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騎
[摘要]本文首先探討了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的基本動因,而后闡釋了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的主要策略,在此基礎上,針對我國高校外語教育實際提出了幾點重要啟示。
[關鍵詞]整合與創(chuàng)新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649.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2-0083-04
[作者簡介]沈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16)
美國素來重視外語教育,自1958年頒布的《國防教育法》規(guī)定的實施大中小學外語教育至今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外語教育學會先后出臺了若干個外語教育指導性綱領,并于1996年提出“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對外語教育尤為重視,先后于2004年發(fā)布“提高國民外語能力之行動號召”的白皮書,并將2005年宣布為“外語學習年”。2006年,美國政府又強力啟動“國家安全語言計劃”,旨在從幼兒園開始,貫穿整個正規(guī)學校教育階段,直到進入勞動力市場開展外語教育,提升國家安全系數、促進經濟發(fā)展。然而,在國家安全和教育國際化的新背景下,美國高校外語教育存在較多問題,與本國較為成功的基礎外語教學改革相比,高校外語教育改革步伐相對緩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變革勢在必行。
一、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的動因
(一)是增強國家安全和扭轉國家“外語赤字”窘境的需要
近十多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各州教育機構以及學術團體加強合作,通過出臺一系列的外語教育政策、制定配套措施以及推廣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使美國外語教學(除英語外)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美國高校的外語教育變革相對啟動較慢,雖然在1996年,美國政府就制定了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為美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立下標桿。但是,由于美國高校林立,各大學、學院和社區(qū)學院各自為政,情況各異,國家并沒有相應統(tǒng)一的外語教學標準和尺度。而美國各州府教育機構也沒有出臺相應的針對地方高校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監(jiān)督措施。因此,在“9·11”之前,美國高校對外語教育并不重視,大學生對英語為母語以外的外語學習反應一直比較冷淡,高校外語教學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雖然美國大學的教學質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在外語教學方面卻遠遠落后于許多其他國家。所以在“9·11”之前,美國高校外語教育連續(xù)多年保持外語“赤字”狀態(tài)。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僅有1%的人在專修外語。況且,外語科目又盛行“歐洲中心主義”,以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歐洲語言”居多,致使國內對其他外語語種學習和研究的人員奇缺,外語人才儲備嚴重匱乏。因此,“世貿大樓”的轟然倒下,給素來缺乏“外語能力”的美國人以“當頭棒喝”。美國政府痛切意識到本國低質量的外語教育與其作為世界第一經濟、軍事與政治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所以自2004年起,美國政府在教育政策、教育經費投入、教師待遇和教育國際交流等諸方面向外語教育傾斜,給予前所未有的資助和扶持,高校外語教育變革也隨之啟動。2006年,美國政府提出“旗艦語言”計劃,撥款1.14億美元,增加對“關鍵語言”的教育投入,目的在于大幅增加美國急需語種(如阿拉伯語、中文、俄文、印度語、波斯文等)的學習數量。是國家安全的需要,扭轉國家“外語赤字”的窘境,提升國家“外語儲備”的目的,成為推動美國高校外語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
(二)是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教育的需要
隨著全球化進程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日益推進,美國大學日益感覺到理解和懂得別國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美國著名的民意分析和社會學家丹尼爾·揚克洛維奇認為理解別國文化和語言是美國高等教育在今后十年內必須解決的五大迫切需要之一。他指出:“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必須少一點民族優(yōu)越感,少一點對他者的無知,少一點唯我獨尊的感覺,卻要能夠與世界別的文化和諧共處,高等教育在應對這一挑戰(zhàn)方面能夠做得更多更好?!睙o疑,通過高校外語教育,美國大學生可以熟悉和了解外國文化和語言,更多地理解“他者”的思想和看法。此外,全球化和國際化教育要求人們通過他人的眼睛和頭腦看待事物,這就意味著要認識到不同文化和個人可能對生活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他們卻有同樣的需求和愿望。正如2005年美國參議員丹尼爾·阿卡卡所說:“美國需要對世界持有一種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如果我們想要解決面臨的復雜問題的話,就必須能夠從別人的視角和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泵绹Mㄟ^外語教育使年輕一代的大國沙文主義和唯我獨尊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能夠大大改善,從而使美國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更加寬容、穩(wěn)定和強大。
