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促成共識的基本方法

2009-07-05 07:38楊驊驍張福平
關鍵詞:公共空間共識

楊驊驍 張福平

[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有效與否,關鍵是看能否獲得公眾認同,而認同的支點是在共鳴中取得共識。要取得共識,就需要媒體成為公眾意見交流與碰撞的公共空間,把化解問題作為重點,同時注意防止負向思潮的泛濫。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公共空間;共識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性、多元化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同質(zhì)的社會,人們要共存于一個共同體,就必須和諧地相處、合作地生活,融通妥協(xié)、求同存異。媒體宣傳立足于謀求共識,就是利用媒體營造公共場域,通過為意見千差萬別甚至彼此沖突的傳、受各方提供發(fā)言的空間,促進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協(xié)調(diào)社會關系,變灌輸為溝通,以尋求上層意志與公眾訴求的交匯點,實現(xiàn)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方面思想的合流。

謀求共識反映了媒體在宣傳中應堅持的平等原則、交流原則和參與原則。這些原則體現(xiàn)著我黨新聞宣傳工作的群眾觀點,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必須堅持的。平等原則就是將傳、受雙方以及不同的受眾均視為獨立平等的主體,傳媒的角色從居高臨下“我對你說”的宣教者,轉(zhuǎn)變?yōu)榱η笃降鹊摹拔液湍阏f”的交流者和信息傳遞者,所有受眾(無論權(quán)力部門、社會精英還是普通民眾)都一視同仁地受到關注,在宣傳中更為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交流原則要求宣傳報道采用雙向交流的方式,讓公眾真正感受到新聞媒介是在同自己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交換意見。參與原則就是要開放社會的意見市場,鼓勵公民的有序參與,尊重公民在信息解碼中的主體創(chuàng)造能力和批判精神,還話語權(quán)于民眾,讓公眾意見得以表達,用民眾的正確認識教育民眾。謀求共識的媒體宣傳通過暢通渠道、促進對話、培育共識,可促成開放的精神氣質(zhì)、多元化的思想和民主的氛圍。[1]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效傳播的關鍵是獲得公眾認同,其支點是產(chǎn)生共鳴,其歸宿是取得共識。為此,媒體要將自身打造成公眾意見交流和碰撞的公共場域,在黨的領導下試行適度的百家爭鳴,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多種聲音大合唱,促成各認識主體在理性的基礎上充分交流、協(xié)調(diào)觀點、統(tǒng)一認識。

一、媒體應成為公眾意見交流與碰撞的公共空間

1.重視宣傳,并注意用專家意見引領社會思潮

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經(jīng)典名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認為,群體對領袖的渴求及群體成員對領袖的服從,是群體存在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需求。這個“領袖”在傳播學中即指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是大眾傳播中信息和輿論流向一般受眾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媒體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人們的思想高地,就要發(fā)揮意見領袖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充當意見領袖。

要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就要確保其在引導社會輿論的“大合唱”中成為“主聲部”,專題宣傳作為強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基本方式依然必要,大眾傳媒要勇于充當意見領袖。媒體通過議程設置集中宣傳,或通過新聞評論等進行直接的思想引導,效果是有的,只是不夠令人滿意——議程設置不夠藝術(shù),未能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想因素與現(xiàn)實內(nèi)容及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有機統(tǒng)一起來;新聞評論大多過于嚴肅,比較生硬,所展示的思想不夠系統(tǒng),少有受眾需要的平和而更有分析性、更有深度、更能夠反映核心問題的信息傳播。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日益增強,人們更加需要認識社會發(fā)展的本質(zhì)、規(guī)律、意義和趨勢,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但當前的社會情勢日趨復雜:一是開放條件下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會通過各種渠道輸入和滲透到我國,意圖對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二是大眾文化的興起使得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標準以及精神消費等方面向多元化轉(zhuǎn)變;三是我們正在進入以全球傳播為重要特征的信息時代,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資訊在全球的傳播使我國所處的信息環(huán)境不斷復雜化,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的匿名性和互動性及輿論生成的自發(fā)性,形成“觀點的自由市場”,思想開始“去中心化”。面對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紛起和擴散、非主流思潮的產(chǎn)生和漫射的新形勢,人們對諸多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十分敏感,需要去偽存真從而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但缺乏在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做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以致產(chǎn)生困惑和焦慮。滿足公眾的需要是媒體發(fā)展的根本。媒體可以借助專家學者的分析解讀來引領社會認識,通過解疑釋惑用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方面,專家學者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對相關領域的問題往往有獨到而深刻的認識,其觀點和分析可提高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思想性,增強其豐富性和時代性,強化理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使之更加具備走近大眾、貼近大眾、掌握大眾的智慧和力量。專家學者學術(shù)水平越高,對社會的影響力、整合力越大。另一方面,專家學者一般具有追求真理的正直品格,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其意見更易于為公眾所接受。

