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鵬 沈宇平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內容之一,本單元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yōu)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知識積累。單元教學要求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寫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個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獨自賞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還交雜著作為亡國遺民的痛心與無奈,而更讓讀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癡情”、“癡性”,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為本單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幾篇文章的基礎上起著深化勾連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這實際上指明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和預期的學生習得?!逗耐た囱纷鳛橐黄椤⒕?、事交融的優(yōu)美散文(小品文、游記),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寫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級學生借鑒的地方。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任務和本課內容及學情,本節(jié)課的預期學習效果應體現(xiàn)在以下四點:
1、利用注釋或工具書,借助舊知,疏通文意。(理解寫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寫作特色,并說出其作用。(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
3、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孤高自賞的情懷。(情感目標)
4、用普通話準確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技能性、積累性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情感是通過語言表達的。本文語言簡潔雅致,特別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寫作方法的運用更使得文章言簡而意豐。在慢慢地“咬文嚼字”過程中“感悟古漢語語言的魅力,并引領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孤傲高潔的情感”,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線思維,還不能全面看問題,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這就可能成為他們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整體思路
本節(jié)課以“讀”貫穿整節(jié)課堂,采用“一線串珠”式方法,設計“導讀——譯讀——疑讀——研讀——品讀——背讀——延讀”七個環(huán)節(jié),層序遞進。預期在“品讀”環(huán)節(jié)達到課堂教學高潮。
五、教法
1、誦讀法:以“讀”作為教學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讀”到最后的“延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通過“默讀、齊讀、尋讀、自由讀、想象性朗讀、虛擬性朗讀、創(chuàng)造性朗讀”等多種方式,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品味語言,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了解寫法。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讀法:本節(jié)課牢固樹立問題探究意識,一方面師生圍繞問題進行對話,層層深入,深化思維;另一方面,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反復回扣文本、研讀文本、感悟語言、品味語言、揣摩語言、領悟內涵、感受情感的過程。因為問題具有定向、整合、導學、引思的功能,從本質上說:是問題驅動了本節(jié)課堂教學。
六、學法
1、朗讀法:教學中將朗讀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品味、思考的過程中品析詞語、體驗情感。
2、質疑法:課堂思維從學生開始,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
3、去字法:從字詞的刪減入手,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反復品味語言,通過句子前后變化的對比,去想象、去思考、去體味語言的妙處。
4、補白法:通過移情式的體驗,想象補白文本以外的內涵,體會作者微妙而復雜的情感。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1、導讀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前幾天我們欣賞了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三峽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靜謐美好的承天寺月色;還觀看了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錢塘江大潮,山水之旅讓我們受益匪淺。現(xiàn)在繼續(xù)我們的快樂之旅,我們到杭州西湖,隨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將有怎樣的收獲。
說明:導語重在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本文導語設計把學習過程比作“愉快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顧舊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未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他們的求知興趣。
2、譯讀
1、教師伴竹笛曲《別樣的鄉(xiāng)愁》范讀,學生聽讀,盡可能隨著行蹤的變化、景物的呈現(xiàn),想象并進入所營造的情境之中。
2、指導學生自讀:
第一遍:重在整體感知,注意語音(正確、流暢)。第二遍: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節(jié)奏、停頓、快慢)。第三遍:重在進入情境,注意語氣(輕重、抑揚、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讀:參照腳注、利用工具書、回顧舊知、結合語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間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指導。
③學生齊讀課文。
說明:文言文教學與現(xiàn)代文有別,必須重視它的文體特點和字面教學。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詞知識,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字面教學是個基礎,既不能簡單感知一下文本就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又不能牽著學生走“串講包辦”的老路。這里主要通過反復誦讀、自主思考、合作攻關來疏通文意,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提醒?!敖柚⑨尯凸ぞ邥喿x文言文,理解其內容”是《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這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學習能力。
3、疑讀
學生默讀課文,標出有疑問的地方,小組長歸類后把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教師。
綜合各組的問題,教師選出如下有代表性問題:
①為什么作者在初更時分駕舟游西湖?