(三)是擴充外語教學資源的需要
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的第三個動因來自于其自身問題。就客觀原因來看,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生被鼓勵到大學學習外語專業(yè)和進修外語課程,造成美國大學外語教學資源緊張,師資力量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生源的需要。根據現代語言協(xié)會2006年秋季就2800所高校的調查顯示:美國大學中學習阿拉伯語的學生數量激增,比2002年的10584人增長127%,接近25000人,是自1960年該協(xié)會開始全國調查以來的歷史最高記錄。阿拉伯語在當今美國大學生外語學習語種人數中首次進入前十名,而學習漢語的學生數量也上漲了52%,在學生數量上排名第七。由于學生數量的激增,高校中具備合格資質并具有教學經驗的外語教師師資匱乏問題就顯得日益突出,教學資源也變得緊張起來。外語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條件的改善成為美國高校必須要面對的棘手難題。
(四)是創(chuàng)新外語教學的需要
美國高校外語教育本身痼疾難除,長期以來,美國高校的外語教學觀存在著明顯“二元對立”的弊端。在“9·11”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的作用早已毋庸置疑,但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和方法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外語主要是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因此。這種外語教學觀強調語言技能的訓練,相對忽視學生的文化和文學知識及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革新的觀點堅持外語建構主義觀點,認為語言是人類思維、認知和自我表達的重要來源,外語能力是個人跨語言、跨文化能力的核心,但在人們相互交流的同時,語言也把人們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傳遞給對方。因此,外語是將個人與別人、別的社會和別的民族文化相連接的具備多種功能的復雜現象。但長期以來,由于外語工具主義觀念在美國外語教育中普遍盛行,從而導致美國高校外語教學出現“三足鼎立”的尷尬局面:一方面,各外語院系關注外語語言教學和研究,忽視文化和文學內容的教學輸入;另一方面,高校的文化和文學研究中心及其他相關院系卻沒有參與到外語教學中去,而是關起門來“自掃門前雪”;此外,本應與外語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和教育技術院系及
教育培訓中心,由于專業(yè)的隔閡和界限,也無法給外語教育實質性的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與指導。這就造成外語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極不合理的現象。因此,如何整合外語教學,優(yōu)化教學資源,減少教育內耗,創(chuàng)新外語教學成為美國高校外語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
二、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的策略
在美國長期致力于外語教育研究的現代語言協(xié)會,是全美最為權威的外語教育學術團體之一,該協(xié)會組織龐大,在美國乃至世界語言教育界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截止2006年,該協(xié)會擁有892個機構會員,會員包括各大學的外語院系和語言教育培訓中心。該協(xié)會一直關注美國高校的外語語言和文化教育問題,并于2004年成立了一個“高校外語特別委員會”,由7位專家組成。該協(xié)會前任主席瑪麗·普拉特擔任委員會主任,其他成員主要由語言學家、文化學者、著名大學教授、地方政府教育官員和地方學院資深教師構成。這個特別委員會深入美國各級高校。在公立和私立大學,包括研究型大學、普通大學和社區(qū)學院進行調查和分析。研究得到了美國聯邦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資助,各學術團體與大學也全力配合。經過2年多的調查和研究,2007年5月23日,現代語言協(xié)會公開發(fā)布了該委員會的報告,題為“、《外語與高等教育:為了變革的世界的新構建》(Foreign lan guages and Higher Education:New Structures for a Changed World)。這個報告實質是指導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的綱領性文件和建議,它提出變革的思路和一攬子變革策略與方案,其核心就是整合和創(chuàng)新外語教育。其基本變革思路和內容簡述如下:
(一)確立培養(yǎng)“跨語言、跨文化能力”的教育目標
該報告強調美國高等教育外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跨語言、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該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重視學生應用外語的能力。學生不僅應當學會能夠與目標語的本國使用者正常交流和溝通,還應當學會通過別國的文化和語言的視角認識和考慮世界,審視自身,從而能夠與目標語人群和諧相處,融洽交往。(2)強調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它要求高校能系統(tǒng)教授美國英語和目標語話語系統(tǒng)中不同的意義、思想和世界觀,因此,文學作品、電影和其他媒介都將被用于激發(fā)學生文化想象力,幫助他們變換視角,實現文化移情,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通過獲取多種語言能力,使學生的關鍵語言意識、闡釋和分析能力、歷史和政治意識、社會敏銳度及審美感都有所提高。(3)注重大學生個人素質和研究素養(yǎng)的提高。根據該目標,大學生將掌握目標語社會和國家的基本歷史、地理、文化和文學知識,具備通過電臺、電視和印刷品等渠道所提供信息的理解和翻譯能力,以及利用目標語文化背景進行相關科學研究的能力。從中可以明顯看出,美國高校的外語教育定位是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有教養(yǎng)并精通外國文化的“世界公民”。由于以往的大學外語教學效果欠佳,不少大學生畢業(yè)時的外語能力根本無法滿足社會和學術研究的需要。因此,報告特別建議高校外語院系針對大學生不同專業(yè)需求,制定嚴格而明確的外語語言能力的要求和學習標準。