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時,媒體可以直接宣講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但通過選擇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專家來表達意見,則可以使媒體處于客觀地位,免于陷入爭論的旋渦,從而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更加從容,以便于公眾以自然的心態(tài)來理解和接受。

2.為普通民眾發(fā)言提供平臺

馬克思、恩格斯[2]認為,黨的宣傳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爭取無產(chǎn)階級大眾,壯大黨的力量。馬克思曾說,報刊的最大好處,在于它能夠讓每個人都參加運動并立即就運動發(fā)表意見,實現(xiàn)自己與人民群眾之間心志與情感的交流。因此,黨的新聞宣傳理所當然地應當面向無產(chǎn)階級大眾,還要將新聞宣傳的著眼點放到“影響還沒有卷入運動的廣大群眾”上去。馬克思在主辦《新萊茵報》期間,不僅大量刊載反映工人運動的新聞,而且設立讀者來信專欄,直接刊載反映工人心聲的信件。[3]大眾傳媒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普通民眾發(fā)言提供平臺,才能動員和鼓勵大眾投身其中,從而在互信的基礎上接受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旨在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不是強迫人民群眾被動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我們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決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或者代替他們?nèi)プ龀瞿稠椷x擇,而是應該站在尊重他們獨立思考權(quán)利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選擇或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選擇。[4]

媒體應成為提高社會能見度的重要渠道,讓普通民眾能夠通過媒介平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普通民眾占總?cè)丝诘慕^大多數(shù),他們既有共同的取向,也有各自的訴求和愿望,思想千差萬別。然而過去我們主要強調(diào)媒體或黨和政府是人民的代表,可為人民代言,同時又擔心復雜的民間自發(fā)思潮潛在的負向性,因此,較為重視媒體如何去代表、影響、引導、掌控社會輿論和社會思潮,而公眾自身面向社會的公開意見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5]這樣一來,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思想表達的渠道十分狹窄,不能充分表達訴求,導致部分民眾的思想要么被忽視、要么被遮蔽、要么被篡改,民眾與我們宣傳指向的距離越來越遠。

其實,所謂代表并不是不讓被代表者說話,而是在能力和機會有限的情況下由少數(shù)精英代替普通民眾說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實踐表明,代議制或代表制天然地帶有局限性,其效果并不理想,因為代表者不可能完全了解普通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其代表的意愿和能力也有可疑之處;何況,普通群眾的思想認識已經(jīng)多元化了,少數(shù)的聲音無法完全代表他們的心聲,最好的辦法是讓民眾直接表達。如今,公眾在政治上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辨別能力逐漸增強,介入媒介傳播的欲求日益突出,而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新興媒介實現(xiàn)了自由、開放的跨越時空的交互傳播,普通民眾的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媒體的空間有了很大的擴展,理應把話語權(quán)還給公眾,讓他們在表達實踐中學會確切而理性地表達自己。尤其是要保證弱勢群體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訴求,使他們有想法能說、有問題能提,讓他們有一個釋放意見與情緒的平臺。這有利于媒體聚攏民眾,也是媒體使公眾在親身參與觀點的形成中接受宣傳并堅守下去的有效傳播之道。

3.讓各方意見充分交流碰撞

在分化型輿論中,受時空條件的限制和眾多群體成員的噪音干擾,意見各方很難就問題展開充分而深入的討論。這時,媒體可以為意見各方提供條件,組織各方代表即意見領袖面對面地進行討論或辯論,然后把討論的過程展示給公眾,經(jīng)過公眾反芻,再組織一次次交流。這對各方達成共識可以起到多快好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許多媒體針對某些議題邀請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討論或辯論,其形式和內(nèi)容很受公眾歡迎。

