知”的,所以很容易發(fā)生“意外”和出現(xiàn)“差錯”,這當然就需要教師作及時的正確的導引,以使學生能夠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和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另外,小學生盡管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有對事物的“好惡喜厭”,但畢竟“幼小”,難免存有“隨意”和“粗野”,這就需要教師作些適當?shù)狞c撥與提示。比如說,在讀課文時,說“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我說,課文難道就沒有一種需要正確把握的“情脈”嗎?這是不是需要“點一點”?所以說,自主與導引必須“合二而一”,必須“高度統(tǒng)一”,只有這樣,自主性學習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二、多元與取舍的關系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建議”。我覺得這條“建議”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許“多元”實際上是對學生認識的肯定,也是為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平臺。在此建議下,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的學生確實都“活”得多了,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故弄玄虛地玩“多元”,動不動就提些問題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如“除了砸缸救人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救人的辦法?”“除了曹沖講的那種稱象方法之外,你還可以想出別的更好的方法嗎?”甚至還有“賴寧的死、劉胡蘭的死到底值不值得?”之類的問題。每當聽到這樣的發(fā)問,筆者就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感嘆:這些課文的教學非得要提這樣的問題嗎?在設計這些課文的教學問題時,我們能不能作些必要的“取舍”呢?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已經進入到“多元”的學習情景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評判,或者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作出適當?shù)倪x擇和取舍呢?比如“稱象”那個問題,除了“往船上裝石頭”(曹沖的辦法)之外,學生還想出了 “往船上裝人”等辦法。很明顯,“裝人”比起“裝水”和“裝泥沙”來,要巧妙得多。在類似這樣的問題上,如果能夠做到“多元”了之后再加以“取舍”,是不是更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呢?
三、生活與課堂的關系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大家的共識。因此,“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已成為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他們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課堂生活化的語文教育實踐,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從生活中學語文的語文教育模式的構建。我們甚至看到有不少語文課就是“生活”,就是學生的“社會實踐”,課堂就在社區(qū)、街道、廠礦、公園和一些自然與人文的景點處。
但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千萬不要“冷落”了相處已久的真正的課堂。學生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多數(shù)還是在40分鐘的課堂上。這40分鐘,如何讓學生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到收獲多多、感到身心愉悅,無疑更值得我們深深地思索和細細地探究。許多有見地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常教常新,令人目不暇接;許多有作為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充實飽滿,令人感動不已;更有許多有建樹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獨樹一幟,令人肅然起敬。
這樣的課堂教學,難道我們不應該發(fā)揚光大嗎?當然,筆者的意思,不是要將生活與課堂對立起來,也沒有“我存你亡”的用意,只是強調兩者必須統(tǒng)一。其實,課堂本身就是生活。不少語文教師竭力爭取做到“還課堂以生活、讓生活進課堂”,對此,我們應當熱烈鼓掌!
四、創(chuàng)新與務實的關系
當今來說,“創(chuàng)新”一詞獲得了高頻率的使用,也獲得了眾多仁人志士的向往與追求。自從“創(chuàng)新教育”提出以來,教育界便風起云涌,“磨刀霍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為教育究竟如何創(chuàng)新而孜孜以求。語文教育自然不甘示弱。其間,我們已經目睹到不少富有創(chuàng)意的課堂教學,如問題設計得精妙,板書設計得精美,媒體設計得精致,活動設計得精巧,話語設計得精練,等等。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也是需要繼續(xù)發(fā)揚的。
但筆者還是覺得應當注意到創(chuàng)新與務實的關系,創(chuàng)新一定要在務實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創(chuàng)新使課堂變得更實。比如說,課堂上某種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看看是否有必要;突破常規(guī)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想想是否可行;課堂上活動組織形式的突然改變,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有把握控制……
我很贊賞朱作仁教授曾經提出過的“大三實”(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和“小三實”(真實、樸實、扎實),課堂教學的確應該“實”為先!這如同造房子,牢固、堅固(實)都沒有做到,美觀、別致(新)有何用?因此我要說,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創(chuàng)新是一種要求,務實也是一種要求,而且是更高的一種要求。
(河北省邱縣香城固中心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