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人們誤用或混用“嗎”和“嘛”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幾乎可以說是全民性的錯誤。本文從辨析的角度,分析了這兩個字之間的差別以及人們誤用和混用的原因,并進一步探討了語言規(guī)范問題。
關(guān)鍵詞:嗎 嘛 辨析 原因 語言規(guī)范
一、引言
眾所周知,漢語的規(guī)范化是我們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點。建國以來,漢語規(guī)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做到了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但也有一些文字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比如“嗎”和“嘛”二字。
本文從辨析的角度,詳細地介紹了這兩個字之間的差別,分析人們誤用的原因,并進一步探討語言規(guī)范問題。
二、“嗎”和“嘛”辨析
“嗎”,明代的字書《字匯》認為它是“罵”的俗字。到清代時,常用作滿族人的人名音譯字?!奥铩?在東漢末年就出現(xiàn)在了翻譯的佛經(jīng)中,也是音譯用字??梢?在近代以前,其意義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只是發(fā)音相近而已,并未造成人們的誤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們將其混用或誤用了。對此,我們先從二者的異同說起。
(一)作助詞
“嗎”和“嘛”都可以用作助詞,表示某種語氣,但它們各自表示的語氣不同?!皢帷庇迷诰淠?表示疑問語氣。例如:
(1)你吃飯了嗎?
(2)他不去上課嗎?
這樣的句子可以用正反問去替換,意思不變。
(1)a.你吃沒吃飯?
(2)a.他去不去上課?
“嗎”用在句末,還可以表示反詰質(zhì)問語氣,常與“難道”等反問標記連用。
(3)難道你不認為你比別人差很多嗎?
(4)你這樣好嗎?
“嗎”還可以用在句首停頓處,表示提出話題,或者引起聽話人的注意。這和“嘛”是一樣的,都可以寫作“么”。例如:
(5)這件事嘛(嗎、么),其實不怪他。
(6)論文嘛(嗎、么),想寫就寫,不想寫就算了。
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一般不用“嗎”,而用“嘛”和“么”。這樣的句子,一般是提出一個話題,然后用判斷句給予解釋或評價,所以帶有“官腔”。領(lǐng)導人在對某事發(fā)表意見時,常使用這樣的句式。
“嘛”作助詞時,主要表示以下幾種語氣:
1.用在句尾
A.表示某事顯而易見,理應如此,不用做過多的解釋。經(jīng)常用在諺語等慣用語后面。和語氣助詞“唄”表示的語氣相近。
(7)眾人拾柴火焰高嘛!
(8)這事不怪他,頭一回嘛!
B.表示期望某人做某事,或者勸說某人不要做某事。
(9)老師,不要講那么快嘛,我們都記不下來了。
(10)小王,開慢點嘛,我的膽都快嚇破了。
C.表撒嬌,任性。
(11)不嘛,不回去嘛,人家還要玩嘛!
(12)不要生氣了嘛,我一定改,以后絕不犯這樣的錯誤了。
2.用在句中停頓處,用于引起話題或喚起聽話人的注意。上文已敘,不再贅述。
(二)“嗎”還可以作疑問代詞,相當于“什么”。是漢語的方言用法,主要出現(xiàn)在京津地區(qū)。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嗎”,讀作má義為“什么”。例如:
(13)你說嗎?
(14)要嗎有嗎!
(三)“嘛”具有成句的功能
有的副詞單獨使用時不能獨立成句,必須加上某些語氣助詞。典型的例子就是“本來”,它可以和其他成分一起組成句子,當其單獨使用時,必須加上語氣助詞“嘛”。例如:
(15)他本來就是一個好人。
(16)A:看來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啊!
B:本來嘛!
