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賓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從犯罪主體方面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犯罪所做的一種類型化的區(qū)分。我國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承認青少年由于年齡、智力、可塑性等方面的原因,對其犯罪行為做特殊處理,使之盡快復歸社會的合理性。本文從青少年犯罪非監(jiān)禁化的角度來闡述如何架設一條使其復歸社會的橋梁。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非監(jiān)禁化復歸社會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377-02
古往今來,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犯罪是一種絕對的惡,犯罪行為給社會造成秩序的混亂,給被害人帶來無法彌補的心靈創(chuàng)痛。出于本能的義憤,民眾對犯罪深惡痛絕。對犯罪人的態(tài)度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人們憤怒的情緒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得到其對于青少年犯罪人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憐憫和惋惜。人們憤怒他們小小年紀走錯了一步人生路程,憐憫他們青春年華時期就要經受牢獄之苦,惋惜祖國的花朵有可能從此凋零、自暴自棄。人民是理性的,祖國的建設是需要新老傳承的,同時青少年的心靈是比較容易去挽救的。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青少年犯罪人架設其復歸社會的橋梁。然而,從制度層面上來考慮,雖然我國有專門為關押青少年犯罪人所設立的未成年人犯管教所,但是,對于集中關押這種方式是否能夠起到改造犯罪人的效果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對于青少年犯罪人實行非監(jiān)禁化處理的呼聲已經高調傳播到了執(zhí)法人員的耳邊。
一、由“孟母教子”所想到的
據(jù)文獻記載,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大師孟子的母親為了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曾“三遷擇鄰”,使子成才。孟子因幼年家居墓地附近,便模仿孝子賢孫,哭哭啼啼,并且時而搶供果吃;孟母遂遷至街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商人做買賣;后孟母又遷至城東學宮之旁,從此孟子開始學禮識字,步入求學之路。
從“孟母教子”的典故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們便開始注重外部環(huán)境對少年心靈的塑造作用。人在少年時期,人生觀、價值觀都還沒有成形,模仿性很強。如果自小模仿正確向上的東西,對于成年之后的個人修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假若當時孟母沒有“三遷擇鄰”,孟子自小模仿不雅之舉的話,儒家大師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他人了。對于青少年的教育,不僅僅是青少年自身的努力,更在于所處環(huán)境的幫助。然而,對于青少年犯罪人,由于之前種種原因,沒有能夠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其人生觀、價值觀在成形之前遭到一定的扭曲,需要周圍環(huán)境的正確引導。但是,如果將其集中關押到一定場所,首先在心靈上給青少年幼小的心靈造成一個沖擊:其已經成為一個犯罪的人,已經成為有前科的少年。這在其未成形的世界觀塑造過程中,可能會深深的烙入他們的內心深處,影響其放歸社會后的社會生活適應性。再者,由于其是集中關押,少年時期模仿性又極強,如果交叉感染,相互之間交流犯罪經驗,學習犯罪手段,這有可能將塑造一個人“天生犯罪”的世界觀,制造一種犯罪機器,增強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
上面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違背了刑罰的初衷,沒有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于是聰明的智者開始反思問題的癥結,尋找解決的良方。當然,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的。如果監(jiān)獄曾經在歷史上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的話,今天,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人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非監(jiān)禁化的刑罰執(zhí)行方式去避免傳統(tǒng)關押的弊端。非監(jiān)禁化的刑罰執(zhí)行方式,將青少年犯罪人放在社會上執(zhí)行已然之罪的懲罰,使其不至于中斷與社會的聯(lián)系,特別重要的是沒有失去親情、友情的關愛。