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虛無模糊初晰——程序法治歷程

2009-08-06 08:53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9年5期
關鍵詞:建國歷程

黃 捷

摘要:我國程序法治是一個蘊涵在法治之中的特定意義的法治理念。在我國建國后的60年歷史中,法治經歷了曲折、磨難;程序法治則經歷了從無到有,到模糊,再到初步清晰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其中,改革開放后的最近十年,是程序法治發(fā)展的較快時期,是程序法理論由狹義的訴訟法,推演到行政法領域,并進一步推演到廣義程序法理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由程序法理論上升為程序法治理念的理論豐富發(fā)展過程。

關鍵詞:建國;程序法治;歷程

中圖分類號:D91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529(2009)05-0016-05

“程序法治”是“法治”中的應有之義。某種意義上說,新中國法治的歷史,也應當是程序法治發(fā)展的歷史。但“程序法治”在我國的法治發(fā)展史中,以相對獨立的面目出現只是近期的事。所以,“程序法治”和“法治”又有所不同,人們大多情況下籠統(tǒng)的闡述法治時,往往并沒有包括程序法治,或者說主要沒有包括程序法治,因為人們大多都是從實體意義上理解并詮釋法治的。因而,新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歷史又不完全等同于程序法治的歷史。程序法治相比于法治而言,經歷了更為緩慢遲鈍的發(fā)展軌跡。單獨將程序法治作為一個獨立問題予以觀察,開展探討,并逐步成為熱點,在我國建國以來的法治歷史中,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

我國的法治建設在建國的前30年,是在缺乏或者不存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開展的。因而其本質進行的建設也只是法制建設。其中包涵了實施訴訟等部分程序意義的組織建構活動和司法活動。在后30年恢復法制的過程中,我國逐步認識到法治和法制的不同,進而將法治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并開始大踏步的法治進程。程序法治也正是在后來的這一背景中獲得了自己特有的生命力。

一、建國伊始政治初穩(wěn)程序法治似有若無

新中國1949年宣布正式成立,一直到1954年,有人稱這一時期,是摧毀舊法統(tǒng),創(chuàng)建新法制時期。但是,建國之初,全國一片荒蕪,國內是戰(zhàn)爭之后的百廢待興,歷經“土地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運動,國外適逢朝鮮戰(zhàn)爭,新中國抗美援朝,御敵衛(wèi)國。在這種環(huán)境中,法制具有明顯的工具性特征。建國初年,中共中央發(fā)布法令,宣布廢除舊法統(tǒng)。隨后,新中國圍繞《共同綱領》確立了立法體制,先后頒布了150多件法律、法令、辦法、條例,涉及建立國家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穩(wěn)定經濟秩序、打擊革命隊伍內部的腐化行為、土地改革等各方面;此外,還制定了《婚姻法》、《關于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等社會民主改革方面的法律。此時,法治主要以法律制度建設為主要表現,屬于一種初步的和過渡的形式。而今天的治國方略意義中的法治理念遠沒有蹤跡,程序法治更沒有單獨被提出的機會。屬于有法院,而無訴訟立法。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于1950年12月31日曾草擬《中華人民共和國訴訟程序試行通則(草案)》,準備以此通則來指導新中國的刑事訴訟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作為新中國第一部訴訟法草案,這是我國訴訟法制立法建設的開始。該草案集刑事訴訟程序和民事訴訟程序于一體,由于多種原因該草案并未能獲得通過。在此時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作為程序法的狹義的代表——訴訟法,并沒有被納入法制的建設日程。

從1949年到1954年,國家總體而言都在向新社會過渡,并逐步穩(wěn)定。有人歸納:“新中國成立后,以《共同綱領》為基礎,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各項過渡性政治設制及其相互關系和活動方式,逐漸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結構、政治組織和政治規(guī)范系統(tǒng),即新民主主義政治體制。其基本格局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政黨體制為核心,以立法、行政、司法體制為主體,以干部管理體制為網絡,以意識形態(tài)管理體制為推動力。這種體制的政權形式、行為規(guī)范和功能是新民主主義的,體制運行的典型特征是集權和分權相結合,但日益走向中央高度集權。新民主主義政治體制是短暫的,且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其政治結構、政治規(guī)范有很多不定型、不完善、臨時性的東西,帶有明顯的‘過渡性體制色彩?!?/p>

