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嶸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涉外民商事和刑事案件逐年遞增,對于法庭口譯的需求也呈急劇上升趨勢??墒?,我國的法庭口譯制度建設卻相對滯后,不能適應涉外訴訟活動的需要。本文擬通過對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為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法庭口譯;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09)11-0109-03
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提供的國際經貿機制,廣泛地參與國際和區(qū)域間的競爭與合作,許多重要經濟領域如金融、保險、電信、商業(yè)、運輸、建筑、旅游以及中介服務等領域逐步向外資開放,大量的外國公司、企業(yè)、組織和個人進入我國,國內企業(yè)、外國企業(yè)、合資企業(yè)等各種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日益公開和激烈,利益沖突也不斷加劇,涉外刑事和民事案件與日俱增。在此狀況下,法庭口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成為保障外國組織與公民在我國的法庭上享有和履行平等的法律權利義務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我國民事、刑事案件以及涉外仲裁中的口譯需求十分迫切,現有的法庭口譯制度與服務體系遠遠無法滿足需要,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一、法庭口譯制度的歷史沿革
法庭口譯(court interpreting)是指為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母語不是當地語或本國語的訴訟相關人員提供的法庭口頭翻譯。西方國家的法庭口譯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據文獻記載,口譯開始于古埃及。在英國,1682年發(fā)生的一起兇殺案,法庭僅僅為講本族語的貴族提供口譯服務。而1820年的羅琳王后通奸案中,法庭口譯不僅涵蓋證人證言,也對文化差異進行了解釋,擴大了法庭口譯的覆蓋對象。這兩起案件代表了法庭口譯的兩個重要階段,在法庭口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到了近現代,法庭口譯有了更大的發(fā)展。1918年,巴黎和約的簽訂中,英語和法語這兩大當時的主要國際會議用語展開了相互對譯。在1945年二戰(zhàn)后,紐倫堡納粹戰(zhàn)犯審理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理,法庭口譯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紐倫堡對德國戰(zhàn)犯的審判,耗時217天,涉及5種語言,庭審記錄長達4,000,000字,共16,000頁,使用了多國的大量的法庭口譯人員。東京大審判則耗時長達兩年半,公訴人和被告人的起訴和答辯,律師的辯護以及法官的判決均以英日兩種語言進行。這兩次大審判中的口譯開啟了當代法庭口譯的先河。
在當代,西方法庭口譯經過了長期的發(fā)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1)使用同聲傳譯設備。譯員坐在特制的_口譯箱里或口譯人員專用座位上,通過耳機接聽訴訟當事人的陳述內容,隨即通過麥克風把發(fā)言人的講話內容原文用譯人語傳達給法官、檢察官、陪審團、原被告和旁聽者。上述人員則利用耳機選擇所需要的語言頻道,接受翻譯服務。通過先進的設備有效的提高口譯的速度和準確性。
(2)為法庭口譯立法。如在1978年,美國為法庭口譯制定專門法案《聯邦口譯員法案》(Court Interpreters Act of1978),規(guī)定法官有權利為不通曉英文或聾啞人指定口譯人員。法國《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也對法庭口譯的相關事項做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
(3)推行法庭口譯資格考試。如美國1980年就開始實施的“聯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The Federal CourtInterpret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通過統一的筆試和口試,確保法庭口譯人員具備合格的資質和良好的法庭口譯能力。
(4)對翻譯的標準進行統一加強對法庭口譯譯員的管理與培訓。如澳大利亞設立的澳大利亞翻譯資格認證局(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andInterpreters(NAATI)),負責翻譯標準的制定、譯員資格認證與譯員的培訓與管理工作等,有效的加強了法庭口譯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上述西方國家在法庭口譯方面的新特點也代表了當代世界法庭口譯發(fā)展的趨勢,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和借鑒。
二、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的立法現狀
