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的保障

2009-07-02 08:36:02谷亞林
消費導刊 2009年11期
關鍵詞:處分權限制民事訴訟

[摘 要]民事訴訟處分原則是調整當事人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相互關系的準則,其含義包括意思自治和權力制約。處分權作為當事人訴訟主體地位的體現,意味著當事人對自己的民事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有管理和處置的自由,并通過處分權的行使約束法院審判行為。因此合理擴大當事人處分權的范圍,加強對當事人處分權的保障,合理處理民事訴訟中法院審判權和當事人處分權的關系,是完善民事訴訟程序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民事訴訟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民事訴訟 處分權 訴訟主體地位 保障 限制 法院職權

作者簡介:谷亞林,女,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yè)。

一、民事訴訟處分權的含義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边@一規(guī)定從基本原則高度保護了當事人的處分權,防止法官權力的濫用,保障訴訟程序的正當性。

(一)處分權的含義

處分原則是調整當事人和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中關系的準則。[1]作為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基本權利,處分權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依照自己的意志安排、支配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并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處分主義應該作為調整當事人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相互關系的準則來發(fā)揮作用,其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1)意思自治,即當事人依法享有處分權,當事人的處分行為對民事訴訟進行有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當事人有權決定訴訟的開始、訴訟請求的內容和范圍以及訴訟的終結。在當事人有權自由處分的領域內,不允許公權力的干預[2]。

(2)權力制約,即當事人的處分行為對法院的審判行為具有約束作用。比如訴訟的開始由當事人決定,法院原則上是受當事人處分行為的約束,而不能依職權開始訴訟程序,法院對民事案件的審理也是受當事人請求內容和范圍的限制的等等,處分權的行使必然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

(3)權利保障,法院的任務不是在民事訴訟中限制當事人的處分權而是應當尊重和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處分權。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核心是當事人的處分權。

(二)處分權的內容及表現形式

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非全部):[3]

1.發(fā)動訴訟程序的權利。起訴權、上訴權、和解權、撤訴權、申請再審權等都屬于是當事人的程序發(fā)動權。發(fā)生糾紛后,當事人面臨多種選擇,可以選擇私下解決(即不通過法院等國家機關),也可以選擇仲裁,也可以選擇訴訟程序向法院起訴。“不告不理”正是體現了對當事人處分權的尊重,當事人提起上訴或者申請再審等都是行使訴訟發(fā)動權的表現,是處分權的具體內容。

2.選擇裁判者。當事人可以通過仲裁協議確定由哪一個仲裁委員會、哪些仲裁員行使仲裁權;對于合同糾紛及其他涉及財產權益的糾紛,當事人有權以協議方式選擇管轄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可以申請回避、可以提出管轄權異議等,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對裁判者的選擇權。

3.確定爭點。在民事訴訟中,通過一定的程序由雙方當事人整理和確定爭點。若一方申請放棄,則視為該爭點不存在且系于該爭點的實體權利也視為放棄或歸為對方當事人。舍棄、自認等行為均視為消滅爭點的行為。當事人一旦確定爭點,同時對法院有約束力,即為審理限定了范圍[4]。

4.變更程序。訴訟進行中,當事人撤訴或者提出反訴、增加或變更訴訟請求、申請和解或調解等處分行為,都會相應地引起訴訟程序變更。

5.實施其他訴訟行為。如:委托訴訟代理人、承認或反駁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和實體權利的請求、提供證據并進行質證和辯論、申請復議等權利。

二、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限制

在我國,當事人處分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應在法律準許的范圍內進行,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社會的利益,也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在確立處分原則的同時還確立了國家干預制度,即在民事訴訟中國家依法對當事人的訴訟進行監(jiān)督,具體表現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處分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實行監(jiān)督。若當事人的處分行為超越了法律的范圍,人民法院有權力進行干預。[5]

(一)對處分原則的限制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典型體現是民事訴訟法關于當事人撤訴的規(guī)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款規(guī)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允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薄睹袷略V訟法》沒有規(guī)定何種情況下,法院應當予準許,哪些情形下又應當駁回當事人的撤訴申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人民法院有權駁回當事人撤訴的申請,而繼續(xù)使訴訟繼續(xù)進行?!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161條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許或者不按撤訴處理。”該條也沒有對法院駁回撤訴的理由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僅僅是抽象的規(guī)定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一般學者對法院駁回撤訴理由一般解釋為,撤訴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6]

