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般說來,預設可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語義預設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礎上,和句子本身的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概述了語義預設的概念,并具體分析了語義預設的特征及其表達功能。
關鍵詞:語義預設 特征 表達功能
一、語義預設的概念
語義預設是邏輯語義學視角下的預設,通過“真與假”來定義預設,研究句子若干組成命題之間以及它們與句子之間的真值關系;語義預設蘊含在命題之中,是命題的組成部分,參與命題真值意義的表達,其真值制約著命題的真值。語義預設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礎之上,和句子本身的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
當命題a和命題b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關系:
如果a為真,則b為真;
如果a為假,b仍為真;
如果b為假,則a不存在真值或假值的問題,即a是不可能存在的命題。
此時,命題b是命題a的預設,換言之,命題a預設命題b。例如:
a.他的哥哥是一個大學老師。
b.他有一個哥哥。
顯而易見,當a為真時,b也為真;
a'.他的哥哥不是一個大學老師。(a的否定形式)
b.他有一個哥哥。
由此可見,當a為假,b依然為真;
a.他的哥哥是一個大學老師。
b'.他沒有哥哥。(b的否定形式)
由此可見,當b為假時,a中的“他的哥哥”就沒有了所指,a也就沒有真值可言,即a是不可能存在的命題。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b是a的預設,或者說,a預設b。由此可得,語義預設不是二值邏輯(只有真、假兩個值),而屬于三值邏輯(即有真值、假值和無意義三個值)。
同時,這些認識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區(qū)分預設和蘊涵的重要方法——否定測試法。如果否定蘊涵命題X,那么Y的含意不復存在,但是,如果否定預設命題X,那么這個命題的含意仍然存在。例如:
a1.“與他結婚的金發(fā)女郎是個女繼承人”的預設是“他與一位金發(fā)女郎結了婚”
b1.“與他結婚的金發(fā)女郎不是個女繼承人”的預設仍然是“他與一位金發(fā)女郎結了婚”
a2.“他與一位金發(fā)女繼承人結婚”蘊涵“他與一位金發(fā)女郎結婚”
b2.“他沒有與一位金發(fā)女繼承人結婚”并不蘊涵“他與一位金發(fā)女郎結婚”
由此可以看到,蘊涵經(jīng)受不起否定測試,而預設能夠經(jīng)受否定測試,否定測試法是檢測和判定預設的重要方法。
二、語義預設的特征
王娟(2006)在其論文《預設理論及其應用研究》中總結了語義預設的三個特征:
(一)語義預設的三值性
王娟從斯特勞森對預設的定義“一個命題S預設一個命題S',當且僅當S'真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條件”出發(fā),分析了批評此定義的賴寧的觀點——按斯特勞森的定義,當“必要條件”和“命題的真假”都在一般的真值函項的意義下解釋時,這個定義就會導致悖論:所有的預設都是真的——認為賴寧的觀點“實質上是不妥的”,因為其“提出批評觀點的前提有誤”。她認為“事實上,預設邏輯并非簡單的二值邏輯,在預設邏輯中,一個命題除了可以有‘真值或‘假值外,還存在著‘非真且非假的情況,無意義的‘零值,即預設理論屬于三值邏輯。
(二)語義預設的析出性
王娟認為,語義預設實質反映了預設語句S'是原語句S的邏輯后承,S'和S互為條件關系。語義預設的這種條件關系是不受語境約束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從這個有意義的語句或命題S本身的邏輯或語法意義推知其中的預設S'。正由于語義預設與句子本身的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語義預設還涉及到從語義層面上分析而有助于引發(fā)預設信息的語言符號,普遍稱之為語義觸發(fā)語——能夠析出語句中預設意義的詞或結構。
(三)語義預設的規(guī)約性
王娟認為,從預設的普遍特征來看,預設是交際雙方共同設定的信息。邏輯語義學對預設的研究注重句子內部命題間的關系,語義預設不關注交際中的語境因素,不會因人而異,它是唯一的、固定的,只與句子本身的意義及某些特定的語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交際雙方從句子本身即可通過引發(fā)語詞析出內在的預設,于是便可推出共知的信息,所以語義預設具有規(guī)約性意義。
(四)語義預設的其他特征
語義預設還有以下特點:
1.“語義預設是語句獲得真值的必要條件”,如果語義預設是假的,那么語句就沒有真假值可言,就變得毫無意義了。例如:
The 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kind-hearted.