我國自1954年憲法開始。到2004年第四部憲法修正案及其他許多單行法律,為少數民族法庭翻譯權利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立法保障。對于涉外案件中的法庭翻譯,也有相關立法,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應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語言文字。當事人要求提供翻譯的。可以提供,費用由當事人承擔。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1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涉外刑事案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語言文字,應當為外國籍被告人提供翻譯。如果外國籍被告人通曉中國語言文字拒絕他人翻譯的,應當由本人出具書面聲明或者將他的口頭聲明記錄在卷。但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只是對法庭口譯作了原則規(guī)定,而《刑事訴訟法》則對涉外翻譯未作規(guī)定,對于法庭口譯的規(guī)范、標準和管理等具體操作內容沒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
(二)我國法庭口譯面臨的問題
在實踐中,我國的法庭口譯由于法規(guī)過于籠統,沒有具體的相關制度規(guī)范,存在很多的缺陷和問題。
1法庭口譯規(guī)范的缺位
美國《庭審口譯員法案》頒布以后,許多州在這一法案的指導下制定了相關的法庭口譯實施方案,規(guī)范法庭口譯流程、統一法庭口譯術語,認證各種外語與英語的對譯,對各語種法庭口譯進行統計和分析等等,對于法庭口譯起到了極大的規(guī)范和促進作用。而我國由于沒有法庭口譯法案。缺乏具體的操著細則,因此在許多方面存在問題,如法庭口譯從業(yè)人員來源復雜,水平參差不齊,法庭口譯標準混亂,譯員的指定方式與淘汰機制沒有法律法規(guī)的引導和監(jiān)督。同時譯員日常管理上也有很大困難,這一系列的問題充分說明了我國亟需將法庭口譯納入法律的規(guī)范管理軌道。
2法庭口譯人員的資質認定的缺失
由于法庭口譯的精確與否關系到訴訟當事人的法律權利義務,責任重大,因此,西方國家對于法庭口譯人員的資質認證有嚴格的規(guī)定。通行的做法是采用統一考試作為從事相關活動的行業(yè)準入機制。如美國1980年推行的“聯邦法庭口譯員資格考試”(The Federal Court InterpreterCertfication Examination)。通過口試和筆試,對于參考人員的知識、能力和技巧進行全方位測試。只有通過考試的人員才能獲得法庭口譯的資格,這一制度對法庭口譯人員的水平技能和資質認證提供了統一的標準。我國由于沒有法
庭口譯考試,法庭口譯人員沒有準入標準,往往是一些具有一定翻譯水平的人員臨時突擊學習一些法律詞匯就匆忙上陣,對于所要翻譯的內容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理解,僅憑字面意思進行口譯,無法保障法庭口譯的質量,庭審中法律平等的語言實現也往往流于形式,更為嚴重的還會對當事人的法律權利造成損害。
3法庭口譯人員的綜合能力亟待提高
口譯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法庭口譯由于涉及復雜的法律問題,更增加了翻譯的難度。當前我國法庭口譯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綜合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首先,口譯水平不高,在聽說讀寫方面,尤其是在辨別當事人的口音、理解方言、對關鍵詞匯和句子的把握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其次,法律知識準備不足。許多法庭口譯人員僅僅具有英語專業(yè)背景,對于法律知識知之不多,在傳譯有關法律問題是常常左支右絀,難以勝任,甚至出現嚴重的錯誤。第三,跨文化知識的欠缺。對于當事人所在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了解,在與當事人溝通時往往出現許多非語言障礙。第四,譯員臨場經驗不足,心理素質有待加強,在法庭那種嚴肅緊張的場合,常常因心理因素而導致語言障礙,影響口譯水平的發(fā)揮。
4法庭口譯人員培訓的滯后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大發(fā)展,涉外案件在短時期內迅速增加。例如2008年全國法院審結的僅涉外知識產權案件就達到1139件,比上一年增長70.51%。大量的涉外案件使法庭口譯人員需求劇增,但現有的法庭口譯人才卻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據中國翻譯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職業(yè)翻譯人員有4萬多人,相關從業(yè)人員超過50萬,專業(yè)翻譯公司3000多家,高水平的翻譯大約只占總數的5%,能夠從事法庭口譯工作的譯員甚至更少,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這就凸顯了我國的法庭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嚴重滯后。在實踐中,往往是懂外語的人不懂法律,懂法律的人不懂外語,缺乏具備法律和外語知識的復合型教師,沒有成系統的雙語教材,培訓方法、規(guī)模和質量上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jié),這都極大的影響我國法庭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與提高,導致法庭口譯人才供不應求,陷于極端匱乏的狀態(tài)。
三、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
(一)法庭口譯制度的立法規(guī)范
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位,在從業(yè)人員的資格認定、譯員指派、遴選與淘汰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據,不能有效的對法庭口譯進行管理,導致了一定的混亂。因此,我國應盡快出臺相關法規(guī)對法庭口譯加以規(guī)范。法規(guī)的制定可參照美國的《庭審口譯法案》,對譯員的準人機制、職業(yè)操守、譯員指定、服務內容、口譯標準、報酬待遇、淘汰機制等作出規(guī)定,同時允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切實保障法庭口譯人員的合法權益,又對他們加強監(jiān)督和管理,把法庭口譯納入法律的軌道,保障其健康有序的發(fā)展。
(二)法庭口譯考試的設立