到了1954年,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并在會上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憲法》為標志。同時還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成為我國法制或法治的第一個標志性的里程碑。同時我國法學學科研究活動也開始起步和發(fā)展,法治獲得了一個最初的制度基礎和學術啟動。不過,一切都是新鮮和稚嫩的,新法治進程稍瞬即逝,啟動不久的法律制度建設和法學事業(yè)發(fā)展很快即慘遭破壞并倒退。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曾受全國人大委托負責起草刑事訴訟法,并于1957年5月,擬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草案》(草稿)。此后,由于政治運動的干擾,該項工作被迫停止。關于民事訴訟,我國也先后以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的名義頒發(fā)了一系列通則條例等,比如:1951年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暫行組織條例》和《各級地方人民檢察署組織通則》,這些文件確定了我國的一些審判制度。比如:公開審判、巡回審判、陪審制等等。但長期以來均沒有形成有關民事訴訟的專門國家立法。

二、運動迭起法制蕩然程序法治無存

1957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反右”斗爭,法治走向虛無,正在進行的法制建設受到阻礙。從1957年6月“反右派”開始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國在“左”傾錯誤路線的道路上日益偏離正常軌道,這一時期是我國司法制度逐步遭到破壞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黨和國家由開始輕視法制到嚴重拋棄法制。雖然部分黨和國家有關領導人曾一度強調要重視和加強法制,但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得到貫徹。“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國的法治建設嘎然而止,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時期,使得‘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等原則都作為右派觀點進行了批判,很多法學人也被打為右派。1958年6月,召開了第四屆全國法治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司法部黨組被定為反黨集團(直到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才正式宣布平反),會議后,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向中央匯報了第四屆全國司法工作的情況。中央指出:‘人民法院必須既要服從中央黨委的領導,還要堅決服從地方黨委的領導,把政法工作置于黨的監(jiān)督下,主動向黨委反映情況。這實際上是把董必武的法治等主張都否定了,法律虛無主義彌漫整個中華大地,毛主席在北戴河會議上也提出:我們要人治不要法治,強調法律這東西沒有也不是不行,我們有我們的一套,民法,刑法有那么多條,誰記得,憲法是我參與制定的,我也記不得,我們主要靠決議,我們每次的決議都是全國執(zhí)行。”

對于這一時期,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司法制度遭到了全面的破壞。各種慘痛的記憶和文獻的破壞都勿需多言,國家全面倒退,法制蕩然無存,程序無所依附,程序法治無從談起。

三、撥亂反正法制重建程序法治開端

從1976年10月我國粉碎了四人幫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一直到目前為止,我國各方面開始了撥亂反正的新開端。法律制度建設也獲得了新的生機。這一時期是我國司法制度的重建和發(fā)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我國領導人深刻地反思和總結了不重視法制甚至破壞法制的歷史教訓,深刻認識到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在指導思想上和國家經濟政治法制等各個領域全面開展了撥亂反正,我國通過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司法審判為契機重新建立起了包括司法制度在內的社會主義法制體制。

著名法學家江平教授將我國60年的法治歷程,歸納為四個法律時期:法律實用主義、法律虛無主義、法律經驗主義,和法律理念主義。

江平教授所說的“法律實用主義”和“法律虛無主義”正是上文中所代表的兩個歷史時期。其中法律實用主義主要是我國建國之初的法律理念。有三大特點,一是法律不要有體系,立法也不要要求完善、完備,有一些法律夠用就可以了。二是法律也不要太復雜,簡要的內容就夠了,條文不要過多。三是法律不要太約束人,不要捆綁自己的手腳,法律只不過是行動準則的參考。江平教授所說的法律虛無主義指向的正是以“文化大革命”為代表的大混亂時代,法制蕩然無存的時期。

自1976年以后,我國法制建設的恢復與發(fā)展,又經歷了“法律經驗主義”和“法律理念主義”兩個不同的時期。其中法律經驗主義最主要的形象是“摸著石頭過河”;法律理念主義“就是把法律從工具、制度變成治國的理念。1999年《憲法》里寫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可以說是提出了依法治國理念的第一步?!?/p>

筆者注意到,江平教授對共和國60年法律時期的概括無疑是精辟的和中肯的。但從江平教授和其他歸納分析新中國建國以來法制建設的文獻中看,有關法治的概念都是宏觀的和統(tǒng)一的。作為法治的重要構成,關于程序法治的特有認識尚未能獲得應有的地位。

