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伯群
為了建構多元共生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近年來我致力于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研究。探索新文學之外的一個過去所不熟悉的“世界”,閱讀了大量過去教授新文學史時所沒有涉獵過的通俗小說,它的長篇數(shù)量之多恐怕要數(shù)倍于新文學同類作品。其中也不乏優(yōu)秀或較好的紀實性很強的“存真”小說。我常感到這是一座富礦。經(jīng)過提煉,是能成為多元共生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的。當我的《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完工之后,我的“大閱讀量”也能算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我可以對其進行“二度開發(fā)”。我往往將昔日的“存真”小說對照今天的若干社會熱點,思考些可作為參考的經(jīng)驗與教訓。
前一個時期的社會熱點之一是大家熱議“鄉(xiāng)下人進城”的問題。許多作者在寫這一題材,若干評論家在評論這一題材的作品,有些民工也寫小說來訴說自己的切身感受。我所閱讀的現(xiàn)代通俗小說中就有許多寫鄉(xiāng)下人進城的長篇,不乏真實而相當深刻之作。中國現(xiàn)代通俗小說的開山之作《海上花列傳》的第一回“趙樸齋成瓜街訪舅”就是寫的“鄉(xiāng)下人進城”。這一題材其實是具世界性的。當農業(yè)自然經(jīng)濟過渡到資本工商經(jīng)濟時,許多大都會的建成就是靠移民們的“雙手”與“心力”。中國的現(xiàn)代通俗文學也順應這個客觀的鐵律,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寫“移民潮”。但我以為,說“鄉(xiāng)下人進城”固然很是通俗,可是也頗有點“城里人”踞高臨下的蔑味。因此我喜用“移民題材小說”的名稱。它既包括了民工為主的大流量,也包容了跨城居的投資經(jīng)商者等各色行當?,F(xiàn)代通俗小說從《海上花列傳》開始描繪多種移民——投資經(jīng)商者、為官為吏者、文人清客、流落娼妓等等的形象后,移民生活就成了現(xiàn)代通俗小說的一條文字漫游熱線。上海這個中國特大的移民城市就成了描寫這一題材的首選目標。據(jù)1885年前后統(tǒng)計,6個上海居民中有5個是外來移民。因此這條文字熱線的形成決非偶然,它說明了通俗小說的“存真性”是極強的。繼之出現(xiàn)的是吳趼人的《發(fā)財秘訣》,寫廣東人到上海。過去清朝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南京條約五口通商之后,1843年上海開埠。廣州的洋大班們攜中國買辦來上海開辟淘金場,這部小說又名《黃奴外史》,顧名思義,讀者就能知道作家要反映的是一種過去上海還沒有的“新移民”的特殊品種——康白度(買辦)。
孫玉聲的《海上繁華夢》、平襟亞的《人海潮》與包天笑的《甲子絮譚》是寫蘇州人來上海。《海上繁華夢》寫蘇州人到上海觀光游覽。蘇州昔日是江南商業(yè)聚散中心,國寶級的《姑蘇繁華圖》(原名《盛世滋生圖》)就是明證之一。而上海開埠前只是僅有10條街的松江府治下的一個縣城,它不能說不旺發(fā),故曾有“小蘇州”之稱。但是經(jīng)過太平天國時的拉鋸戰(zhàn),蘇州成了滿目創(chuàng)傷的破落大戶,而上海開埠半個世紀之后,竟成了往昔見過世面的蘇州人想去大開眼界的繁華之都?!度撕3薄穭t是寫江南大水災后,蘇州鄉(xiāng)民到?jīng)]有田畝的上海柏油馬路上去找糧食吃,涉及的是災民生活。而《甲子絮譚》是寫1924年江浙軍閥混戰(zhàn)時的江南“難民流”。以上三部作品雖同是寫蘇州人進上海,但視角不同,各有千秋。姚鵡雛的《恨海孤舟記》是寫京師大學(北京大學前身)的學生南下上海辦報辦刊,通過此人帶出了一批當年的革命者,如章太炎、陳其美、柳亞子、葉楚傖等人在上海的活動,連帶記錄了宋教仁和陳其美在上海的被刺,又順勢寫到蔡鍔在云南高揭反袁義旗。而吳趼人的《上海游驂錄》和歐陽钷源的《負曝閑談》則臧否移民中維新派的種種行徑。嚴獨鶴的優(yōu)秀通俗長篇《人海夢》是寫寧波人到上海求學,并以此為跳板到日本與歐美留學,從中反映了國內外相互策應的革命活動,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培養(yǎng)了骨干力量。姬文的《市聲》是寫揚州和無錫商人進上海,是一部與外國資本展開商戰(zhàn)、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重要題材。畢倚虹的《人間地獄》則是寫外鄉(xiāng)女子被帶到上海,從事淫業(yè)賣笑,過著一種特殊的“人間地獄”的生活。包天笑的《上海春秋》是全景式地展示上海這個既是“文明之淵”又是“罪惡之藪”的都市,提醒移民們,在那陷阱遍布的都市里要處處有自衛(wèi)性的警惕與防范。