關押場所的精力畢竟有限,對其的性格、遭遇等等都不甚了解,然而親情、朋友對其的感召力量卻是無限的,如果能夠運用好這一方式,對于青少年犯罪人的教育改造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青少年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最好的效果無過于使其樹立一種對于未來的信心,感到自己仍然是一個正常的人,仍然有自己美好的未來,能夠充滿對未來的渴望,不至于自暴自棄。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被矯正過來后,其再犯的危險性也就大大降低了。當然,非監(jiān)禁化不是絕對的非監(jiān)禁化,而是將罪行較輕,人身危險性較小,放歸社會不致再出現(xiàn)不法行為的青少年罪犯實行非監(jiān)禁化處理。但此時又涉及對那些罪行較重,人身危險性較高的罪犯的教育改造問題。怎樣使其更好地接受改造,刑滿釋放后盡快適應迅速發(fā)展的社會這一問題又提了出來。對前一類少年犯罪人實行非監(jiān)禁化處理,其本身在社會上執(zhí)行刑罰,惟有的問題是如何使刑罰的非監(jiān)禁化制度能夠在規(guī)范的軌道上運行。但對后一類青少年犯罪人,如何使其在關押場所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改造效果,能夠順利的復歸社會,則要求在其服刑的期間注重社會因素的介入,尤其是親情、友情的幫助,此時所謂的非監(jiān)禁化是指區(qū)別于成年犯罪人在監(jiān)獄中的監(jiān)禁化的處理方式,應該更加人性化、人道化的關押青少年,避免高墻鐵網(wǎng)、鐵門牢籠帶來的心理負擔,在關押場所給青少年犯罪人制造一種非監(jiān)禁化的家庭式的關押氛圍。
二、刑罰目的的法理分析
從刑事古典學派的報應刑論到刑事近代學派的教育刑論,再到當代西方社會的恢復性司法的研究,刑罰呈現(xiàn)出一種輕刑化、注重對犯罪人的教育改造的趨勢。刑罰不是為了懲罰人而設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而出現(xiàn)的。預防犯罪不是預防已然之罪,而在于預防未然之罪。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牙拉說:“誰要是以理智處罰一個人,那并不是為了他所犯的不法,因為并不能由于處罰而使已發(fā)生的事情不發(fā)生。刑罰應該為著未來而處罰。因此,再不會有其他的人,或被處罰者本人,再犯同樣的不法行為?!必P柏拉圖也曾指出:“刑罰并不是對過去的報復,因為已經做了的事是不能勾銷的,它的實施是為了將來的緣故?!必Q明確了目的,就要為著目的而制定相應的措施去實現(xiàn)目的。我們審視業(yè)已存在的刑罰措施是否能夠實現(xiàn)這一目的呢?從傳統(tǒng)的監(jiān)禁刑的執(zhí)行弊端中我們看到了否定性的答案。傳統(tǒng)的行刑場所為監(jiān)獄,高墻、電網(wǎng)、荷槍實彈的軍警是我們的第一印象。雖然,我國為青少年犯罪者特殊設立了未成年犯管教所來專門負責關押,但其仍未能消除其與傳統(tǒng)監(jiān)獄的相似特征?!肮芙趟鶅鹊娜恕焙汀案邏鹊娜恕币粯?都會萌生自卑感,認為自己是被社會所拋棄的人,以致產生自暴自棄,甚至報復社會的心理。親人、朋友把他們異化為天生犯罪的邪惡之徒,更加劇少年的反社會的心理,教育改造的難度不言而喻。并且,自由對于青少年來說是最寶貴的財富,青少年最寶貴的時光、最值得回憶的童年如果被嚴格限制在一個管教所之內的話,對其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是我們無非想象的。對這些問題,智者們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非監(jiān)禁化理所應當?shù)某蔀榻鉀Q問題的契機。通過把行刑過程放到社會中,或者對重刑青少年犯在關押場所中采取溫馨化管理方式,注入人性化因素,引入親情、友情的改造力量,使其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避免刑滿釋放后不能適應社會的情況。當然,非監(jiān)禁化改造的意義絕不僅限于青少年罪犯本身,更重要的是預防了社會上其他人犯罪的可能。因為,其他潛在的犯罪群體進行犯罪的原因,一是由于已然犯罪對其的刺激性影響,自身通過各種渠道習得各種犯罪的手段并試以模仿。再者就是被已然犯罪的犯罪人拉攏、教唆。若一個罪犯能真正融入社會,既減少了再犯罪的數(shù)量,又能減少教唆、拉攏其他人犯罪的可能。這樣一來,減少的社會危害是不能用一加一來計算的。
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但只有正確的行使刑罰權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正如貝卡里亞在他的傳世之作《論犯罪與刑罰》中所寫的:“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yè)已犯下的罪行?!塘P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因而,刑罰和實施刑罰的方式應該經過仔細推敲,一旦建立了確定的對應關系,他會給人以一種更有效、更持久、更少摧殘犯人軀體的印象?!必R
三、在我國推進青少年犯罪人非監(jiān)禁化處理的現(xiàn)實可能性
在中國,隨著平等、博愛等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對于青少年犯罪人的輕刑化處理已越來越被國人所理解和接受。本文亦遵循刑罰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歷史、現(xiàn)實角度論述對青少年犯罪人進行非監(jiān)禁化處理在中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刑罰發(fā)展的歷史趨勢
