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綺
20世紀80年代初,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語言學家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語法理論認為普遍語法是人類所特有的語言知識體系,存在于正常人的大腦中,并對一切語言學習起作用,也就是母語習得在目標語學習中能夠發(fā)揮正遷移的作用。母語習慣是最初從對母親的話語不斷模仿中形成的,由于普遍語法的存在,所以對母語語言規(guī)則和思維方式的模仿,也能促成目標語習慣的形成。也就是說找到漢語和英語中的相似點,就能利用母語正遷移的作用促進英語學習。另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錯誤分析”的觀點是通過比較分析錯誤來源與兩種語言的差異,差異越大,則錯誤越多。反之,如果相似點越多,錯誤則越少。那么,漢語和英語中的相似點就能刺激并強化學習者在學習英語中的反應,也就是利用了母語正遷移的作用促進英語學習。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收到的成效與外語教學的投入已不相適應,如何利用母語的遷移理論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是當前外語教學研究的方向。
一、語言遷移理論
所謂遷移,是指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新技能的形成所產(chǎn)生的影響。如果影響是積極的,起促進作用的,就是正遷移;如果影響是消極的,起干擾作用的,就是負遷移。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一直是語言學界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母語遷移是指在二語習得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母語的影響,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語言遷移”。母語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有好有壞,但人們注意更多的是母語知識的遷移對外語學習的負面影響,甚至認為使用母語策略會導致負遷移。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母語對外語學習有促進作用,如Corder和Krashen(Krashen,1982)把母語看成是一種學習策略,肯定了其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作用。
二、母語遷移的表現(xiàn)形式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外語的教學成效更大,使外語的學習更適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
1.正向遷移(positivetransfer)
正向遷移是指母語與目的語的相同之處會促進第二語言學習,加深通過中介語中某些發(fā)展序列。例如,母語為漢語的人學習英語時,就很容易學會句子的語序。如He comes from Beijing,這句英語表達同樣意義的漢語語序和英語語序相同,即他來自北京。然而,Ellis(1994)指出,第二語言習得的早期母語的促進作用比較明顯,因為這時學習者還未能構(gòu)建一個發(fā)展規(guī)則。由于母語的促進作用不像母語干擾那樣表現(xiàn)為明顯的錯誤,所以Odlin認為,衡量母語的促進作用要看錯誤減少的數(shù)量和學習的進度。所以,研究母語的正向遷移對如何掌握第二語言的學習方法有非常大的意義。
2.負向遷移(negafivetransfer)
即母語干擾(interferenc),主要是由于母語和目的語某些形式和規(guī)律系統(tǒng)不同而被學習者誤以為相同所致。母語干擾會導致錯誤出現(xiàn),延長學習者犯錯的時間,延緩其通過中介語中某些發(fā)展序列的速度。在應用語言學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往往會對同一術(shù)語有不同的理解。遷移是由先前習得的任何語言與目的語之間的共性和差別而引起的影響。語言的遷移是一種心理過程,在此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激發(fā)起母語知識去發(fā)展或使用其中介語。
三、外語學習中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母語正遷移
1.促進漢語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是基礎
漢語對英語學習者的影響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前蘇聯(lián)語言學家謝爾巴曾說過:“經(jīng)驗證明,可以從教學過程中除去母語,但卻不能從學生的頭腦中把母語除掉?!北咀逭Z的正遷移作用對于外語教學具有特殊的意義,那么,在教學當中如何促進漢語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呢?
(1)將漢語的翻譯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離開漢語的翻譯,用直接法教學在實踐中很難展開,所以漢語翻譯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橋梁的作用。(2)用漢語比較語言現(xiàn)象,講解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在教學中用漢語跟英語進行語言的比較,用漢語講解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經(jīng)過實踐證明,在外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正遷移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好辦法。
2.減少母語負遷移是關鍵
呂叔湘在《中國人學英語》中指出: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對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jié)構(gòu)等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體會,這樣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學習英語。母語負遷移在很多方面作為學習外語的障礙,很多語言學家都在追求如何減少母語的負遷移,以提高外語學習的效果,在如何減少母語負遷移上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
(1)提高英語語言知識的技能訓練水平。學生在實際使用語言中,只有經(jīng)過親身體驗,才能做到正確地理解和表達,從而克服母語的干擾。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和活躍的課堂氣氛。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對詞匯、句法、語篇等不同的層面進行有效的訓練,如聽說、閱讀、寫作和翻譯等,來鞏固英語的影響。學習者所掌握的語言知識越多,技能訓練得越熟練,就越容易順利地掌握目的語的信息和知識。此外,還要引導學生自發(fā)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實踐,真正掌握應用語言的能力。
(2)加強背誦。背誦是一種有意識的語言輸入活動。通過背誦,可以增強語感,促進語言習得。加拿大語言學家Bialystok(1978)的第二語言學習理論模式將外語習得者的語言知識主要分為顯性語言知識和隱性語言知識兩種。顯性語言知識指學習者意識層中的所有目的語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隱性語言知識指那些內(nèi)化了的語言知識,它們存在于學習者的潛意識層中,學習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達出來,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語言。一個人的隱性語言知識越多,他熟練使用目的語的程度就越高。背誦輸入由于加強了對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鞏固,因而能將原本是顯性的語言知識轉(zhuǎn)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學生的語感也因此而形成。在此基礎上對其輸出過程中的負遷移進行監(jiān)控和修正,從而排除母語干擾,更好地用目的語交流,促進其語言習得。通過背誦,可以降低學生的情感焦慮。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認為,二語學習者的情感狀態(tài),如動機、自信、焦慮等可影響習得所必需的輸入。為此,教師應設法降低學生的焦慮程度,盡量用熟悉的方法向?qū)W生提供可理解輸入。我國學生十分熟悉背誦這種輸入方法,因而樂于接受。這樣,就能降低學生的焦慮程度,促使學生積累輸出所必需的語言知識。
(3)教學中輸入第二語言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習外語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際。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只重視詞匯和語法,對英美文化重視不足的情況,使得學生無法跨越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另一種文化。這樣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學生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tǒng)的民族。英語教學中要導入文化教學已逐漸成為廣大英語教師的共識。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或報刊時留意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閱讀和討論使學生在文化方面獲得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3.在外語學習中學會母語與目的語的比較是重要條件
在母語和目的語言的對比中學習,努力培養(yǎng)學生用目的語文化的模式進行思維。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讓學生從對比中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從微觀到宏觀結(jié)構(gòu)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在教學中適當?shù)刈鲂h英對比分析,使學生明白造成錯誤的原因,逐步克服漢語思維的負面影響,從而學著用英語文化模式進行思維。
實踐證明,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同時存在著正遷移和負遷移。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揚長避短,幫助他們認識到語言的共性,并且在語言習得中加以運用。此外,要充分重視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從對比分析的角度出發(fā),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減少母語對學習目的語的干擾。在外語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運用母語的正遷移,盡量消除或降低母語的負遷移,從而達到促進外語學習與教學。
責任編輯張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