該規(guī)定對原告撤訴權的限制體現在法院在某種情形下可以裁定不允許原告撤訴,理由是“當損害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利益時”。該理由非常抽象,它導致“利益”的廣泛性足以使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處分主義非原則化。[7]原告提起訴訟不外乎三種類型:確認之訴、變更之訴和給付之訴,給付之訴中,原告是直接的實體權利請求人,確認之訴和變更之訴中原告也可能是潛在的實體權利主張者。原告撤訴不僅意味著原告對自己訴訟權利的處分,也意味著對自己實體權利的處分。我們很難理解這種對自己權利的處分會損害他人利益的情形。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與不存在的“損害利益”作斗爭。[8]

所以,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有必要對“當損害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利益”作出進一步的具體的規(guī)定,使對原告撤訴權的限制更加的合理,增強可操作性。

(二)在民事訴訟的一些子程序甚至主程序的啟動方面,當事人的處分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這些程序中,法院可以在沒有當事人申請的情況下啟動。《民事訴訟法》第92條第1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于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不能執(zhí)行或者難以執(zhí)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采取財產保全措施?!?/p>

(三)根據處分原則,訴訟請求的范圍由當事人自己決定。這既包括一審起訴時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范圍,也包括上訴審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也必須在上訴人提出的上訴請求范圍內進行審理并作出上訴審判決。但《意見》第180條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的規(guī)定,對上訴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時,如果發(fā)現在上訴請求以外原判決確有錯誤的,也應予以糾正?!痹撘?guī)定實質上使二審法院獲得了超出上訴人請求范圍作出判決的權力。

(四)《意見》第75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當事人無需舉證。自認制度的基礎即處分原則,正是基于當事人可以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自由支配,才會認可對方當事人的免證責任。承認意味著承認人有可能對不存在的義務,也要履行,對于實際不存在的事實的承認也會導致承認人承擔由于承認該事實所發(fā)生的義務。但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基于處分原則所實施的承認行為也受到限制。在我國的訴訟觀念中,是不能容忍當事人對事實的左右的,只允許法院對事實的自由裁量。[9]

(五)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生效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時,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訴,要求法院提起再審程序。但法律也規(guī)定,即使沒有當事人的申訴,法院也可以在自己發(fā)現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時,提起再審。也就是說,在審程序啟動不存在當事人處分的問題。

三、保障當事人處分權的幾點建議

處分原則的設立充分體現了民事訴訟的程序正義。要保障當事人處分權主要從兩點來解決:第一是當事人如何通過處分權來制約法院,第二是法院如何監(jiān)控處分權的行使。

(一)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啟動權。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應當由當事人決定,法院不應依職權去尋找糾紛而主動開始。這不僅是民事案件的性質決定的,而且是訴訟公正的必然要求。法院對訴訟程序的啟動只有堅持“不告不理”原則,才能維持其公正和中立的社會形象。若法院采取主動的行為、試圖積極地發(fā)現和解決社會中出現的或潛在的糾紛,勢必使自己卷入當事人之間利益的沖突之中,而難以保持公正和中立的地位。民事訴訟解決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私權”糾紛,對于這種糾紛,國家一般不應主動干預且也沒有必要主動干預。再審程序的發(fā)動同樣應當遵循這一“私法自治”的理念。

(二)在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參訴方式方面: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睂τ谟煞ㄔ和ㄖ獏⒓釉V訟的方式與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的保護顯然是相悖的。筆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訴的方式最好由本案原告或者被告提出而不是由人民法院主動通知。

(三)賦予并規(guī)范法官的釋明權。處分權的力度過強,訴訟對當事人的過分依賴,一旦當事人自己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主動性或主動的行為不適當或變形時,反而會影響對當事人自身權利的保護和訴訟的實質公正的實現,如因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偏差問題而處分了某項權利可能會對其不利,就應考慮如何通過法院或法官的能動作用彌補這一缺陷。法官的釋明權就可以使處分權與民事訴訟之制度目的達成一致。從保證處分權合理行使這一角度來講,可以使認識有偏差的當事人受到合法正當的指導,更為理性地選擇行使其權利,從而達到當事人訴訟的目的。當然從我國現實來講,更主要的是強調在處分權約束之下的釋明權,只有受到當事人這一權利制約后,才能說法官釋明制度在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的同時不致侵害當事人的程序權益。