中國在刑罰的改革運動方面經歷了從肉刑、死刑泛濫到廢除肉刑、限制死刑的歷程。從“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開始,逐漸發(fā)展成“墨、劓、剕、宮、大辟”奴隸制五刑制度,肉刑在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從東漢文景帝刑罰改革開始,我國古代刑罰逐漸向輕緩方向發(fā)展。自漢代開始,經過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形成“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減少了肉刑的適用。到了清末修律時,資產階級一些先進的觀念,如自由、平等、博愛等逐漸傳入中國并深入人心,中國的刑罰方式逐漸向人道化方向演變,到了民國政府時期基本形成了以自由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仍然延續(xù)這樣的一種刑罰輕刑化的趨勢。把這一趨勢應用到青少年犯的處理上,非監(jiān)禁化的處理方式也就應運而出了。再者,反觀我國傳統(tǒng)歷史,期間不乏會出現(xiàn)對青少年犯罪者作輕刑處理的規(guī)定。這表明,中華民族對于青少年的憐憫、惋惜,愿之改造成才的內心感受古今傳承,這也奠定了在我國推進對青少年犯罪人非監(jiān)禁化處理的觀念基礎。
(二)在我國對青少年犯罪者非監(jiān)禁化的現(xiàn)實可能性
眾所周知,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法律上民刑合一,重刑主義傾向嚴重。但當今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與世界各國在交往過程中都在相互吸收借鑒對方的文明成果。在刑事領域的表現(xiàn)就是,我國正在改變片面強調刑罰的殘酷性來遏制犯罪的錯誤思想,正逐步走向刑罰人道化、社會化、輕刑化道路。當然,在關愛青少年犯罪者方面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由于具體國情的限制,現(xiàn)行的刑罰體制是不宜做大的變動的。但是像罰金刑、管制刑、緩刑制度、假釋制度等都是可以在現(xiàn)行刑罰體制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去具體推進非監(jiān)禁化刑罰方式的具體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對于輕微犯罪,尤其是經濟型犯罪,對于青少年盡可能多的采用罰金、管制、社區(qū)矯正等刑罰措施。把可能的少年罪犯放到社會上去執(zhí)行。這樣既減少了關押成本,也避免了監(jiān)獄亞文化對于服刑犯人的影響,還可以借助家庭、朋友對其的愛惜之情去感化教育失足少年,使其更快、更好的得到教育改造,樹立正確、向上的人生信念。
通過對罰金刑、管制刑、緩刑制度、假釋制度的適用,把青少年罪犯放到社會上去執(zhí)行無疑是對傳統(tǒng)的監(jiān)禁式的行刑方式的突破,但這只適用于罪行較輕的青少年犯人。對于罪行較重,還不適宜放歸社會去執(zhí)行的青少年罪犯我們可以在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盡可能多的引進人性化的制度,創(chuàng)造條件,塑造家庭式的、溫馨的關押氛圍,比如增加青少年自由活動時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允許親人、朋友長期看望;組織各種活動、學習班,創(chuàng)造被關押青少年個性發(fā)展、展現(xiàn)才華的機會;避免服刑青少年統(tǒng)一著裝,建造適當?shù)膴蕵穲鏊?。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體現(xiàn)我們關愛青少年,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被拘禁的一個人,是聚集到一個指定場所進行學習的可塑少年,他們沒有被社會所拋棄,他們是有家、有親人、有朋友的。再者,對于服刑期間改造良好的少年,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擴大緩刑、假釋適用范圍,體現(xiàn)出社會對其個人良好表現(xiàn)的認同。當然,為了避免片面追求非監(jiān)禁化行刑方式的適用量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防止人身危險性大的少年罪犯流向社會、危害公眾,在適用上述刑罰方式時應嚴格條件,加強監(jiān)管。
四、結論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但青少年犯罪不是祖國的愿望。雖然青少年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但是我們相信,通過合理的方式,運用理性的方法,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非監(jiān)禁化的執(zhí)行方式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應運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