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春
摘要:樂亭大鼓是我國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發(fā)源于樂亭縣,靡聲于京、津、冀東及東北三省廣大地區(qū)。樂亭大鼓是歷史文化的時代產物,是說唱藝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文章介紹了樂亭大鼓的起源和法杖。
關鍵詞:樂亭大鼓;地方曲種;民間文化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1-0173-02
樂亭大鼓是我國北方主要的鼓曲之一,其音韻優(yōu)美、宣敘、抒情,板式靈活,曲牌豐富。樂亭大鼓起自民間鄉(xiāng)里,帶有極強的鄉(xiāng)土語言,融昌(昌黎)、灤(灤縣、灤南)、樂(樂亭)一帶的獨特民風、民俗于其中,廣為大眾所喜愛。
一、樂亭大鼓起源
樂亭大鼓起源于灤樂一帶,以樂亭冠名,就其影響,遍于冀東及其周邊廣泛地區(qū),遠達東北三省。
歷史上,昌、灤、樂在唐堯時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商時屬孤竹,秦時屬遼西郡,漢時屬右北平郡,至兩宋時,為遼、金統(tǒng)治,明朝時都城北遷,為充實京畿,大量移民至此,與當?shù)鼐用裢ɑ?尤其是習俗與文化的通化,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程式而得以傳承,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昌黎、灤縣、灤南、樂亭諸縣人文相通,水脈相連,本來是一塊“玉”兒,俗語謂之“房不連脊地連邊”,也正是這一地域孕育并產生了樂亭大鼓這枝奇葩,這里是樂亭大鼓的發(fā)源地。樂亭大鼓自產生以來,廣泛傳播于京東一帶(昌、灤、樂與其他一些縣市因位于北京之東,故常稱之于“京東”)。樂亭大鼓影響之廣,南及渤海之濱;北至長城內外乃至東北三省,均廣受當?shù)厝罕娝矏邸?/p>
足見,作為萌發(fā)于民間、產生于民間、成長于民間的樂亭大鼓是名副其實的大眾藝術,是灤、樂、昌孕育了它。并且廣泛傳播于冀東及周邊地區(qū),甚至遠達東北三省。
二、“樂亭大鼓”的形成、傳播及發(fā)展
“樂亭大鼓”的形成、傳播及發(fā)展是歷代藝人辛勤耕耘的結果。
樂亭大鼓源于民間流行的“清平歌”、“灤州調”,后有人配以三弦演唱,始成曲種,形成于清嘉慶年間,初以木板擊節(jié)伴唱,1845年,改用鐵板,深得群眾歡迎。
按大鼓“清門”弟子排行:玉、月、和、德、來、學、文、智、華、開來算,樂亭大鼓第一代是張玉琢,第二代是劉月明。據(jù)樂亭縣文化館王樹彬于1980年11月召開的樂亭大鼓座談會上所講:“溫鐵板(榮)的師父是劉月明,劉的師父叫張玉琢……劉月明、張玉琢都是北京的藝人。”
據(jù)傳,樂亭大鼓創(chuàng)始人之一馮福昌的老師也是外地人,他們在演出中用鄉(xiāng)音將《木皮散人鼓詞》或者其他曲藝書目,按地方風格對其進行改造,另創(chuàng)新腔,使之更為群眾喜聞樂見。相繼,藝人輩出,不斷創(chuàng)新,一種土生土長的曲藝品種——樂亭大鼓形成了。
馮福昌(馮鐵板,1828~1918年),灤南坨里人,樂亭大鼓創(chuàng)始人之一,1843年從藝,于1845年首用鐵板代替木板。
溫榮(溫鐵板),藝名和新,其生卒年當在1810年至1910年間,樂亭縣溫莊人,據(jù)溫榮的孫子溫曉的《手記》中記載:“那是1851年間,我爺爺把原先唱大鼓時使用的木板,改用了鐵板?!?/p>
楊久昌(1852~1932年),灤南后獨莫城人,樂亭大鼓中的“四平調”、“慢板”即為他所創(chuàng)。光緒四年,奉天(沈陽)小東門外“老君堂江湖行祖師碑”上鐫有其名。
李狗兒(1862~1935年),灤南周夏莊人,其演唱技藝高超,鄉(xiāng)民有“溫鐵板說得好,不如李狗兒摳摳腳”之說。
戚德旺(1870~1950年),灤南胡各莊鎮(zhèn)戚莊人,他的弟子楊來鳳、佟文彬等均很有名氣,又為樂亭大鼓的傳播發(fā)展有重要貢獻的藝人。
王德有(1877~1942年),灤南柏各莊人,他敢于突破舊的演唱模式,創(chuàng)漫板、緊板、切口等唱腔,他首創(chuàng)用小轍和連環(huán)句唱樂亭大鼓。
沈聞章(1897~?),灤南沈營人,自幼從藝,創(chuàng)軟木板腔調。
戚永武(1898~1949年),灤南胡各莊鎮(zhèn)戚莊人,師承馮鐵板,他博彩廣納,不拘一格,創(chuàng)造了許多花腔、花調,并借鑒京劇唱腔,創(chuàng)造出“西皮尾子”。對樂亭大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齊禎(號尊義,藝名德恩,人稱齊老尊),樂亭新寨人,師從溫榮,下傳韓香圃。
丁韻清,遷安丁官營人,酷愛音律,融東北大鼓和樂亭大鼓于一家,有“丁鐵嘴”之稱。
胡少蘭,唐山郊區(qū)王盼莊人,其嗓音蒼勁,創(chuàng)“云遮月”發(fā)聲唱法。