上海是個國際性大都會,通俗作家們擴寬視野,也關注國際移民的若干生活畫面。孫玉聲的《黑幕中之黑幕》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說。由于“黑幕小說”這個名詞被中國的某些作家搞臭了,因此看到這個書名讀者就會搖頭嘆氣,不敢領教。其實這部于1918-1919年連續(xù)出版的3卷本的小說是具有相當超前意識的長篇。它主要反映上海開埠之后,有的騙子運用租界的法律來對中國的法盲們進行詐騙。例如先用女色誘人,發(fā)展到賃屋同居的熱度,買了高檔家具,騙了首飾珠寶;然后她的“丈夫”出現(xiàn)了,在法庭上當場拿出“結婚證書”來,女騙子又保留了購物的種種發(fā)票向法官出示。租界的法律素重證據(jù),于是騙子滿載而歸,老實的崇明移民卻受牢獄之災。接著就再騙他要不要辦“取保候審”,又得花一大把錢,事情當然不會替他辦成;于是再進而聯(lián)絡了滑頭醫(yī)生,勸他辦“保外就醫(yī)”……如此的“黑幕之后還有黑幕”的連環(huán)騙局,幾乎使不懂法律的移民大吃其虧。而更嚴重的騙局還在后面呢,為了開珠寶行,慫恿崇明老板請外國人做“出面東家”,可以仗著外國人的勢力做“保護傘”。誰知那把“傘”僅是個高鼻子的無國籍浪人,事成以后就來“鳩占鵲巢”,把中國老板逐出店門。最后還是靠著有正義感的外國商人爭回了部分損失??梢娺@是一部既超前又有一定現(xiàn)實感的小說。而《海上大觀園》則是寫上海首富、英籍猶太商人哈同(小說中名罕通)及其夫人羅迦陵生活的小說,有一定的紀實性。
上述琳瑯滿目的11部長篇和3部中篇小說,一旦用“移民題材”這根紅線將他們串起來,就成了一串珍珠,粒粒閃出它們特有的光芒,即使某些顆珍珠還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就這一題材的整體豐富性而言,新文學作家的同類作品無法望其項背。這些通俗作家開始也許是不自覺地接觸這一題材的??墒钱斶@些作家漸漸各展才能去“漫游這條文字熱線”時,其自覺性就會有愈來愈強的體悟。當我讀到平襟亞(網(wǎng)珠生,又名沈平衡)的《人海潮》中的一段對話時,我窺見了他們已經(jīng)自覺地在挖掘這一題材中的寶藏。在小說中,他是通過兩位農村小知識分子——也是一對戀人的對話表達了作家取材的自覺性。少女湘林稱贊迭更司的一支筆就像顯微鏡,能將一針一芥放大幾千倍,刻畫得入木三分。由此說明寫社會小說的作家應該有閱歷,有胸襟,有文采,腦藏千卷書,腳行萬里路。她認為鄉(xiāng)村街坊上有三處小說材料批發(fā)所:小茶館、小酒店和燕子窩(小鴉片館)。湘林畢竟是在上海讀過中學的女青年,頗有見地??墒撬哪杏颜f出一番更令人欽佩的見解:
我有一處人們注意不到的小說資料,要比你說的三處地方來得有趣味、有統(tǒng)系,寫出來一定有刺激性,能夠哄得人笑啼并
作?!@塊地方小雖小,卻是流動的,普遍在各鄉(xiāng)各鎮(zhèn),便是一條駁船。這駁船每天清晨開往塘口(屬蘇州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引者注),接上海小輪上的搭客,駁送到各鄉(xiāng)鎮(zhèn);垂晚又把各鄉(xiāng)鎮(zhèn)往上海的搭客,駁到塘口小輪,每天滿載一船。這其間,男女老幼,哭的、笑的、嘆的、憂的,千態(tài)萬狀,哀樂不齊。哭的,無非夫妻勃豁、母女口角,一時氣憤,遁跡海上(當時蘇州四鄉(xiāng)的婦女到上海做傭工成風——引者注);笑的,贏獲巨金,衣錦還鄉(xiāng);嘆的,入得寶山,赤手空回;憂的,身懷私貨,中心彷徨。這是現(xiàn)面的事,細究內幕,更不少傷心黑暗的資料。(第8回)
這部《人海潮》一共50回,前10回寫蘇州農村,后40回就寫這些鄉(xiāng)下人到上海后“哭的、笑的、嘆的、憂的”移民生活。用根紅線將同類小說串起來,就可從中研究許多問題,從而去吸取昔日的若干經(jīng)驗與教訓。在這“二度開發(fā)”中,我從新的角度給自己出了幾個思考題:
首先思考一個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問題。為什么通俗作家能如此集中地反映這一題材,而新文學作家雖不與此種題材絕緣,卻無法與通俗小說中的這一題材的豐富性比肩?例如平襟亞是常熟農村人,因生活無著,21歲闖蕩上海??墒切挛膶W家中移民作家也有的是,上海籍的新文學作家不多。相比之下,為什么對這一題材缺乏應有的關注?這是不是與他們的生活圈子不同、而探究的問題又各有所側重相關?