人們此時關于程序法的基本界定依然鎖定在訴訟法的狹義空間之內。所以這一階段,乃至后來的相當時期,人們是將程序法和訴訟法劃上等號的。

無疑,訴訟法屬于程序法的核心內容之一。作為當時程序法的基本代表,三大訴訟法分別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先后都有了自己的特有空間。

1.刑事訴訟法于1979年誕生,1996年修改

1979年5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開始了制定刑事訴訟法的準備工作。經過反復修改和補充,1979年提請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于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正式誕生。在此后,該部法律進行過多次的修改補充,全國人大授權的司法機關還相繼發(fā)布了司法解釋,使這部法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1996年平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和反復補充、修改,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草案)的起草工作,并提交第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正式通過,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2.民事訴訟法于1981年頒布試行,1991年正式頒布,2007年修改

1979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委員會成立專門小組,從事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1981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草案》獲得原則通過。此后,根據各方面反饋意見,對草案進行了修改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草案(修改稿)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修改,于1982年3月8日獲得通過,1982年10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

在試行十年的基礎上,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的發(fā)展,根據審判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不足,針對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民事訴訟法(試行)》本身的許多條款進行了修改、補充,于1991年4月9日審議通過了正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共4編29章270條,在維護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2007年,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深化,又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了其正式頒布后的第一次修改。于2007年3月28日經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修改通過,于2007年4月1日施行。

3.行政訴訟法先行后立,填補空白

我國歷史上沒有行政訴訟的基因。改革開放后的行政訴訟制度也是直到1982年以后才開始嘗試在民事訴訟的模式中建立。隨著法治理論的深入,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市場經濟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步認識到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本質差異和行政訴訟獨立地位的重要意義?!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終于1989年4月4日獲得通過,并正式頒布,于1990年lO月1日起施行。從此,行政訴訟制度在我國獲得建立,法治獲得了里程碑意義的又一進步。

在三大訴訟法分別獲得建設和逐步完善的基礎上,有關程序和程序法的認識,也開始了新的發(fā)展。

人們關于程序正義的認識和深化,使得程序法治理論和程序法制建設都獲得了新的起點和新的期待。

四、程序法治新的理論和實踐

自1997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召開之后。十五大的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不久這一目標又被寫進我國的憲法。我國的法治在程序化意義上開始加速。

2007年10月15日,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報告再次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特定意義上說:法治化的本質就是程序化。

多年的理論積累和深入,我國關于程序正義和程序法的認識逐漸突破訴訟法的狹隘框架,成為近年我國法治建設中引人注目的熱點問題。隨著我國法治的進步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入,程序正義理論及與其相關的程序法治建設已逐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英國歷史上所形成的自然正義,及其發(fā)展到美國的法律正當程序的思想逐步引起我國國內學者的重視。1988年由何懷宏等翻譯出版美國的約翰·羅爾斯著的《正義論》,1996年由王亞新、劉榮軍翻譯的日本人谷口安平著的《程序正義與訴訟》,對我國向來不甚受重視的程序正義問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國內部分學者也開始思索和討論相關論題。有關程序法和程序正義的討論逐漸炙熱并得到普及,并在一定意義上開始突出。一大批學者開始將研究的重點集中到程序法理論的建構和探索之中。

國家權力機關立法和地方立法也逐步開始偏向于程序性立法和完善。在我國的法治語境中,除訴訟法獲得程序法的符號意義之外,程序性法律更多體現在近期的行政法領域。所以,有關行政程序的立法和立法研究突飛猛進,形成程序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之所以判斷國家立法開始偏向程序

性立法,是因為我國近期大量的立法都指向了對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及其他特定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在我國立法活動衍生的規(guī)范文件表面特征中,除標題含有程序的法律文件外,并不能直接判定某項立法的實體性或程序性的歸屬。因而,判斷是否屬于程序性立法也暫缺統(tǒng)一的標準。不過,由訴訟和行政程序立法的本質可以演繹確定,程序性立法實質是指向對某一特定社會活動的調整和規(guī)范。對某特定社會活動的調整規(guī)則,實質即法律程序規(guī)則。依據這一判斷,我國近期的程序性立法和一般立法中的程序傾向愈發(fā)突出。

在傳統(tǒng)意義方面,三大訴訟法的頒布和近期不斷地修訂完善自不待言。

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和探索也如火如荼。僅我國近期頒發(fā)的行政程序性法律就有: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近期正在審議修改;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1997年5月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jiān)察法》;