鄭慶先(1890~1974年),唐山郊區(qū)小集鄭莊子人,是樂亭大鼓進入唐山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孫耀先,豐潤人。張子山,灤南蘭坨村人。趙文漢、趙文禹,灤南蟲兒林人?;舸禾?灤南霍泡人。徐珍,灤縣古馬莊人。張珍,灤南后劉莊人。/陳際昌,樂亭縣人。王恩洪,樂亭縣人。孫萬亭,豐南孫家沙坨人。任占奎,灤南榮各莊人。王學忠,灤南桑園人。孫玉山,灤縣葛莊人。唐子陽,豐潤唐莊人。耿洪恩,灤南曹家河人。陳煥,唐山人。
在忠實地繼承,大膽改革,銳意創(chuàng)新方面,當數(shù)靳派樂亭大鼓創(chuàng)始人靳文然先生,這位出身灤南農村家庭的民間藝術大師,嘔心瀝血,將畢生精力用于樂亭大鼓的藝術研究和鼓詞創(chuàng)作,使樂亭大鼓藝術深深扎根于民眾之中,得到不斷發(fā)展。
靳文然(1912~1964年),灤南奔城鎮(zhèn)靳營村人,他廣彩博取,融百家之長,吸取京劇、皮影、河北梆子、評劇等其他劇種的藝術精華為己用,豐富充實了樂亭大鼓藝術,并完成了聯(lián)曲體到板腔體的重大革新,從而把樂亭大鼓向前推進一大步,并由此形成靳派唱腔。正如音樂界權威人士著名作曲家王云階先生所評價的那樣:“靳文然的藝術成就不低于一部有影響的西方交響樂?!彼钦嬲臉吠ご蠊闹蟪烧?。
另外,還有戚文峰、劉桂琴、楊來鳳、韓香圃、李恩科、佟文斌、劉泰山、沈萬章、張河遠、姚順悅、林玉連、李樹芝等諸多大鼓藝人在樂亭大鼓的傳播及發(fā)展方面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正是諸多如云的樂亭大鼓藝人的默默耕耘,才開創(chuàng)了樂亭大鼓的一片廣闊的天地。
昌、灤、樂地區(qū)是密不可割裂的,是一個整體的版塊兒,從事樂亭大鼓的藝人中以灤樂最多,遍布整個冀東地區(qū)。樂亭大鼓的形成及發(fā)展是這一地域數(shù)代大鼓藝人辛勤耕耘的結果。是這片沃土孕育產生并發(fā)展了樂亭大鼓這枝藝術奇葩,它經(jīng)歷代藝人們的精心培育,已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
三、樂亭大鼓的發(fā)展途徑
樂亭大鼓作為一個地方曲種,要想發(fā)展,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是其根本。
自馮福昌(馮鐵板)、溫榮(溫鐵板)廢木板而以鐵板擊節(jié)伴唱,再到歷代大鼓藝人對唱腔的豐富,無不體現(xiàn)著推陳出新,博采眾姊妹藝術之長。樂亭大鼓藝術就是在眾多藝人的改革——定型——再突破——再定型的藝術探索中發(fā)展壯大的。
現(xiàn)在,有人將樂亭大鼓人為隔裂為東路、西路。東路以樂亭域內韓香圃為中心;西路以樂亭域外,灤南一帶的靳文然為代表。連早期的先人也加以分類,東路有樂亭域內的溫榮、陳際昌、齊禎、韓香圃及其傳人;把馮福昌、戚永武、唐子陽、靳文然、戚文峰等這些樂亭域外的藝人劃為西路。所謂的“西路”是指靳派樂亭大鼓,而靳派藝術是在傳統(tǒng)樂亭大鼓的基礎上,根據(jù)時代的需求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在20世紀50年代,曾有人視靳派藝術為另類,在1958年,河北省曲藝調演中,當時的省文化廳廳長通過對廣大觀眾的調查,曾作出過明確結論,“靳文然先生唱的大鼓是改革了的樂亭大鼓,很受觀眾歡迎”。因此,樂亭大鼓以東路、西路劃分有欠斟酌,也不利于樂亭大鼓的發(fā)展。樂亭大鼓要想發(fā)展,決不能泥古不化而作繭自縛;時代越進步,藝術越應改革而創(chuàng)新,老于陳規(guī)、孤芳自賞畢竟要被時代所淘汰。樂亭大鼓作為曲藝的一種,只能說有流派、門戶之別,而不能人為地以地域去加以隔裂,更何況自古昌、灤、樂本來是一家。
靳文然先生是樂亭大鼓的集大成者,他沒有泥古不化,而是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吸取姊妹藝術的精華,從而形成唱腔豐富,板式靈活多變,令人耳目一新的靳派樂亭大鼓藝術。
正是由于靳派樂亭大鼓藝術納百家之長,勇于出新,植根于觀眾,才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如今,靳派樂亭大鼓影響之大,傳播之廣。整個冀東家喻戶曉,并聞名于東北三省、京津等地。實踐證明,只有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步伐,才有其極強的藝術生命力。
樂亭大鼓作為地方曲種,百年間不斷發(fā)展、完善,屹立于全國曲藝之林,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是灤、樂、昌的民風、民俗孕育了它,是一代代大鼓藝人的不懈耕耘成就了它,發(fā)展了它,這枝藝術之花必會散發(fā)著永久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