在這個句子中,“the 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沒有所指,即語義預設得不到滿足,于是整個句子便沒有意義。
2.語義預設具有穩(wěn)定性
語義預設的穩(wěn)定性是指“對語句加以否定或提出提問不僅不會否定或懷疑‘預設,反而更加說明‘預設為真”。例如:
a.小明前天看的那本詩集很有深度。
b.小明前天看的那本詩集沒有深度。
c.小明前天看的那本詩集很有深度嗎?
d.小明前天在哪看的那本詩集?
e.小明看了一本詩集。
以上五個句子中,a的預設為e;對a進行否定,得到b,其預設仍為e;對a提出疑問,得到一般疑問句c和特殊疑問句d,c和d的預設仍為e。
3.語義預設具有可變性
語義預設的可變性是指語義預設“會受到語句焦點的影響”,隨著焦點的變化而變化。例如:
a.John gave the book to Bill.
b.John gave the'book to Bill.
c.John gave the book to'Bill.
a的焦點在John上,預設是談話雙方都知道有人給了Bill一本書,但聽話人不知道是誰給的,于是發(fā)話人便以John作為焦點告訴對方是John給了Bill一本書。b的預設是談話雙方都知道John給了Bill一樣東西,但受話人不知道究竟給的是什么,于是發(fā)話人便以book為焦點告訴對方John給Bill的是一本書。c的預設是雙方都知道John把一本書給了人,發(fā)話人把焦點放在Bill上,他要告訴受話人John把書給了Bill。
4.語義預設是一種及物關系
如果X以Y為預設,而Y又以Z為前提,那么X也以Z為前提。例如:
X:發(fā)明飛行自行車的人是個天才。
Y:有人發(fā)明了飛行自行車。
Z:有會飛的自行車。
三、語義預設的表達功能
(一)運用語義預設,可以大大提高語言的概括力度,從而使語言的表達變得更加簡練、有力
語義預設的運用,可使語言表達顯得簡潔、含蓄而富于力量。例如:
蟬娟:宋玉,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屈原》)
據(jù)說此言由“宋玉,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修改而來。這一修改,把原信息“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處理為語義預設,不僅使該信息的真實性得以強化,而且使表達更簡潔有力,嬋娟對宋玉的憎惡之情也得到了更充分的抒發(fā)。
語義預設之所以具有簡化表達的功能是因為:第一,言語主體已將它視為已知的或業(yè)已存在的知識,認為無需說出,于是,相應的語言表述就可以省略掉了。第二,預設觸發(fā)語的存在,使語言表述得到了簡化。
(二)運用語義預設,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那些不能或不便直接獲取的信息
通過發(fā)出某種含有預設的命題,來獲取不能或不便直接獲取的信息。在交際中,有些信息往往是對方不愿提供的,也是己方不便直接打聽的。為了獲取某個信息,言語主體可以采取預設處理的形式,即故意向對方發(fā)出一個含有預設(此信息為真的預設)的命題,然后通過對此命題的反饋信息的分析來證實或證偽該預設。若對方對所發(fā)命題有反饋,且未指出它的不合適,則意味著該預設被證實;若對方對所發(fā)命題茫然不知所答,或明確指出它的不合適,則該預設被證偽。例如,妻子問回來很晚的丈夫:“你在金百合夜總會見到強子了嗎?”(強子是丈夫的朋友,是當?shù)赜忻臒o業(yè)游民、游手好閑之徒。)此問語中含有“你去過金百合夜總會”的預設。聽了妻子的問語,如果丈夫回答說“見到了”,或者“沒見到”,那么就可證實該預設;如果丈夫說“我沒去過金百合夜總會”,或者說“我沒去過百花夜總會,但在農業(yè)銀行門口見到了強子”,那么就無法證實她的預設。
(三)運用語義預設,可增強話語內容的可信度,可以把那些難以表達或不便于直接表達的意思明晰地表達出來
預設是說話人認為交際雙方都接受的共同背景或者無可爭議的信息,所以在交際過程中,言語主體如果把需要發(fā)出的某些新信息(對聽說者而言),用預設的方式說(寫)出,那么就可以增強它的可信度。譬如,鮮奶推銷員敲開陌生住戶的門問:“這個月你家訂幾份牛奶?”,他的言辭里包含著“你家是訂過我們公司的鮮奶的”“你的選擇是訂幾份,而不是訂不訂”等信息,目的在于誘使你爽快地訂購。顯然,他的這些信息和意圖都采取了預設的形式,如果不采取預設形式,是難以直接表達的。
參考文獻:
[1]俞如珍.語義預設、語用預設和會話含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
報,1996,(1).
[2]杰弗里·利奇.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郭聿楷,何英玉.語義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2.
[4]王娟.預設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張傳彪 合肥 安徽大學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