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上述這些特定的立法,因為它們和訴訟法的原理類同,都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社會活動,是對該活動的規(guī)范和調整,所以應當都是程序性立法。

在各個省市自治區(qū)大量的地方立法中,程序性法規(guī)、規(guī)章更是色彩紛呈。其中2008年《湖南省行政程序規(guī)定》的頒發(fā),贏得了一片喝彩。

上述現象說明,在當前的我國,法治即程序法治,法治必須表現為正當法律程序等程序法治理念已經逐步深入人心。程序法治的具體內容、基本理念和理論逐漸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導內容。

在理論意義上,近年關注該程序法治問題并出版專著的學者主要有:(1)陳瑞華著有《訴訟公正與程序保障》,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2)季衛(wèi)東著有《法律秩序的建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3)馬懷德著有《中國立法體制、程序與監(jiān)督》,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5月版;(4)劉榮軍著有《程序保障的理論視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5)陳桂明著有《程序理念與程序規(guī)則》,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6)黃捷著有《程序法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7)萬毅著有《程序如何正義—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綱要》,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8)陳瑞華著有《程序性制裁理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9)孫笑俠著有《程序的法理》,商務出版社,2005年版;⑩孫洪坤著有《程序與法治/法學新思維文叢(法學新思維文叢)》,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1月版;(11)趙振宇著有《程序的監(jiān)督與監(jiān)督的程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版;(12)王斐弘著有《中國程序法論稿》,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版;(13)黃捷著有《論程序化法治一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之路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7月版等。

其他還有一大批學者發(fā)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展開了對程序、程序法和程序正義研討的熱潮。早期一些產生較好影響的,比如有: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意義”,載《比較法研究》1993年第l期;陳瑞華“程序價值理論的四個模式”,載《中外法學》1996年第2期;陳瑞洪“法律程序價值觀”,載《中外法學》1997第6期;陳瑞華“程序正義論綱”,載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第l版;孫莉“司法改革與程序意識”,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3期;楊建順劉連泰“試論程序法與實體法的辯證關系——評‘法即程序之謬”,載《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吳小英“重塑程序意識——論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載《現代法學》1999年第4期;許凌艷,張中“論程序法的獨立價值”,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近期的比如有:謝暉“論法律程序的實踐價值(上)”,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胡亞球“程序安全程序價值的新視角”,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5期;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形式性與實質性——以對程序理論的批判和批判理論的程序化為線索”,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袁兵喜“程序正義政治文明的基石”,載《求索》2005年第4期;秦玉紅“認真對待憲法程序”,載《經濟師》2006年第3期;孫銳“對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之沖突關系的質疑”,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1期,等等。

程序法領域中,除上述所列舉的研究成果之外,主流性的仍然是以訴訟法(狹義程序法)為視角構成的程序法理論和學術探討;并且對訴訟程序法的研究近年又呈現出三大訴訟逐漸分離,各自形成自我的概念體系和理論學說的趨勢。筆者以為,這一趨勢既符合現代程序法治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可能會成為程序法基礎理論構建和學習的障礙,因為,我國的程序法基礎理論尚嚴重不足。

另外多年來,行政法學界的諸多學人對行政程序法的研究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程序法園地。圍繞著行政程序法的主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有:(1)應松年著有《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3月版;(2)楊寅著有《中國行政程序法治化:法理學與法文化的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版;(3)金國坤著有《行政程序法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9月版;(4)章劍生著有《行政程序法基本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5)王萬華著有《中國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6月版;(6)姜明安主編有《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7)宋雅芳著有《行政程序法專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8)王錫鋅著有《行政程序法理念與制度研究》,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9)戴桂洪著有《中國行政程序法制現代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⑩沈??≈小吨袊姓葷绦蛘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行政法學界通過理論研究也一直在努力推動我國統(tǒng)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出臺。2002年姜明安教授曾主持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程序法(試擬稿)》,引發(fā)了眾多學者參與討論。有關“行政程序法”的論文更是豐富、多元和深入。2008年4月9日,湖南省周強

省長簽署通過了地方規(guī)章:《湖南行政程序規(guī)定》并隨之頒布,是該領域中多年來的一個有限突破,在全國獲得了積極的評價。

行政程序法的研討和實踐,本質上屬于廣義程序法領域中的特定分支。其因為與行政法交叉,而受到行政法眾多學者青睞和重視?!逗闲姓绦蛞?guī)定》的出臺,打破了這一領域長期以來統(tǒng)一立法無法在立法實踐中“破局”的困擾。但是,在顯見的成績之外,我們也可發(fā)現其因程序基礎理論的發(fā)育不良而呈現出“實體”立法痕跡較多、邏輯不周延、程序性并不突出的許多缺陷。