②湖上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筆下為何是“一痕”、“一點”又“一芥”?
③開頭說“獨往湖心亭”,后來又寫道“舟中人兩三?!?,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題目為《湖心亭看雪》,為何第2段卻詳寫湖心亭的奇遇?
⑤“問其姓氏”,“客”卻未答姓氏,僅寫其籍貫及來由,這是為什么?
⑥舟子用“癡”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癡”字有什么含義?
說明: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呂叔湘說:“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根本?!睂W習文言文,能讀懂僅僅是初步要求,還應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質疑,以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產生疑問后,先是學生用遞紙條的方式呈現(xiàn)疑問,教師再掌握情況,從中篩選共性、有價值的問題以供研究、探討。這里的放手讓學生自已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摒棄了“請君入甕”式的預設框框,學生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4、研讀
1、因為部分問題在理解上有些難度,這時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解決疑難。
2、教師相機點撥、指導。(這些問題中①、③、⑥相對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難度)
3、研讀后明確。
說明:因為疑讀過程中呈現(xiàn)的問題難易有層次,所以有些問題就需要合作攻關,充分發(fā)揮團隊力量,集思廣益。教師把歸納好的問題分成幾個部分交給各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問題,讓學生先在組內發(fā)表各自意見,進行分析討論,再依次上臺講解本組同學對此問題的看法。在學生合作交流、釋疑解難的過程中,會產生智慧的火花,會嘗到探究的樂趣。還有些問題學生可能會僅限于表層,不能深入理解,如問題②和④、⑤,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首席”的作用,“穿針引線”,適時地啟發(fā)、點撥,或糾錯匡正,或指明方向,講在疑難處,講在最需要講處。
5、品讀
對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及易忽視的精彩語句,要引導他們在反復朗讀中進行思考、品析、品味、品評。
1、用“去字法”品精美語言:
①古人講“惜墨如金”,“天與云與山與水”拖沓,“與”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簡潔,你們說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刪掉好不好?為什么?
2、用“尋句法”、“補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中往往蘊含著作者情感??焖贋g覽課文,以“我從文中處,理解了作者的心情”為題發(fā)言。
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
說明:文言文的語言很精練,語意很含蓄,有的還顯得朦朧。而學生的視野畢竟有限,在疑讀過程中一些有價值的核心問題他們并不一定能發(fā)現(xiàn),如精彩語句妙處、語句背后蘊含的深意等。所以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出有啟發(fā)性、能激活學生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一是用“去字法”品精美語言;二是用“尋句法”、“補白法”品情感;三是理解融情于景于事的寫法。在師生共同誦讀、品味、探究中,細細咀嚼文中精妙的語言,慢慢體味其獨特情感,并從中悟出融情于景于事的作用。這個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學生的思考、品評、感悟;教師的引導、點撥、明確都在這里顯現(xiàn),隨著學生的奇思妙語涌現(xiàn)和個性化的素材生成,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鳴,課堂教學也在這里達到高潮。
6、背讀
指導學生抓關鍵詞,熟讀以達到背誦。
說明:屏幕出示有關課文理解的文字,讓學生依據(jù)提示背誦。
7、延讀
介紹相關書籍張岱《西湖尋夢》、張京元《湖心亭小記》、余秋雨《西湖夢》及網(wǎng)站http://www.chinaedu.com/ http://www.yuwen123.com/,對疑讀部分未解決的問題,課外延伸解答。
作業(yè):用白描的手法寫自已的同桌。
說明:課堂上學生因個性閱讀,所以產生的問題不只“疑讀”部分出現(xiàn)的那些,教師手中還有一些寫在紙條上的疑問課堂上沒有得到解答,課下就作為作業(yè)讓學生結合相關的資料去解答。另外,學以致用,嘗試白描手法的運用。
張威鵬,沈宇平,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棗陽。本文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