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華 蔡忠玲
摘 要:目前,“被+XX”結構已成為了互聯(lián)網上的流行語。本文通過對“被+XX”結構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被+X”結構作為新詞語的表達功用和語用效果。
關鍵詞:“被+XX”結構 構詞形式 表達功用 語用效果
目前,“被”族詞成員頻頻在互聯(lián)網上亮相?!氨蛔詺ⅰ薄氨蛔栽浮薄氨恍】怠薄氨痪蜆I(yè)”“被捐款”“被貧困”“被富裕”“被和諧”“被失蹤”“被增長”“被開心”……一時間成為了人們面對強權時無可奈何的代名詞。“被”族詞在網上一躥而紅,并以新的構詞形式露面,傳達出了新的格式義。
一、新詞語“被+XX”的構成形式
漢語中的被字結構有兩種形式:一是“被+V”,如“笑與被笑的人”中的“被笑”;一是“被+N+VP”,如“被人笑話的滋味不好受”,并且這兩種形式中的V或VP都是及物動詞。而現今的被字結構“被+XX”,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吸引著大眾的眼球,人們也逐漸認可了這種新的構詞形式?!氨?XX”中的“被”位置是不自由的,即是定位的,位于謂詞性成分之前,而“XX”則由謂詞性成分充當,可以是“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被+XX”的兩種新型構成形式如下:
(一)被+不及物動詞
“被自殺、被自愿、被就業(yè)、被捐款、被失蹤、被增長”這些被字結構中的V都是不及物動詞,這種“被+不及物動詞”的超常搭配,從語義搭配的角度看是非常矛盾的。這些動詞都是表示主動義的,在“自殺”和“自愿”這兩個詞中,他們的施事者都是“自己”,動作的完成不需要出現他者,完全由主體(自己)獨立完成。而“被”則是表示被動的,并且是表示一種遭受義,暗含該動作的完成是由他者完成的。“被動義+主動義”傳達出了一種強烈的荒謬感。
(二)被+形容詞
“被小康、被貧困、被富裕、被和諧、被開心”這些被字結構中的形容詞與“被”字也是一種超常搭配。此結構中的形容詞是用于描述人們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的,是不可控類形容詞。小康、貧困、富裕類形容詞不是由個人主觀決定的,而是必須達到一定指標后,才能客觀地對個人和一個地區(qū)的生活狀況進行評估。
“被+不及物動詞”和“被+形容詞”中的“被”的意義和用法是不同的,前者“被”是助詞,表示被迫意義,可直接修飾后面的“不及物動詞;而后者“被”則是介詞,具有介引功能,“被+N”構成介詞結構修飾后面的成分。
二“被+XX”新詞語的表達功用和語用效果
(一)凸顯。凸顯就是指在具體敘述的過程中,說話人想要強調或突出某項行為或某個動作的被動性、承受性,乃至不可抗拒性,就必須有意識地使用“被+V”式。如:
(1)最讓人擔憂的還是那句“被和諧”的話,比如人們下班,順手在馬路集市的攤販那里買點便宜東西,有一天為創(chuàng)建文明街道城管大行動,攤販不見了,人們就會說“被和諧”了?!氨缓椭C”的意思五味雜成,事實上,建立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人民的共同美好愿景,而“被和諧”意思,卻是指某些人利用美好名義,做并不太美好的事情。(人民網《我們不要走進“被時代”》)
(2)有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在網上發(fā)帖稱,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就業(yè)了,就業(yè)協(xié)議書上赫然是一個從沒聽說過的公司名稱和該公司的公章。他“太興奮了”,發(fā)帖慶祝自己“被就業(yè)”。找不到工作的學生都“被就業(yè)”了,所以才有了“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已達68%,同比持平”的荒誕結論。(《鳳凰博報》)
上面兩條語料中的“被和諧”是指某些人打著“和諧”的旗號,卻做了“不和諧”的事情,民眾只能被動接受,無處訴求。大學生也是“被時代”的受害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就業(yè)”了,這種強行手段使大學生也只能被迫接受事實。
“被+XX”詞語使用時突出了某種行為的不可抗拒性和神秘性。如:
(3)前不久的石首事件,即使已驚動了中央層面的領導使事態(tài)得以暫時平息,死者依然被當地有關部門認定為“自殺”?!氨蛔詺ⅰ钡摹昂脩颉辈粩?但這一連串讓人質疑的事件,最終都是以死者的“自殺”而落幕,如何能消除公眾心里那大大的問號?(《“被”時代逃不出的荒謬》)
一個人“被自殺”,卻沒有施動者出現,仿佛他面對的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種深不可測的力量。到底這種深不可測、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什么呢?此種近乎荒謬的表達,凸顯了“被自殺”事件的神秘性,也勾起了每位民眾對此事件的好奇和重重迷惑。
