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摘要]“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內涵,即尊重人的個別是性和成長規(guī)律,擺脫外界、人為的不符合大自然法則的強制干預和約束。作為東西方的自然主義教育的代表者,老莊和盧梭都極力主張以自然為教育的理想準則,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歸順自然,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人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目標狀態(tài)”或“理想狀態(tài)”,在實現(xiàn)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阻礙,這是正常的,但也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所有從事教育事業(yè)的人們敲響了警鐘:教育必須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
[關鍵詞]自然;人的自然狀態(tài),盧梭;老子;外來文化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l一0118一02
近年來,人類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從征服、主宰逐漸轉變?yōu)橛H近、效法,標志著對自然的認識逐步走向科學和理性。但具體到社會各個領域,這種變化又是有限的,例如在教育領域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仍被斥為消極主義,其所包含的必然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也宋在廣大教師和家長中取得共識;即使在自然主義教育的研究領域,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也是有限的,例如“自然主義教育”僅限于“兒童的自然主義教育”,“人的自然狀態(tài)”僅限于“兒童的自然狀態(tài)”。應該講,兒童階段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起步”,但不是“全部”。所以本文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來分析什么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并以東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為理論依據(jù),以現(xiàn)代教育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戕害為現(xiàn)實依據(jù),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論述“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
一、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理解
“自然”的含義是順從大自然的法則,尊重事物的本來面目、原始傾向和人的個別天性,脫離外界、人為的干預和約束的狀態(tài)。教育是面向人的活動,其根本任務是改造人,所以“自然”或“自然狀態(tài)”在教育領域的根本意義上的運用就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
“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內涵可以參考“自然”的含義得出:尊重人的個別天性和成長規(guī)律,擺脫外界的、人為的、不符合大自然法則的強制干預和約束。在教育領域,這是對其廣義的理解,對人_的一生的自然狀態(tài)的理解;而狹義的理解則側重于“兒童的自然狀態(tài)”,也就是目前大多數(shù)自然主義教育研究的方向所在。兩者的區(qū)別不僅在于劃分階段的不同,更在于廣義理解更接近于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因為“自然”不等于“初始”,它不是以時間階段為標準進行劃分的,而是貫穿予人的一生。所以對于“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理解應該源于兒童階段,而又高于兒童階段,應從對兒童具體問題的研究逐步擴展到對人的一生如何保持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研究上來。
“人的自然狀態(tài)”在某種意義上講即老子的“無為狀態(tài)”。如果用唯物辯證法去審視老子的“無為即有為”,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可以擴展為這樣的形式:“有為——無為——有為”,這樣更加全面和顯性地表達了老子的本意:“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符合人們自然狀態(tài)地作為,而在達到這種理想狀態(tài)之前,則是一個逐漸認識并遵循自然法則、客觀規(guī)律的過程。投有了這一個“有為”。所有的“無為”便都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由此可見,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個持續(xù)一生的過程,也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教育以改造人為根本任務,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是必然的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理論源頭是自然主義教育,在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者老子和盧梭的著作中都有所論述。
二、“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理論依據(jù)
1,從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看“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
老子是一位提倡自然主義哲學的偉大思想家,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含義是不僅要尊重自然物,尊重客觀規(guī)律,更要從它們身上悟到真理,得到啟迪,來指導行動。因為“萬物源一”,“萬物歸一”,“一”即“道”,“一生萬物”則“道灑萬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身邊任何一種不起眼的自然物,身上都蘊涵著完整深刻而樸實的真理,我們應該用敏銳的感知去領悟,用謙虛的心去學習,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一切行動。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必須遵從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向自然學習。具體而言,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所以教育就必須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包括靈性頭腦和身心合一,而且必須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個別天性以及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就是“自然主義教育”。