毛澤東[6](P785,P890)曾指出:“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薄坝斜容^才能鑒別,有鑒別有斗爭才能發(fā)展?!薄斑@是真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蔽覀兊拿襟w要勇于在與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辯與較量中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真理是敢于接受非難和挑戰(zhàn)的,一種思想只有在同其他各方的論辯和斗爭的過程中才能展示其真理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學說,必須有而且一定有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對話的能力,而且這種對話能力越強,其真理的光芒展示得越充分,就越容易掌握人民群眾,越具有吸引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之所以能迅速傳播開來,是與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主動地與各種各樣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論辯、較量分不開的。[7]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并隨之發(fā)生了三場大論戰(zhàn),即“問題”與“主義”之爭、關于社會主義問題大論戰(zhàn)、關于無政府主義的大論戰(zhàn),而尤以社會主義問題、要不要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大論戰(zhàn)最為激烈。以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通過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展開激烈的交鋒,進一步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需要,更充分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從而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范圍,加深了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媒體盡管有既定的宣傳立場和觀點,也要為對立方、中立方提供表達意見的空間,使正確的觀點與錯誤的觀點在交鋒、碰撞中贏得勝利。傳播學中有一個“第三人效果”理論(198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及新聞學教授戴維森在《傳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即人們會傾向于高估大眾傳播對他人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影響。當人們在接觸到具有說服性意圖的傳播時,會預期該傳播對別人的影響要比對自己的大。這種預期的直接后果是人們會阻止大眾媒體傳播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信息(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或者阻撓他人接觸這些信息。這種情況在我們的新聞宣傳中比比皆是。我們總是習慣于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然而又害怕錯誤的思想在與我們的思想進行競爭時奪走民眾,因而總是又防又堵。堵塞對立意見的表達渠道,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同時,自己預設的立場、觀點不一定就是無可挑剔的,可能需要不斷地修正。讓各種觀點交流碰撞,是自信和真誠的表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傳媒吸引公眾參與傳播的重要方式。

4.尊重民意,在發(fā)展中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

民意是人民群眾集體意志的體現(xiàn),是立國、治國之本,是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規(guī)定著歷史潮流的流向和流速。歷史證明,尊重民意、順應民意者昌,踐踏民意、違背民意者亡。這一規(guī)律適用于國家治理,同樣適用于媒體宣傳。

在公共空間視域中,媒體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時要置身于包括其他意識形態(tài)在內(nèi)的社會思潮之中,傾聽民意,尊重民意,順應民意,充當民意的代言人和引領者——不是僅僅消極地尊重和順應民意,而是積極地充當民意領袖,把民意引向更加成熟的境界。這就需要媒體注意民意調(diào)查,積極采訪和反映公眾意見,不斷反思并汲取民意中具有代表性、合理性、現(xiàn)實性的意見,包括來自其他意識形態(tài)中的合理成分,據(jù)此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并采取相應的舉措去激發(fā)正向認識、紓解負向思潮,促使在整合民意中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公眾的共識——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必須具備能夠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意識形態(tài)中合理成分的氣度和能力,吸納其他意識形態(tài)中的合理成分,從而發(fā)展壯大自己,使自己永葆青春,永具活力。[8]

我們知道,強勢意見不等于公眾共識。在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過程中,起初很多媒體持“凡是”派立場,不斷向“實踐”派發(fā)難,形成了兩種觀點大辯論的局面,但結(jié)果“實踐”派戰(zhàn)勝了“凡是”派。大辯論促使人們深入思考,越辯道理越明,媒體也逐步轉(zhuǎn)變立場,最終的選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和輿論基礎。

二、應把化解問題作為重點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產(chǎn)生實際效果,需要完成從思想認同到實踐認同的轉(zhuǎn)化。[9]普通民眾最看重實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要以解決大眾關心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為突破口,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是大眾的理論,是為大眾服務的,只有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更加深入人心,也才能讓更多的民眾自覺地學習、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相反,如果將理論只停留于形式和語言上的大眾化而脫離民生的實踐,這樣的傳播僅有大眾化的形式而無大眾化的內(nèi)容,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大眾傳媒作為公共空間的目標追求在于:作為維護人間正義、關心民生疾苦的一種普遍的制度性力量,使人們能在一個團結(jié)互助的共同體中過一種享受尊嚴、實行自決并自由發(fā)展自己能力的生活。它既著眼于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著眼于人們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生活需要;不僅要使人們的政治參與需求得到滿足,而且要使每一個平凡個體的挫折性遭遇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個別性關懷和幫助;既為人們追求精神理想創(chuàng)造現(xiàn)實條件,又以其同人們現(xiàn)實利益直接的事實上的具體同一性,贏得人們對其所張揚的精神理想的認同和歸屬。[10]

大眾傳媒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以第三方的身份,通過各方信息表達與利益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權(quán)力機構(gòu)與公眾、權(quán)力機構(gòu)內(nèi)部各系統(tǒng)之間以及公眾各群體之間的全方位溝通(信息的雙向傳遞、接收、交流和分享),以促成相互間的了解、共識、好感與合作,實現(xiàn)組織與個人的雙贏。[10]也就是說,大眾傳媒作為公共空間能夠以調(diào)解人或監(jiān)督者的身份,促進相關主體達成共識,使問題得到解決。