另外,有一本由韓強著《程序民主論》,群眾出版社2002年4月版;和另一本翟小波、劉剛翻譯,由[意]皮羅·克拉瑪德雷原著的《程序與民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版,分別在政治學和訴訟程序的角度討論了程序制度及其與民主的本質聯系。此外還有三本書名都稱之為《中國程序法》的著作,分別由鄭文輝(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屈崇麗(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朱弈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撰寫或主編,其中朱弈琨的《中國程序法》屬于全英文教材。三本書均以“中國程序法”冠名,但其內容顯示,三本書中的程序法依然囿于對現有的訴訟法或仲裁法的內容介紹或評價,對程序法的原狹義外延并沒有突破,理論上僅限于編排介紹訴訟和仲裁知識,屬于教材性著作。近年還出現有一批以論證程序問題為主題,但尚未正式出版的博士論文,如:《美國憲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作者:丁瑋,2005年4月);《程序參與及其保障》(作者:侍東波,2005年4月);《程序安全論》(作者:胡亞球,2006年4月);《對程序正義研究中的兩個基本認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作者:程龍,2006年6月);《正當程序論以中國司法改革為視角》(作者:車傳波,2007年4月)等等。

總之,關于程序、程序法、程序正義等問題的研究持續(xù)受到學界關注與重視,已經呈現為一片熱像。

但是,綜合研究狀況分析,眾學者對程序法的探索,因各自切入和關注角度的不同,研究的視野也有許多重大區(qū)別。而不能回避的是,前期的所有成果及其內容中,程序法基礎理論部分的研究,尤其是有深度的系統(tǒng)研究相對受到忽略。有關程序法律問題的學術探討大多停留在狹義程序法(訴訟法)的原有領域,或者為行政程序法。大多依然限定在部門程序法的局限之內,稍有拓寬的研究和論述也大多滯留在程序理念或程序法正義價值、意義、意識等表層問題的論證,基礎的、統(tǒng)一的程序法理論少有深入探討。這一現象已經持續(xù)良久,亟需獲得充實和完善,程序法的研究也應當通過理論深化,構建起自身的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促使現有的研究格局獲得突破。

回眸共和國60年歷史,法治曲折,程序法治脫胎于法治母體,從無到有,再到豐富發(fā)展。程序法由最初的限定在訴訟法意義中的程序法建設,逐步超越訴訟法的界限進入行政法領域,形成了行政程序法的理論研討和大量單行立法實踐,甚至在湖南省近期產生了行政程序的綜合性地方規(guī)章;同時,程序法理論也由訴訟法、行政程序法等部門意義的程序法。進化到超越這些部門法界限的統(tǒng)一程序法基本理論的研究。法治的思想,也由單純的現有法治理念,轉化為以程序法治為內涵的新法治理念。探索程序法治的文獻和著作開始大量增多,有關程序法治的程序正義等理念在各個領域得到強化普及。這些變化代表了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幕,程序法治如旭日東起,開始展現特殊的法治之光。但是總體而言,程序法治在我國依然任重道遠,因為我國法治(實體法治)的傳統(tǒng)思維依舊是忽略程序和程序理論的。相信未來我國法治中的程序內涵會愈發(fā)清晰,程序法治理論亦會逐步獲得深入發(fā)展和完善,程序法治實踐逐步融入生活,共和國在法治的道路上愈發(fā)繁榮昌盛。

(責任編校:秋泉)

猜你喜歡
建國歷程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質
你是我最牽掛的人
中國的歷程
郵票上的70年光輝歷程(集郵)
登陸月球背面
一類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中國南極科考30年歷程
運動生涯
抗戰(zhàn)雕塑
電腦美術設計隨想
普兰县| 天津市| 卢氏县| 高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郑州市| 措美县| 鸡东县| 商城县| 城步| 上虞市| 武汉市| 汉中市| 霞浦县| 兴化市| 兰西县| 邳州市| 亳州市| 镇江市| 疏勒县| 天峻县| 姜堰市| 体育| 龙门县| 天镇县| 永善县| 南京市| 双峰县| 密云县| 德安县| 会宁县| 鄢陵县| 仁布县| 隆林| 长丰县| 巩义市| 普宁市| 城口县| 佛山市| 东源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