在這里,如果沒有“嘛”,“本來”是不能單獨成句的,這也許和“本來”表示顯而易見的語義有關(guān)。但副詞“當然”也表示顯而易見之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語氣助詞“咯”連用。“唄”的語氣含義和“嘛”差不多,也表示某事顯而易見,無須說明或者不屑一說,但這里我們卻不能用“唄”替代“嘛”。可見,語氣助詞具有成句功能時,對連用的成分是有選擇的,這對語氣助詞的細分有很好的方法論意義。
三、誤用的現(xiàn)象及原因
(一)誤用現(xiàn)象
1.疑問代詞的用法錯誤
“嗎”和“嘛”兩字,其實只有“嗎”可以作為疑問代詞,表示“什么”,即在“嗎”讀作“má”時。在例(13)和(14)中,“嗎”即為這樣的用法。人們往往會認為這里的“嗎”應用“嘛”。其實只要我們通過查閱詞典便會發(fā)現(xiàn),“嘛”只念做“ma”,沒有“má”的讀音?!奥铩币矝]有表示“什么”的義項。這樣的錯誤不是偶爾為之,而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很多綜藝類電視節(jié)目、電視劇的字幕以及報刊上都出現(xiàn)過這樣的錯誤。最典型的句子為“干嗎”和“干嘛”。人們經(jīng)常用“干嘛”代替“干嗎”來表示“干什么”?!案蓡帷庇袃煞N含義,一是“嗎”,讀作“ma”,意為“干不干”;二是“嗎”,讀作“má”,意為“干什么”。但口語中是不會混淆的,因為它們的讀音不一樣。
2.句中停頓用法的選擇
“嗎”和“嘛”都可以放在句中停頓處,表示論及某事或者提醒聽話者注意。有人認為,這來自近代漢語的“么”字。但人們總是認為句中應該用“嘛”或者“么”字,而不能用“嗎”字。人們認為“嗎”只能表示疑問或者反詰的語氣,而沒有其他的語法功能。呂叔湘先生在其《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也是這么認為的。
(二)誤用的原因
1.大眾傳媒的誤導
在“嗎”作疑問代詞的錯誤用法中,大眾傳媒的誤導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廣告“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這里的“嘛”就用錯了,但卻以訛傳訛,到現(xiàn)在人們都認為在表示“什么”時,應當用“嘛”,而不是“嗎”。其實,如果我們用“嘛”表示“什么”,那么這里的“嘛”就應該念作“má”,但各種詞典中,“嘛”只有一個讀音“ma”。
2.語音方面的原因
東漢末年,人們翻譯佛經(jīng)時,用“嘛”翻譯讀音“ma”而未用“嗎”。但后來,古人在翻譯人名時用到了“嗎”字。為什么同樣的語音卻用了不同的字,我們已無從考察。大概是由于古音與今音之間細微的差別,但現(xiàn)在兩者的讀音基本一樣,又是同時表示語氣的詞。所以人們在具體應用時,只注意語音,而不注意字形,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結(jié)語
綜上可知:“嗎”和“嘛”的種種錯誤用法,歸根結(jié)底在于人們對其進行的分類。即人們認為“嗎”只能表示疑問和反詰的語氣,這是唯一的功能。而和它有同樣讀音的“嘛”字除表示這兩種語氣外,還可以用讀音“ma”來表示任何的語氣。但是,這種約定俗成的分類法是錯誤的,是不能作為標準的語言形式存在的。如果強制規(guī)定標準的用法,將很難得到民眾中認同。
我們知道,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語言符號中的聲音和意義的結(jié)合完全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lián)系,語氣助詞也不例外。這是語言符號的本質(zhì)。荀子曾經(jīng)說過:“名無故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謂之不宜。名無故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正名》)既然語言是約定俗成的,那么大部分人所贊成的用法就應該是正確的。所以筆者認為:雖然人們基本上都用錯了,但是應當順其自然,因為這是語言自然發(fā)展的過程。隨著語言的進步發(fā)展,也必然會形成簡化的格局,即有疑問和反問語氣的,存在于問句中的,一律用“嗎”,其他情況一律用“嘛”,這也是符合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傅由.小議語氣助詞“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6).
[4]易查方.語氣詞“嘛”的表情功能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03,(3).
[5]李成團.話語標記語“嘛”的語用功能[J].現(xiàn)代外語,2008,(5).
[6]董鋒.“干嘛”與“干嗎”[J].漢語學習,2001,(12).
[7]徐益民.說“嗎”道“嘛”[J].咬文嚼字,2006,(8).
[8]徐世英.從一則廣告談“嘛”與“嗎”[J].咬文嚼字,1996,
(5).
(鄧紅葉 成都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