“被+XX”中的“被”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介詞,單純地表示“被動”的標志,而應理解為助詞“被迫”,更能傳達出受害者在面對這種所謂的“神秘力量”時無可奈何的心理體驗。因為在面對強權時,他們作為弱勢群體僅能被迫接受傷害自己的結果?!白詺ⅰ弊鳛閰^(qū)別詞,是死亡的一種方式,無論是“自殺”還是“他殺”,殊途同歸。二者的“區(qū)別”在于“自愿”與“被迫”,而“被+XX”雖是“被自殺”,但強烈的“被迫”之意,深藏其中。
(二)趨簡。趨簡就是指行為的施事在上下問中已經或將要出現,或者是即使不作交代也不會影響聽話人/讀者的理解,為了追求行文的簡潔,作者直接采用了隱含施事的“被+不及物動詞”或“被+形容詞”式。例如:
(4)讓記者“被失蹤”是執(zhí)法手段黑社會化的表現。(《奧一論壇·時事縱橫》)
“被”后的名詞性成分被省略了,這些名詞性成分一般可以是施事成分、工具成分和原因成分,而施事成分和工具成分由于與動詞的關聯(lián)程度較高,通過動詞就可以聯(lián)想到相應的施事成分和工具成分。而“失蹤”的施事者應該是“記者”本人,但在語境中卻可以揣測為“執(zhí)法者”。“被”與“不及物動詞”之間留有“空位”,不僅語言簡潔,同時也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正可謂“無語勝有語”。
(5)安徽省鳳臺縣連續(xù)多年財政收入位居全省縣財政收入的第一位,卻仍然戴著“安徽省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的帽子。為什么就這樣心甘情愿地“被貧困”呢?(摘自《“被”時代中國式的荒謬》)
“被+形容詞”構詞形式可以擴展為“被+施事者+認為+形容詞”。即使施事者被省略了,還是可以根據語句的含義以及整個語言環(huán)境來領會其中的含義,“被”后的施事者是句子的隱含,不在句子表層出現。上述例子中的隱含施事者是“安徽省政府”,因為“安徽省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的直接授權者是安徽省,施事者的“專指性”很強,正如“盜竊”肯定是被“竊賊”盜竊,所以專指性很強的施事成分可以在被字句中被省略掉。“貧困”是性質形容詞,通常是對某個人或某個地區(qū)的人們生活狀況的描述。如:學校對入學第一年的新生都要進行家庭貧困鑒定。貧困與否要通過評估,最終才能形成主觀評價。在“被+形容詞”中省略了“施事者”和“認為”,用一種最簡潔的形式來表達人人皆知的事實,這也符合語言的簡潔性和經濟性原則。
(三)語義傾向。“被字結構”從歷時角度看,其結構在形成之初就主要是用來表示消極意義的,而且這種表義的消極傾向一直延續(xù)至今。如:
(6)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不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7)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論衡·感虛》)
(8)但沒有想到被電擊之后,他只是發(fā)出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驚醒了整個連隊,而人們跑去尋他時,他并沒有被電死,而是被電流擊碎了雙手,痛疼得在地上扭成一條被火燎過的肉蟲兒。(劉心武《小墩子》)
在上面的例句中,“被”表示遭遇不好的事情,有一種消極意義。而“被+XX”結構中的消極語義更為強烈。在互聯(lián)網和各種期刊雜志上所見到的“被+XX”新詞中幾乎沒有一例語料是持中立和肯定態(tài)度的,基本上都持否定和疑問態(tài)度,甚至有網友大聲疾呼:“被時代逃不出的荒謬”“‘被時代的中國式荒謬”“公權應該主動結束‘被時代”“我們不要走進‘被時代”!被字結構“被XX”的紅及一時,是對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精煉濃縮?!氨籜X”的遭受者總是處于弱者的一方,他們在面對強權時無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被綁架”說成是“失蹤”,“被迫”說成是“自愿”,“被他殺”說成是“自殺”,明明“富?!眳s偏偏還要扣上一頂“貧困”的帽子,“待業(yè)中”還要被虛報為“就業(yè)”,這個社會給予了弱勢群體太多的心酸與無奈。為了表達公眾對個人權力的無處訴求,還給弱勢群體一點公道,網友們紛紛在這些“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前加上意味深長的“被”字,“被+XX”則成為了人們面對非公正待遇時用以安慰自己的“代名詞”,同時也以此作為聲討社會不良現象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張誼生.助詞與相關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邢福義.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出版社,2006.
(周衛(wèi)華 蔡忠玲 湖北宜昌 三峽大學文學院 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