(四)建立完備的撤訴機制,法院不應當干預當事人的撤訴自由。撤訴的效果如同不起訴,其本身根本不存在不合法的可能性。如果說撤訴是不合法的,則可以依邏輯推論出,這一案件的原告若不起訴則是違法的,[10]從這一邏輯上來講,法院不允許撤訴是荒唐的。

(五)完善“再審之訴”制度,加強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的主體地位。我國《民事訴訟法》已明確賦予當事人對生效的錯誤裁判申請再審的權利,但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在司法實踐中確難以實現。直接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法律對申請再審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使申請再審沒有形成規(guī)范意義上的訴;其二是法定再審事由規(guī)定模糊不清不合理。因此在我國再審制度中應確立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的主體地位。[11]

(六)保障當事人在執(zhí)行程序中的處分權。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zhí)行員執(zhí)行?!彼^由審判員移送執(zhí)行員執(zhí)行,就是在當事人沒有申請執(zhí)行時,可由法院主動開始執(zhí)行。這是侵犯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的。沒有申請執(zhí)行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1)權利人忘記了申請執(zhí)行;(2)基于某種原因權利人不愿申請執(zhí)行;(3)權利人自愿放棄執(zhí)行;(4)基于客觀原因阻礙權利人申請執(zhí)行。對于因客觀原因不能申請執(zhí)行的,法律設定了除斥期間制度。對于前三種情形,法院沒有必要代替權利人行使權利,法院也不能主觀上判斷不申請執(zhí)行屬于哪種情況。如果可以主動依職權開始執(zhí)行程序,那么,對于超過申請期限,權利人申請執(zhí)行時,法院不受理執(zhí)行的行為就缺乏正當性了。[12]

處分權使當事人具備了與法院審判權相抗衡的可能性,只有貫徹當事人處分原則,才能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使民事糾紛得到公正解決,體現民事訴訟的正義性。

參考文獻

[1]引自張家慧:《處分原則下的當事人訴訟行為》,原載《現代法學》2005年第3期

[2]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第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這就要求當事人行使處分權不得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利益,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國內很多著名法學學者對當事人處分權做了大量的論述,如王福華《論訴權對審判權的制衡功能》,原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肖建華《尋求獨立的訴訟主體地位-當事人概念的再認識》,原載《現代法學》2000年第4期,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原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江偉:《民事訴訟法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等

[4]引自何文燕、曾瓊:《論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處分權:人權保障的另一視角》,原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5]轉引自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原載劉家興:《民事訴訟法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68頁

[6]同上,67-68頁

[7]引自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原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

[8]詳細論述請參見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原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張衛(wèi)平著:《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有關這一問題的詳細論述可參見張衛(wèi)平:《事實探知:絕對化傾向及其消解對一種民事裁判理念的自省》,原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

[10]引自陳桂明:《訴訟公正與程序保障》,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頁

[11]引自宋朝武:《關于改革民事再審程序的幾點思考》,原載《法學評論》2003年第2期

[12]引自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原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

猜你喜歡
處分權限制民事訴訟
無處分權合同的效力
——再析《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民訴二審中上訴人撤訴權必要性分析
雙重股權結構制度及其立法引介
淺談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
試析我國涉外合同中最密切聯系條款裁量權的規(guī)制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26:37
民事訴訟中的近親屬拒絕作證權
淺析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處分”權能
淺談我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56:14
導流罩式水平軸水輪機實驗設計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6:50:29
法律移植視閾下英、德民事訴訟制度在山東租借地的“本土化”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6:31:17
布尔津县| 开江县| 博爱县| 惠州市| 游戏| 化隆| 广灵县| 深州市| 陇西县| 油尖旺区| 民勤县| 南城县| 上林县| 七台河市| 蒙自县| 台中县| 瓦房店市| 江安县| 保亭| 富锦市| 鄢陵县| 将乐县| 当阳市| 日照市| 海宁市| 盘山县| 林西县| 兴安盟| 定边县| 通江县| 新田县| 卓资县| 城口县| 沭阳县| 班玛县| 梧州市| 财经| 清流县| 富锦市| 苏尼特右旗|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