(二)整合人文學科課程,實施跨學科教學
在教育目標的指引下,外語課程和教學變革勢在必行。委員會的專家們通過評估各類高校的外語課程與教學現狀,認為在美國目前所處的“外語赤字”危機局面下,單純強化語言學習,雖然可以緩解國防和安全需要的燃眉之急,但這樣的教學目標過于狹隘,缺乏長遠眼光,單一語言技能的訓練任務可以交由語言培訓機構解決,高校外語教育不能簡單拘泥于此。但是傳統(tǒng)的經院式教學模式,即將2年或是3年的外語學習安排到現有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比較等核心課程之中,也沒有得到專家的認可。因為,課堂研究表明,這種教學模式由于缺乏相應的語言指導和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往往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因此,傳統(tǒng)模式也是一個相對狹隘的模式。為此,報告建議各高校改變原有的“三足鼎立”局面,結合三者的教學資源進行學科和課程整合,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寬泛和連貫的課程。例如:高校中的人文院系,包括新聞、法律、歷史、教育、教育技術、文學和文化研究機構可以和外語院系聯合實施跨學科教學,將語言、文化和文學知識整合成跨學科課程,使學生不僅能學習外語,還能夠在這些課程中通過歷史事件、法律文本、藝術作品、文化傳統(tǒng)等各方面的文化學習,進一步提升語言和文化能力。
(三)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外語教學模式
整合人文學科、實施跨學科教學,勢必要求創(chuàng)新原有的外語教學模式。為此,報告要求高校和教師整合教學內容,將使學生能夠理解、分析語言和文化綜合能力的提高作為教學變革的目標。為此高校必須整合教學內容,包括教材、教學參考資料以及教學工具,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真實的外語生活,同時要加強書本知識以外的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大學生應當在外語教育中能夠從論文、小說、詩歌、影視作品和音樂等多種形式和渠道獲取真實的文化和語言信息。報告建議新的外語教學模式要采用注重語言和文化互動教學法。新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具備理解和分析“文化敘事”的能力。因此,新的模式首先要求學生具備足夠的使用目標語與目標對象進行語言交流的能力;其次,學生必須對目標語中體現文化特色和內涵的文化隱喻和關鍵術語牢固掌握,并能做出分析判斷;最后,學生必須理解日常生活中特定文化和語言場合的內容,例如媒體報道、文學和藝術作品、科學和學術研究范式、體育文化休閑活動、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地理常識等等。新的教學模式要求跨學科整合課程,開展團隊教學和貫穿4年的聯系課程,促使大學生發(fā)展語言能力、豐富文化知識,實現教學創(chuàng)新。
(四)整合師資,鼓勵合作和交流,轉變教育管理機制
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整合,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針對師資相對匱乏的現狀,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師資建設方案:(1)有效擴大師資隊伍。研究型大學要加大外語師資培養(yǎng)力度,因為本科階段外語教學師資大多來自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畢業(yè)生。因此,研究型大學外語研究生的培養(yǎng)也必須隨之變革。包新型外語教學模式要求未來的高校外語教師不僅要精通語言教學,熟悉新科技和一般技術,還要具備廣泛的跨專業(yè)、跨學科人文知識,盡管這種師資在目前非常缺乏,但卻是外語教育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師資建設的發(fā)展方向。報告建議在師資培養(yǎng)和教師教育方面加大資助力度,例如:資助研究生到海外從事語言研究和工作,鼓勵更多研究生(博士生)投身外語教學。(2)對現有師資進行合理整合和配置,以實現師資隊伍組成的最優(yōu)化。該報告認為,這次高校外語教育變革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目前師資的整合,實現高校外語教育所需師資的合作和協(xié)同管理。為此,新的外語課程和教學要求調動所有師資,終身教職、專職和兼職教師均
參與其中。外語院系需要整合的教師隊伍不僅涵蓋語言學、文學和語言教學等領域,還包括傳媒、區(qū)域研究、影視、宗教和藝術史等學科。(3)改變高校原有的教育行政劃分,打破各類師資學科和專業(yè)界限,創(chuàng)建一個外語教育整合部門,齊心協(xié)力完成共同的教育使命。(4)在師資力量配備上,終身教職語言教師應從第一學年就開始領銜負責提高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語言基本功的訓練,以便為高級的外語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外語院系負責擇優(yōu)聘請優(yōu)秀師資擔任高級別、跨學科的整合課程教學。(5)選派現有的師資到海外進修。報告建議高校教育管理部門優(yōu)先選派外語課程教師到海外進修和學術休假,并積極推薦外語教師申報國家及企業(yè)財團設置的資助項目。
(五)確立優(yōu)先發(fā)展項目,構建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外語教育體系
