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窈 張培成
摘要從2002年以來,民生新聞的熱潮席卷各地媒體,一度引領新聞潮流。但隨著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民生新聞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漸開始顯現(xiàn):同質化、低俗化、媚俗化、過度市場化、定位過于狹窄、報道深度不夠等等。因此民生新聞的發(fā)展前景已經(jīng)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民生新聞現(xiàn)狀前景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民主意識的提高,“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民生新聞更是以它所獨有的視角“征服”了廣大受眾。在短時間內,從平面媒體到電視媒體,民生新聞熱潮席卷各類傳媒。
2002年,在南京地區(qū)的電視臺迅速崛起的《南京零距離》(現(xiàn)已改名為《零距離》)、《直播南京》、《法制現(xiàn)場》、《1860新聞眼》等節(jié)目在電視新聞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特別是《南京零距離》播出后,很快走紅并成為國內身價最高的電視新聞欄目,收視率一路狂飆。
此后,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了“民生新聞熱”,民生新聞也“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批同類節(jié)目也在全國各地迅速涌現(xiàn)。如安徽電視臺的《第一時間》、湖南電視臺的《都市一時間》、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河南電視臺的《民生大參考》、山東電視臺的《民生直通車》、青島電視臺的《生活在線》、浙江衛(wèi)視的《小強熱線》、四川電視臺的《新聞現(xiàn)場》、南方電視臺的《直播60分》、福建電視臺的《現(xiàn)場》等都紅紅火火地辦了起來。民生新聞歷經(jīng)了近十個年頭,但依舊方興未艾。
1 民生新聞的優(yōu)勢
一件事物能夠在短時期內快速流行必定有其獨到之處,民生新聞也不例外。本文將從新聞價值的角度分析新聞“走俏的秘密”。
(1)時新性。民生新聞報道的事件一般都是新近發(fā)生的而且是社會大眾所不知道的事件,即時間近、內容新。在新聞價值中,事件發(fā)生離公開報道的時間越短,新聞價值就越高。①民生新聞都是當天采當天播,甚至出現(xiàn)現(xiàn)場直播的形式,加上新聞素材大多來自當?shù)?使得民生新聞在時新性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
(2)接近性。在民生新聞的眾多優(yōu)勢中,接近性無疑是最突出的優(yōu)勢。接近性分為地理上的接近性和心理上的接近性。②地理上的的接近性。受眾獲取新聞的目的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周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本地發(fā)生的事情與他們的生活有更直接的關系。相對于其他新聞,民生新聞更注重本土化,能充分挖掘當?shù)刎S富的新聞資源。另外,市民出鏡也是民生新聞的一大風景線,如南京《零距離》70%的新聞線索由民眾提供,開播之初就聘請了100多名市民攝影師。有的媒體還專門組建了一支市民DV大軍,讓市民成為特約記者。這樣一來,民生新聞就把接近受眾做到了極致。
心理上的接近性。有些事情雖然不是發(fā)生在身邊,但由于經(jīng)濟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聯(lián)系,也會引起受眾心理上的共鳴。民生新聞除了直接把鏡頭、筆觸伸向民眾——社區(qū)、街道、家庭、生活、糾紛、事故外,還有不少節(jié)目把焦點對準了在以往的新聞中很少觸及的農民工、低保戶、殘疾人的生活、家庭、子女等,很容易拉近受眾的心理距離。
(3)趣味性?!拔乃瓶瓷讲幌财健?新聞也是如此。特別是民生新聞,報道內容的奇趣性、富有人情味,往往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民生新聞的形式多樣,打破了以往政治新聞的壟斷。在播報方式上,民生新聞往往營造出濃厚的現(xiàn)場氣氛,較多地運用同期聲和現(xiàn)場聲。很多節(jié)目還開通熱線、手機短信等互動,趣味性更濃,盡力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在新聞的語言上,民生新聞一改以前的“官話”“套話”,用更平等、樸實的話語敘述事件,講解故事。注重動態(tài)化感覺,不絮叨、不羅嗦、不說教,風格簡明扼要、清新、樸素、實在,有的還略帶調侃。內容上可讀性強。民生新聞多用故事化的方式進行寫作或制作——新聞中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報道,使新聞更感性,更具吸引力。這種講故事的方式營造出一種通俗的美感,從心理上更容易拉近與普通受眾之間的距離,也更能強化新聞傳播的效果,增強新聞的生命力。
