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蓮
“背誦”,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手段之一,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時期”以來,語文教學改革呈現(xiàn)出一片充滿時代氣息的生機和活力,特別是現(xiàn)在基礎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為了改變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慢差”的局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但是,在語文教學追求“高效”的同時,卻忽視了語文教學重于積累的特點,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沉穩(wěn),把“背誦”這一常規(guī)手段僅僅滿足于形式,使語文教學的質量因缺乏深厚的根基而難以得到扎實的提高。有感于此,我們重提“背誦”這個歷久彌新的話題。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能順利閱讀、背誦一些課文”。這說明“背誦”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一,背誦可以積累書面的語言材料。
書面的語言材料是書面交際的工具。學生要熟練地掌握這一工具,必須對這一工具有足夠的感性經驗。我們強調“背誦”,這是為了培養(yǎng)和加強學生對書面語的感性經驗。通過無數次的眼看、耳聽、口誦、腦記,從而為學生學習書面語奠定扎實的感性基礎。
語文課本中所選文章,多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熟記大量的詞匯,各種句式和修辭格式,各種表達方式與技巧,從而積累豐富的材料。同時達到理解和運用書面語言的熟練程度。當學生運用工具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這些材料會奔涌而出。
因此,所謂的“讀書千篇,其義自見”,“熟讀唐詞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他們都說明了大量讀書背誦,積累大量的材料,大腦中儲存的大量信息一觸即發(fā)、如泉奔涌。如果離開了“熟讀”和“背誦”,離開了對書面語言材料的長期積累,那么一切都不過是一種奢望。
其二,背誦培養(yǎng)語感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眳问逑嫦壬苍赋觥罢Z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闭Z感能力是在長期的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梢?,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才能有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背誦”是最好的捷徑。
熟讀和背誦大量的書面言語材料,積累對書面語的豐富的感性經驗,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語言)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并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提供了可能。當然,如果到此為止,那么即使是“滿腹經書”也難以成為“工具的主人”。魯迅筆下的孔已己就是傳統(tǒng)教學中產生的畸形兒,我們必須高度警惕這一深刻的歷史教訓。
學生對大量的書面言語材料的背誦積累過程中,形成了比較豐富的感性經驗并較大程度地形成了足夠的言語“記憶”,使學生能夠自覺不自覺地對“言語”作長時間的“反芻”,這包括分析、比較、品味。這種反芻,固然有語言感性經驗的作用,但理性思辨也開始萌生,并積極地參與對書面語言的“反芻”。在感性經驗與理性思辨的交互作用下,對語言材料的解讀,將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由此不斷地重復,長期操作,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語境、語義、語言習性,句式選擇,語氣把握等方面能夠作出比較準確而又敏捷的反應,并逐步到達“自動化”的程度,這樣,學生的感悟能力已基本形成,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就基本完成。
值得說明是,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感性能力的過程是長期的,是在一種極其隱蔽的、潛藏的狀態(tài)下展開的,不象給學生輔導幾個試題的效果那樣立竿見影。但其效應則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其三,強化學生的結構意識。
結構,就是語言材料,即語段和篇章內部的邏輯聯(lián)系,它體現(xiàn)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一則堪稱典范的言語材料,理所當然地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上也應成為典范,因此,強化“結構”意識,便是加強閱讀,寫作對句、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把握。
一般來說,要去學生背誦的書面語言材料,或者是精彩的語段,或者是精彩的文章,這些語段和篇章的“精彩”也許更多地表現(xiàn)在詞工句麗上,但無論如何其在結構上也當屬于“精品”。因此,背誦并反復涵詠這些精品,必將會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結構”意識。
但是,這種“結構意識”的確定,并非一日之功,尤其在句與句之間的銜接方面,閱讀時往往忽略不計,寫作時往往隨意跳脫。不少老師都覺得學生的作文光看一個句子則通,幾個句子合起來看時則不通。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癥結便是缺乏那種句與句之間的連貫和銜接,“也就是說缺乏句與句之間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糾正這種語病也許可以通過語段的教學得以矯治,但是,如果能在加強語段教學的同時,加強熟讀和背誦,效果會更好。因此,熟讀和背誦不僅可以強化對語段意義的整體印象,可以強化對語段中句與句之間的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的感性把握,能比較深切的題為,諸如連貫,順暢等涉及到的語氣、語勢方面的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意味”,重要的是通過把握這些語段,篇章的結構,能夠逐步強化學生的“結構”意識。
最后一點就是背誦可以優(yōu)化交際效果。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交際(口頭表達)能力,存在著許多缺憾。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言語材料的背誦,儲存,積累就是這一“通病”的良方妙藥。因為如前所述,背誦、儲存、積累言語材料,一方面吸納了大量的言語“范式”,同時在長期的吸納中逐漸形成了較強的語感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逐漸孕育成屬于“個人”的“精神世界”。前人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便是有力的印證。
口語與書面語存在著質的區(qū)別,但它們之間有著相互流注的通道。由于學生長期浸染于書面語中,書面語中的很多“因素”便很自然地向口語“移位”。長期的“移位”、使得口語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改良,并逐步形成口語的書面化,所謂“出口成章”便是書面語向口語長期“移位”的結果。口語的書面化,從根本上說是口語質量提高的標志。
總之,背誦、儲存、積累,無論是對學生的書面交際質量還是口語交際質量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使交際效果得到優(yōu)化。
以上,我們對“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如果“背誦”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能夠重視起來,在校園語文教學中巍然成風,彌漫于整個校園,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獲得深厚的根基,教學質量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