媒體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分為思想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兩類。思想問題需要通過充分的討論、辯論達成一致來解決。1980年,在由發(fā)表在《中國青年》雜志上的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所引發(fā)的人生觀大討論中,胡喬木曾對該雜志社的負責人說:“潘曉討論引起了千百萬人的關心和興趣,我也是這千百萬人中的一個?!彼€說:“他們嘆惜了,或者發(fā)出錯誤的牢騷,我們不應該惱怒,也不應該置之不理,而應該弄清楚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并且認真地幫助他們找到希望所在?!边@場涉及社會倫理和人生觀的大討論持續(xù)近半年,數(shù)千萬青年參與其中?!芭藭浴庇幸粋€著名論斷: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因此有人說這場討論是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真正的思想啟蒙,曾一度被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功范例廣為宣傳,但也險些被當作“精神污染”的典型進行清算。[11]事實證明,不能用打壓的方式硬把現(xiàn)實中的思想問題壓下去,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一遇到適宜的土壤和氣候,它會以更強大的力量爆發(fā)出來,從而造成更大的社會震蕩。

現(xiàn)實問題則需要有關方面做出讓步或采取措施來加以解決。在矛盾體中,強勢群體往往占據(jù)著優(yōu)勢地位,對問題的解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遇到這種情況,媒體不僅要在社會上引發(fā)大面積的公共輿論,對涉及對象產(chǎn)生強大的輿論壓力,還要把輿論聲音傳遞給社會強勢群體,最后使官民統(tǒng)一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上,借助上層的干預促進問題的圓滿解決。汶川大地震后,社會各界對捐款的使用情況出現(xiàn)了熱議。媒體就公眾的疑問和擔心采訪有關部門,有關部門迅速做出回應。2008年5月20日,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民政部、財政部和審計署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要求加強對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的監(jiān)管,確保救災款物真正用于災區(qū)、用于受災群眾;5月22日,民政部開始在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公布汶川大地震財政匯繳專戶捐贈詳單;5月24日,人民網(wǎng)邀請中國紅十字會負責人做客強國論壇,就汶川大地震募捐管理和使用等話題與網(wǎng)友進行在線交流,細致解答善款管理使用上的種種問題,同時表示慈善機構(gòu)愿意以信息公開來接受社會監(jiān)督。[1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媒體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去分析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問題得到解決,馬克思主義就多了一次教育群眾、掌握群眾的成功;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群眾就會對馬克思主義失去信心。所以,媒體監(jiān)督社會各方尤其是政府部門認真解決問題,同樣是宣傳馬克思主義。

當然,解決問題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但有時候條件不成熟,相關主體一時間無法形成共識,問題暫時無法得到解決。這時媒體一方面要反映社會呼聲,使合理的訴求得到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導公眾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諒解困難,保持克制,同時推動有關方面努力為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全球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許多重大問題需要解決也應該解決,但限于國力或國情又一時無法解決。媒體一定要放眼全局,進退有據(jù),既不能無視公眾也不能無視國情,應表現(xiàn)出媒體應有的成熟與責任,經(jīng)得起考驗和檢驗,從而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和民族復興大業(yè)做出媒體特有的貢獻。

三、注意防止負向思潮的泛濫

思想共識和社會認同具有相對性,是一個依社會條件和人們實踐地位不同而發(fā)生的變量,而國內(nèi)外社會環(huán)境、傳播手段和受眾等諸多相關因素的巨變又使得文化宣傳的發(fā)生語境與從前大不相同。因此,大眾傳媒要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需要以寬厚、寬容、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坦然面對社會涌流的多元化思想,使秩序在由合理沖撞而達成共識中建立。同時,鑒于統(tǒng)合新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比較復雜,如何在尊重多元價值判斷的基礎上維護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從而科學合理地控制話語權(quán),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需要審慎有度。這就需要處理好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社會思想多元化的關系:在日常社會領域,既不能立足于追求思想的絕對統(tǒng)一、拒斥百家,也不能對社會思潮放任自流,任由異端隨意貶損馬克思主義;既要承認多樣化的社會思想對和諧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要整合和引領多樣性的思想文化和社會輿論,增進思想共識,擴大社會認同。[13]