在一系列課程和教學以及師資整合的同時,報告還建議各高校要抓住時機,確立優(yōu)先發(fā)展項目,構建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外語教學體系。具體建議包括:(1)加強大學外語教師和院系與中小學外語教師和學校的聯系,促進大中小學外語教學的銜接和連貫性,鼓勵建立“一條龍”式的外語教育體系。(2)學校將加大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翻譯教學和研究的力度,通過設計翻譯軟件和網絡翻譯平臺,用以改善各類師資語言能力不足的現狀。(3)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語言權問題,學校應當借鑒和采用美國應用語言學會(CAL)為少數民族學生制定的專門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并根據這些學生的實際需要,鼓勵他們學習另一門外語課程。(4)大力扶持入學前外語水平出眾的大學生的外語學習經歷,提升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機會,支持并推薦學生到海外學習外語。在這方面,美國大學生擁有不少出國學習的機會,包括:第一,美國政府自2006年起設立“基爾曼”獎學金,用以資助大學生出國學習“關鍵語言”,該獎學金的資助力度和范圍正在不斷加大;第二,政府還創(chuàng)立“國務院暑期浸入學習項目”,每年為275名大學生提供語言學習機會;第三,政府每年增加150名富布賴特美國學生名額,專門用于赴海外學習語言;第四,由各高校自己出資或有校友設立出國留學基金贊助優(yōu)秀大學生到海外進修外語。為此,高校要為這部分學生安排出國前的強化外語課程和歸國后的后續(xù)課程。另一方面,在高校校園內,外語院系將盡量增加大學生接觸舉辦外國文化和語言的機會,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外國影視和媒介作品展覽等;第二,邀請外國學者來講學,擔任客座教師,用外語介紹國外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知識;第三,通過語言中心設置面向全校的外語教學論壇,鼓勵師生開展教學交流和對話。
三、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對我們的啟示
由美國現代語言協(xié)會提出的高校外語教育變革報告,對于美國高校外語教育在21世紀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正如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蓋爾斯·布斯奎特教授所說:“如果要挑出這份富有創(chuàng)意的報告還有什么缺陷的話,那就是這份報告要是推出的再早一些就好了,那樣的話,我們這些研究型大學和院系就可能提早開始行動了。”這份變革報告不僅對美國高校外語教育有益,對我國高等教育外語教學改革也有較強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一)確立“世界公民”的外語教育目標,提升大學生國際素養(yǎng)
這份報告從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視角著眼,將外語教育變革與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緊密結合,確立培養(yǎng)“世界公民”的跨語言、跨文化的高校外語教育目標,可謂立意深遠。長期以來,外語教育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一直被歸于“工具性”教學之列,從而嚴重限制了外語教育的學科發(fā)展和教育價值。美國高校外語教育在充分肯定外語對國家和社會的實用價值的同時,對外語教育的人文性價值亦有深刻的體認。報告將培養(yǎng)大學生外語語言和文化素養(yǎng)作為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國際素養(yǎng),有利于模塑大學生理想的人格,貫徹人文教育理念所倡導的“全人”教育目標。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只有熟悉并且了解包括本國文化在內的世界各國語言文化的人,才能學會尊重和理解所有的文化和人類文明;只有懂得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和多種民族并存的人,才是全球化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所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二)整合課程、教學和師資,實現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
報告要求美國各高校聯系自身實際,聯合開展和實施一系列的外語教育變革,這不僅涉及到具體的外語教學改革,還包括高校人文系科課程整合、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及師資整合和交流計劃,對于改變長期低效、低質量的美國高校外語教育可以說是“大手筆”。這充分表明美國外語教育研究機構、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和相關院系能夠高瞻遠矚,放眼未來。此外,美國外語教育變革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變革決不是在大學課堂增加一些外語課程那么簡單,而是要求跨學科、跨院系合作和管理才能完成的教育創(chuàng)新。高校教育行政部門能夠打破長期分科、分專業(yè)的傳統(tǒng)界限和隔閡,這本身就展示了美國高等教育未來教育模式的新走向,是新時代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之舉,值得世界各國高教界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
(三)借鑒美國變革新趨勢,全力推進我國大學外語教學改革
當前,我國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正處于推進和深入的決戰(zhàn)階段,因此了解和把握美國高校外語教育發(fā)展的新動向和新趨勢,對目前我國大力推動的高校外語教學改革是不無裨益的,具有較強的借鑒和參考意義。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外語教學改革在近十年發(fā)展迅速,但是改革中遭遇的問題卻不少,例如:教學模式相對陳舊,教學理念保守,師資隊伍建設滯后,應試教育與教學效果的矛盾突出,整個高校外語教育一直存在著“費時低效”的詬病。因此,借鑒和學習美國高校外語教育變革策略,特別是在課程和教學整合、師資建設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也許能夠為我國大學外語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個新視角、開辟一條新思路。當然,美國高校外語教育整合和創(chuàng)新剛剛起步,其變革也可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和重視其變革的進展,也可從中收獲有用的經驗和教訓,助推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改革。
(責任編輯:趙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