總之,民生新聞突破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理念,站在民眾的視角,關注民生,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它的形式多樣、本土化、可讀性強,受到了廣大受眾的歡迎,成為新聞強化接近性的一種特殊樣式。
2 民生新聞發(fā)展中的問題
民生新聞的興起、發(fā)展無疑給新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媚俗化、內容虛無、過分娛樂化、視角狹窄、同質化嚴重等。為此,對于這種被譽為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聞“第三次革命”的民生新聞現(xiàn)象,需要更冷靜、理性的審視。
(1)缺少理性、盲目跟風是民生新聞的第一大“軟肋”。這主要表現(xiàn)在:同質化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媒體之間的同質化。南京《零距離》熱播之后全國各地媒體爭相模仿,很多節(jié)目不僅報道方式相同,而且內容都是大同小異。在一定區(qū)域內,新聞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而每天都推出民生新聞,這必將導致“搶”新聞的現(xiàn)象,造成時間大于事件,形式大于內容。二是同一媒體不同欄目之間的同質化。民生新聞大戰(zhàn)的現(xiàn)象在很多媒體都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如在浙江,18: 30 到21: 30 之間的時段就有“1818 黃金眼”、“新聞晚報”、“走進今天”、“小強熱線”、“阿六頭說新聞”等5檔民生新聞節(jié)目,出現(xiàn)一個媒體內的民生欄目“同室操戈”。這樣的同質化的后果便是題材的重復,多樣性的喪失,報道的視角變得狹窄,導致“傳媒市場的失衡和傳播生態(tài)的惡化”。 ③
追求收視率導致的媚俗、獵奇、迎合、淺薄。在民生新聞的發(fā)展過程中,一些媒體急功近利,為了提高收視率而不顧新聞的質量,“以‘滿足受眾需要為借口,使傳媒全面喪失了內省精神和批判意識”。④民生新聞的媚俗、獵奇、迎合、淺薄主要表現(xiàn)在內容的粗俗,多報道刺激、暴力等畫面,報道內容過分迎合受眾,甚至內容虛無,抓小放大,浪費媒體資源等。
(2)定位不準確。對象定位的狹窄,多為市民。從新聞報道的對象而言,民生新聞中“平民視角、民本取向”的“民”應該是指具有公民權利的自然人,包括城市市民和農村的農民。但在現(xiàn)在的民生新聞中,最廣大的民眾——農民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游離于鏡頭之外,新聞報道的視角日益窄化,關注的焦點都是帶有明顯市民色彩的城市新聞。在這些民生新聞的定位上,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對于農民群體的忽視。⑤農民因為政治、經(jīng)濟、地域等因素被排除在外。充斥著民生新聞的畫面、版面的很多都是新聞價值低下的市民新聞,如社區(qū)糾紛等。
自身定位不明確,媒體過多的介入。記者的職責是客觀地記錄新聞事實。在新聞里,記者不應該過多地介入、干預事件的發(fā)展,甚至企圖左右事件的結果。然而,在民生新聞中,特別是在報道老百姓的問題和困難的新聞時,記者的身份常?!板e位”。在許多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經(jīng)??梢钥吹交蚵牭竭@樣的話語:“在記者的幫助下,某某問題得到順利解決。”或者記者代替處于弱勢的當事人,咄咄逼人地向另一方提出問題和要求,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客觀立場。記者的介入,從表面看似乎推動了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幫助了百姓或弱勢群體伸張了正義,但實際上媒體一廂情愿地承擔原本屬于政府部門的責任,媒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都會受到影響。
(3)審美的缺失。電視新聞的評價標準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審美的標準,創(chuàng)新的標準。用豐富多彩的審美旨趣開拓報道空間,借變化多樣的手法傳達信息,充分發(fā)揮新聞工作者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不拘一格創(chuàng)新體。⑥然而,在民生新聞的發(fā)展過程中,媒體從業(yè)人員往往在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為民生新聞是辦給老百姓們看的,所以審美標準要低,淡化藝術性,過分強調新聞內容的短、平、快,而喪失深度。不重視新聞價值,缺乏必要的分析、引導,只是單純地把事件當做普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