第二,據(jù)歷史學家的研究,19世紀中葉來上海的移民主要是富商、士紳、官僚、技術工人和冒險家。20世紀初的移民主要是破產(chǎn)農民、城市貧民。這是由于1860年太平軍進攻蘇杭一帶,難民流中更有許多是江南“上等士紳”。以后天災人禍連年,又使許多破產(chǎn)的農民到上海出賣勞力。雖寫各色人等,但通俗小說絕不套用“城惡鄉(xiāng)善”、“洋惡中善”等等模式。生活是怎樣就怎樣寫。在孫玉聲的《黑幕中之黑幕》中,既有外國流氓,但也有正直的外國律師,也有正義感的外國商民。這使我們聯(lián)想起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寫了一個很能救民于困的外國傳教士的形象。文藝理論中常說,要藝術的真實,而生活的真實是低層次的真實。通俗小說的存真度很高,這是它低層次的表現(xiàn)嗎?
第三,在清末民國時期上海一直被視為逃避戰(zhàn)亂的“凈土”。太平天國時上海人口增加了11萬,抗日戰(zhàn)爭時期租界里擁進70萬難民,而解放戰(zhàn)爭的3年中上海人口凈增208萬。通俗小說中很關注移民的流速、流量、流幅與城市病的加劇之間的關系。這種非常態(tài)的人口激增在包天笑的《甲子絮譚》(民國甲子年即1924年)中反映“難民流”時就有精彩的描繪。一座單開間兩層的石庫門房子里要住11戶人家,簡直匪夷所思,流落上海的人甚至羨慕蝸牛,帶著自己的“住房”;搶劫、綁票等兇案頻發(fā)。那是因為流速太快,流量太猛,流幅太寬,都向著上海、向著上海租界的彈丸之地而來。不像現(xiàn)在的移民潮,從西部向東部流動,雖然有可觀的流量,但可選擇的富庶的地域較寬,呈等量的分散加壓,壓力在可控范圍之內。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使新移民,主要是鄉(xiāng)民的文明程度目趨改善,使其迅速地融入市民社會?!班l(xiāng)民市民化”應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系統(tǒng)工程。歷史學家贊揚通俗小說等通俗文化是使“鄉(xiāng)民市民化”的“啟蒙教科書”,是“鄉(xiāng)民轉變?yōu)槭忻竦挠忠蛔龢颉?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5卷P387、P394)。我們應該如何吸取這些通俗小說的成功經(jīng)驗?
第四,過去的難民與災民,流落到大城市后,很少有人再能回去的了。因為他們絕大多數(shù)是農村的破產(chǎn)者,無家可歸。而有些人又覺得上海這花花世界太可愛了,即使在上海吃辛吃苦,也不肯離開?!逗I匣袀鳌分械内w樸齋淪為黃包車夫,被舅父派人押上回鄉(xiāng)的航船,可是押送者前腳走,在航船將開的剎那問,又一躍跳上了這上海灘。正如滬諺所說,“走盡天邊,不及黃浦兩邊”。因此,過去城市文明的信息往往只能靠通俗文化的暢銷與流行,輻射到內地城鎮(zhèn)或農村去,常常使人半信半疑。難道是這樣的嗎?而現(xiàn)在的民工,來城市打工是為了賺錢回鄉(xiāng)去改善家庭的生活。因此一部分雖然成了移民,然而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在城里學到了新技術和經(jīng)營管理的手段以后,就返鄉(xiāng)去創(chuàng)業(yè),這種親身“輻射”比以往的間接輻射的效力優(yōu)勝萬倍。我們今天的輻射強度與過去的間接傳播對比,其優(yōu)越程度是一個值得探討并大大發(fā)揚的問題。
由于篇幅關系,我不能在此寫長篇論文,這些思考題僅是我想“用‘博覽開啟‘研究之門”的入場券。至于進門之后,如何深入堂奧,我當然要去進一步探索,同時我也求教于高明的讀者們的集思廣益。這就像過去新文學家與通俗作家都熱衷于寫“問題小說”一樣,只提問題,不交答案。那么我今天交卷的是一篇相類似的“問題雜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