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我們要勇于將傳媒打造成公眾思想意見交流與碰撞的公共空間,同時還要繼續(xù)抵制錯誤、腐朽和反動的思想意識的侵襲,嚴防反對和挑戰(zhàn)社會主義體制的“否定性話語”的泛濫。改革開放后中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知識分子群體發(fā)生很大變化,1990年代開始形成和浮現(xiàn)出“輿論精英”,他們以大眾傳媒為手段,針對經(jīng)濟社會體制改革和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在社會上積極傳播各自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政治主張,意圖影響社會輿論、引領社會思潮、影響執(zhí)政黨理念和政府政策。他們非常重視對新興傳媒的運用,往往通過建立網(wǎng)站形成不同觀點傳播和交鋒的思想輿論陣地,運用BBS、博客、播客等多樣化的網(wǎng)絡傳播形態(tài)擴大輿論影響,通過手機短信、QQ、MSN等即時通訊形式影響大眾心理,有些自由派知識分子甚至在互聯(lián)網(wǎng)或非法刊物、境外刊物上發(fā)表公開信或抗議書向黨和政府施壓。加之我國當前正進入矛盾凸顯期,黨內(nèi)外群眾對貧富兩極分化和腐敗等問題的不滿情緒還會有所增長,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有可能增多并發(fā)酵,反對和挑戰(zhàn)社會主義體制的“否定性話語”往往能借助社會不滿情緒得到傳播和擴散。而與以“否定性話語”為特征的自由派知識分子相對立的民間思想力量——“新左派”、“民族主義”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傳統(tǒng)價值的思想派別,必然同其激烈交鋒、爭奪民眾。[14]面對中國思想輿論界各種政治觀點和主張相互碰撞、不斷交鋒、跌宕起伏的局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以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我們的傳媒就要靈活機智地應對挑戰(zhàn)。

任何社會思潮的興起和泛濫都有現(xiàn)實的社會根源。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在當今社會沉渣泛起,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新矛盾。這些新問題、新矛盾的出現(xiàn)是促使我們改革的原因,也是我們改革的對象,同時也是我們改革不到位的表現(xiàn)。我們的媒體要善于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去回擊非馬克思主義的進攻,同時黨和政府必須用更加堅定的改革決心、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去解決問題,消除矛盾,鏟除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存在的土壤,鞏固社會主義的基礎,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提供堅實的實踐后盾。

媒體還要密切關注群眾的心理動向,用辯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各種問題,用辯證的方法把各種消極的心理和情緒控制在無害的范圍內(nèi)。媒體是社會公器,它為意見各方達成共識所做的努力,都應該是追求社會和諧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應該是爭取或維護某種局部利益,更不能被人利用而成為左右政治的工具。這就要求媒體面對社會訴求時秉持公共精神,審時度勢,理性對待。中國目前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有些問題或有些地方的矛盾會比較尖銳,但總體上講,我們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都是前進中的問題。因此,目前任何極端的行為都是對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破壞。我們的媒體在作為公共空間參與輿論的時候,必須把多元社會思潮發(fā)展的速度和熱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而不能把群眾的情緒推向非理性的對抗方向。

此外,樹立先進典型,將真理人格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常用方法。歷史證明,先進典型以其突出的工作業(yè)績、高尚的道德形象和巨大的人格感召力而成為引領時代前進的航標,用先進典型事跡教育群眾,比單純講道理更富有說服力、影響力和感染力。[9]但是以典型示范引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方向也有度的把握問題,媒體除了要保持正確的立場,還要防止自身宣傳隱含的“有毒”傳播。反思中國媒體在2003年抗擊“非典”后期的宣傳報道,就因過于渲染形成了“媒體病毒”,致使公眾的恐懼倍增。2003年4月20日之后,隨意打開電視或報紙,“戰(zhàn)爭”、“應急保衛(wèi)戰(zhàn)”、“舍生忘死”、“筑起銅墻鐵壁”、“勇闖病區(qū)”、“圍追堵截”、“火線入黨”等夸張甚至故弄玄虛的詞匯比比皆是,這種渲染與夸張助推了人們的緊張和焦慮。媒體把醫(yī)護人員前去救治“非典”病人描述得如同生離死別,時不時讓人感到一種悲壯。這到底是醫(yī)生護士的真實感受還是媒介自身的刻意營造?[15]過猶不及,這就是沒有把握住平衡、在宣傳中顧此失彼的典型事例。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共識
兩場活動預熱 凝聚區(qū)域高質(zhì)量發(fā)展共識
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d education(Ⅲ)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qū)的保護發(fā)展經(jīng)驗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xiàn)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shù)探究
“物”化的空間
儒學轉(zhuǎn)型與民間社會的新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