我國現有許多種類和級別的外語考試。其中翻譯類的主要是國家人事部的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Chlna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這項考試分三級、二級、一級口、筆譯和資深翻譯4個等級。但是。法庭口譯橫跨法學和語言學兩大學科,作為一項專業(yè)性極強的翻譯活動顯然不是一般通過傳統翻譯考試后的翻譯人員就可以勝任的,它對譯員的法律和英語知識技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翻譯內容更加專業(yè)化和復雜化。因此。我們應當更加嚴格的確立法庭口譯從業(yè)準入制度??梢栽O立專門的法庭口譯考試,該項考試可分為筆試和口試兩大部分。筆試部分為英語和漢語兩大部分,每一部分包含閱讀理解、語法練習、詞匯練習、句子翻譯、段落翻譯等部分,同時也將法律知識融入題目之中,旨在考察應試者的綜合語言能力和法律能力??谠噭t可以在網上進行,包含視譯(中英互譯),同聲傳譯等方面的內容,對知識與技能進行全面測試,保證從事法庭口譯的人員具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和臨場經驗,適應法庭口譯的復雜環(huán)境,準確翻譯相關內容。
(三)法庭口譯人員能力構建的基本要求
法庭口譯的高標準對譯員的能力構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語言要求。法庭口譯是最重要,也最為復雜的口譯活動之一。譯員必須具有很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對于法律詞匯、句型和表達方式也應該非常熟悉,能夠流暢準確的進行翻譯。其次,譯員對法律知識應當有準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法庭口譯涉及當事人的法律權利義務,對案件的審理、當事人的陳述、甚至法官的判決都有一定的影響。如果譯員對法律不能深刻理解準確翻譯,有時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譯員必須熟悉法律條文,必要時甚至對于當事人所在國家的相關法律在案件中涉及到的部分與中國法律之間的差異都要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的進行口譯工作。第三,譯員應當加強跨文化交流的學習,了解當事人國家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縮短與當事人的心理距離,更好與其的溝通與交流,同時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控辯雙方、當事人與法官之間語言與行為上的錯誤解讀。第四,譯員還應該積累臨場經驗,提高心理素質。譯員平時應該多多觀摩法庭口譯的過程,相關部門也可以整理匯編法庭口譯的視頻和文字材料,方便譯員的學習。同時,譯員應熟悉法庭審理過程,客觀冷靜的對待法庭上可能出現的狀況,例如在面對兇殺案件的圖片展示可能引發(fā)的心理沖擊時,或原被告雙方情緒失控,法庭出現暫時性秩序混亂問題時,譯員應保持鎮(zhèn)定。避免出現情緒波動而影響口譯的正常進行。
(四)法庭口譯人員的培訓與管理
我國法庭口譯人才十分缺乏。不能適應當前涉外案件劇增的實際需要。因此,應該重視法庭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首先,加強法庭口譯人才外語水平的培養(yǎng)。在國內許多開設有法律英語的法學院和外國語學院設立法律英語的培訓機構和研究機構,定期組織律師、法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或翻譯人員進行法庭口譯方面的外語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其次,加強法庭口譯人才的法律知識學習。對于從事法庭口譯工作的人員,組織他們在各大法學院校進行相關的法律培訓。強化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再次?,F行的法律本科、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培養(yǎng)方案中,也應引進法庭口譯的課程,加強雙語教學的力度。擴大純英文教學的法律專業(yè)課程科目,在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從事法庭口譯的學習。第四,鼓勵社會上的各種培訓機構從事法庭口譯培訓項目的研究與開發(fā),鼓勵法學教師、英文教師、律師和培訓人士從事法庭口譯教材的編寫。加強各種培訓機構與研究機構的聯系,將最新的法庭口譯研究成果迅速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使更多的法學、外語或其他相關人員接受良好的培訓,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大力推進法庭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進程。
另一方面,對于譯員的管理,可借鑒現行的律師管理辦法,對從事法庭口譯的人員進行登記注冊,對于譯員的所在區(qū)域、口譯語種、技能特長、聯系方式進行詳細記錄。建立法庭口譯譯員數據庫,方便各地法院對于譯員的指定和挑選。同時,由于法庭口譯是一個新興和緊缺的專業(yè),對于具備資質的人員,可在服務費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保護其積極性,促進法庭口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壯大。
四、結語
在所有的翻譯工作中,法庭口譯是最復雜的翻譯工作之一,同時也具有極其廣闊的應用空間。當前日益頻繁的經濟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涉外案件的劇增,已經使我國法庭口譯制度的構建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我們應當基于我國的國情,同時借鑒許多西方國家有益的思路和經驗,加大法庭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法庭口譯制度,使之真正能夠體現法律公正性和平等性,服務于涉外訴訟活動的需要。
責任編輯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