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凝玉
一
有意無意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一直沉浸在“對話”教學的“陶醉”中,“睡眼迷離”,“醉而不醒”,導致教學目標的嚴重偏離。學生思維只放不收,討論東拉西扯。使課堂變成了“茶話會”,這樣的“對話”教學顯然是沒有效果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對話”中,教師一定要“留一半清醒”!
二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導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去實現(xiàn)教學目標?新的課堂教學觀認為,教師不要在一開始就“示標”。因為一開始就“示標”,會在一定程度上“框定”學生閱讀的思維視野,不利于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開課不示標,這一堂課閱讀文本要學到或者學會哪些東西。學生是“醉”的,因而他們各個維度的思維都是積極開放的?!皩υ挕钡乃悸纷匀灰埠軓V闊。然而不“示標”,也決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任由學生“自由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目標意識必須是明確的。如此來說,教師是“醒”著的。當學生興味盎然、士氣激昂地在語文的河流中漂流搏擊時,學生或許不知道他們究竟馳向哪里,泊到何處,然而教師是清楚的。教師就像一位高明又高超的梢工,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關(guān)鍵時刻只需輕輕一篙,就將學生的思維之舟撥上了“正道”!
當然,并不是說教師不能“醉”,我們所提倡的讓教師“醉”著,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接觸、閱讀文本,在大置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感悟、理解文本,既見“樹木”更見“森林”。形成良好的語感,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教師在一絲不茍的“點戲”給了學生之后,就大可以“醉一醉”,而讓學生扯開喉嚨去“唱”語文大戲。教師這樣的“醉”的宗旨事實上正在于把“醒”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在稀里糊涂中對話,而要讓學生在清清楚楚中探究思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醉”與“醒”是要好好把握的!正如烹制一道精美的語文大餐,教師把握好火候,則會是色香味俱全;教師把握不好火候,則會半生不熟或烤焦了。著眼于整體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語文教學“對話”,尤其不能忘記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端午日》一課的教學,為了感受湘西賽龍舟的民族風情,師生拿起教室里的掃帚、拖把,列隊“賽龍舟”……歡笑滿堂,好不熱鬧!又比如《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讓學生演課本劇。學生套用影視中“搞笑”的噱頭話,套用流行的廣告語,實質(zhì)是掛著文本這一“羊頭”賣起了“狗肉”。這些形式的語文教學中的“對話”,教師卻不能“瞇起眼睛”醉而不醒!要知道,語文教學的“對話”課堂不能被虛浮的熱鬧而淹沒!就像《皇帝的新裝》課本劇,就不應(yīng)只看學生的“演”。而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任務(wù)。比如突出“臺詞”——是對原著的直接引用,是超出文本的獨特修改,還是其他什么用意的表白?要引導、組織學生去品。去析,去賞!否則,演出的學生醉乎乎的只知道演,其他的學生醉乎乎的只知道看。大家都是為了“好玩”,顯然是對新課程新教法的歪曲。
三
教師不是學生課堂“對話”的“指示者”,然而不能指示絕不等于不能引導。閱讀教學中教師“留一半醉”,是為了能盡課堂最大容量讓學生學探索;而教師“留一半清醒”,就是要適時引導學生。
第一,對文本的對話交流不是無原則地為學生叫好,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去比較、甄別。比如,《“諾曼底”號遇難記》對于“生命的意義”的討論,教師盡管不給學生結(jié)論,卻至少要提醒學生這樣幾點:1,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2,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qū)ι囊饬x有著不同的牽引力。3,我們對生命的意義要有符合自己個性追求的理解,也更要有順應(yīng)當今時代和民族大業(yè)需要的理解。
第二,教師不光是對學生“各執(zhí)一詞”的肯定與否定,更應(yīng)引導學生去接受、容納,將合理的觀點或體驗收為己有。再次以《“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例。“哈爾威船長死得值不值?”如果人文化地去理解,學生個性化的答案當然不止一個:甲生會說:“哈爾威船長死得值。作為船長,船就是他生命的全部,連船都沒有了。我想他一定認為活著也毫無意義了?!币疑鷷f:“哈爾威船長死得不值。他完全可以逃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被蛟S丙生、丁生還有許許多多的說法。如果對話交流之后,甲生仍然只沾沾自喜于他的“哈爾威船長死得值”,乙生仍然只沾沾自喜于他的“哈爾威船長死得不值”……那這堂課學生是沒有太多的收獲的。而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就會這么說:“我認為哈爾威船長死得值,因為……但某某同學認為哈爾威船長死得不值,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
當醒則醒,當醉則醉,“醉”是為了“醒”,互相合理搭配。如果能在語文教學的“對話”中留一半清醒,把握好“醉”與“醒”的度,那么語文教學中的“對話理論”就能在實踐中取得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