自然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問題,即教育能否從普通自然物身上得到啟迪,可以通過樹葉舉例說明: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養(yǎng)“最完美的人”。那么何為“最完美的人”呢?“一葉一完人”,我們不妨到樹葉身上去取經(jīng)。樹葉,應該算是大自然最為普通的塑造物了,但是它的身上卻蘊涵著無比深刻而樸實的人文內涵。同一樹種的葉子看似相同。實則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從這可以看出大自然的良苦用心,讓葉子“大處相同。細微處不同”,暗寓人既是“社會人”,又是“自然人”,是“社會人”就要遵從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是“自然人”就應該有個性,所以教育要順從人的這種特性;既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又不可忽視學生的個性自由與自主發(fā)展。樹葉的“光合作用”源自基因遺傳,大自然此舉意味著最重要的是給受教育者“一把開啟金山的鑰匙”,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本領。所有的樹葉排列得郡很整齊,絕不會任由脾性,態(tài)意亂長,與其它葉子相互讓步,相處融洽,構成整體性的美觀。所以教育學生要注重其“德行發(fā)展”。好的德行就是要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2,從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看“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
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歸于自然”,強調兒童教育必須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對不顧兒童的天性,按照傳統(tǒng)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封建教育。盧梭認為。“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蚴鞘苤谑挛?。我們身體器官和技能的內在發(fā)育,是天性的教育;我們通過努力來促成這種發(fā)育,是人為的教育;我們由環(huán)境經(jīng)驗所獲得的則是事物的教育?!逼渲小疤煨缘慕逃耆荒苡晌覀儧Q定,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能夠為我們所決定,只有人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钡侨绻@三種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那么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只有這三種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做到三種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就必須使人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配合自然教育,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服從天性的發(fā)展,要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三種教育和諧發(fā)展,并趨向于“自然的目標”,才會有成功的教育。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源自性普論。他認為,人在出生的時候處于自然狀態(tài),如一粒健康的種子,其以后生長所需的一切陽光養(yǎng)分等等全都由教育賜予,而人的本性又是善良的。因此,只要能夠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讓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發(fā)展,人就自然趨向于普,盧梭主張教育要“歸于自然”。
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要求教育脫離社會文化的樊籬而使天性得到發(fā)展,要“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要“成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人”,只有這樣,才能人人享受自由,理性純金而良心暢遂,人類社會才會成為理想社會。
三、“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人的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目標狀態(tài)”或“理想狀態(tài)”,在實現(xiàn)進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阻礙。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損壞和戕害的種類很多,狹義上包括對兒童的個別天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忽視,而廣義上的損害影響最為深遠。其標志就是一些不符合大自然法則的外來文化阻塞了是性頭腦與外界的能量流動與交換,從而靈性頭腦被這些外來文化覆蓋和占據(jù),天生的自然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成了這顆沾滿了灰塵的頭腦的仆人或者說是這些外來文化的仆人。
毋庸置疑,如此種種外來文化是通過教育進行傳播的,但教育不僅是傳播工具,更應成為一種改造工具。因為它的使命就是改造人的思想,當然也包括這種種外來文化。
1,外來片段文化
理智、感情統(tǒng)一、同步、和諧發(fā)展,是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要求,但教育所傳授給我們的很多是片斷文化,即脫離了真實感知、脫離了應用時空背景的邏輯智能。萬物本為一體,按其本性連接相互之間才會有能量的流動與交換,從而保持萬物長存;而片段文化是暫時的、局部的、孤立的,就象一只脫離了人體的手不成其為手一樣,這種知識片段與其它事物之間沒有能量流動,便不會有生命力,最后必然走向衰竭和死亡,而被它所控制的頭腦也同樣會日漸衰竭,人成為沒有頭腦的工具,淪為這種并非文化的文化的仆人和奴隸。
此種片段文化不停地被教師和家長灌輸著,學生的頭腦中,整天嗡嗡個不停,充斥著各種訓誡和所謂的經(jīng)驗與知識,也沒有時間去消化、吸收、反思這些知識。
教育活動中知識的輸入有利于知識的傳承,但弊端也是明顯的,西方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針對學習成為脫離現(xiàn)實的書本誦讀和脫離事務的純粹思辨提出:“闡述純粹理論的科學是難以適用于兒童的,甚至對于接近青春期的少年也難以適用?!保拔覄裰T君不要向青年冷冰冰地講理論。你若想叫青年真能感知它們,就需要用事實給理論以內涵。”所以在教學內容上,盧梭提倡切合兒童自然發(fā)展的需要,交給他們真正有用的知識;在教學方法上,他主張通過實踐在現(xiàn)實中學習,主張用直觀的教學來代替理論的說教,主張教學要激發(fā)受教育者的興趣,啟發(fā)其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2,外采競爭文化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這本無可厚非,但若在教育活動中全方位地過分強調競爭,甚至只是為了那個名次進行競爭,那么我們眼中便失去了團結、平等和互助。競爭是分裂性的,是要制造不平等的,它只強調結果,不重過程,于是人類便被培養(yǎng)成了全日制的全副武裝的斗士,或深度的自卑者,人性被扭曲,人生已無自我存在,又談何快樂,談何創(chuàng)造與價值?
3,外來分裂文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一”,“萬物歸一”,自然萬物本為一體。它們處于一種深度而和諧寧靜的狀態(tài)中。同樣,知識間是一種和諧寧靜的關系,各種學科的分類,文化的比較劃分本無錯。錯在微觀越分越細,而宏觀卻沒有越來越抽象,沒有充分重視學科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沒有形成文化大統(tǒng)一,因此便出現(xiàn)了許多人才在自己專門的領域內“滔滔不絕”,而在其他領域面前“茫然無知”的怪現(xiàn)象。這是因為劃分過度的文化必然會造成一顆劃分一切的頭腦,必然會成為“分裂文化”,它只會使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只見現(xiàn)在。不見過去和未來。我們看到了靜止的、死亡的存在。而看不到運動的、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千變萬化的具體存在,所以我們不快樂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靈被分裂文化所污染,我們的心靈是聽命于心靈分裂后的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