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磊 湯 迪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感情。從政治文化的視角探討中國的外交對目前我國的政治文化研究和外交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政治文化深刻影響著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外交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大國意識、靈活務實、和合文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外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政治文化;外交文化;中國政治文化;中國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066—03
政治文化是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1956年發(fā)表的《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感情”。他率先使用“政治文化”后,這一概念迅速為政治學家們普遍接受。
外交學認為,“一個國家的外交總是一定的統(tǒng)治集團的對外政策的體現(xiàn),而對外政策又是首先通過統(tǒng)治集團或政治家、思想家個人的思想活動形成的,先有外交思想,然后進一步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的對外理論和對外意識形態(tài),形成外交戰(zhàn)略?!倍I導人的外交思想不僅是在對外部環(huán)境長期作出反應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本國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反映。國際政治包含著不同國家利益的協(xié)調與沖突,也充滿著不同思想原則的相互撞擊。因此,研究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的外交政策,必須聯(lián)系該國的政治傳統(tǒng)、價值觀念,乃至廣義的文化來進行考察。因此,政治文化深刻影響著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外交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中國政治文化和中國的外交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tǒng)和當代的政治文化對中國古代及當代的外交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國意識與中國古代外交中的“朝貢體系”
中國自古以來有一種大國意識,直到清朝末年,中國人還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沉溺于“天朝大國”的夢幻中。這種意識對古代中國外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影響了古代中國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模式。
中國本來就是大國。不但如此,幾千年來原只有一統(tǒng)天下的概念,華夏中心,四方夷狄,在此之外還有什么就很模糊了。中國人的文化優(yōu)越感更是無與倫比,只聞以夏化夷,從不聞以夷化夏。中國人一直追求的是天下歸一和大同世界。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是“求一”思維,整體思維。“平天下”實際上是想“定天下”,是縱向的控制與穩(wěn)定。中國的大同思想理想色彩濃厚,雖不存在現(xiàn)實可操作性,但就理想境界而言,則是有終極意味的。
與大國意識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近代之前沖國人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自豪感從歷史上說,比盎格魯一撒克遜的種族優(yōu)越論在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其特點更注重文化方面。多少次,“夷狄”能以武力征服漢民族,乃至入主中原,但是終于在文化上為漢民族所同化,滿清也不例外。
這種大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對中國古代外交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國際社會及國際組織認識的世界體系是古代中華帝國體制的外延:朝貢體制。這種朝貢冊封體制形成于公元6—7世紀,崩潰于19世紀。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認為:“以中國為核心的與亞洲全境密切聯(lián)系存在的朝貢關系,是亞洲而且只有亞洲才具有的惟一歷史體系?!庇捎诘乩項l件的限制,中國文明幾千年來都是整個東亞的文明中心,在中國的周邊地區(qū)基本不存在能夠與中國文明抗衡或并駕齊驅的獨立文明,所以在中國文化中獨特的“華”、“夷”世界秩序觀中,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周圍都是野蠻落后的四裔,位于這個世界秩序頂點的中國皇帝則是“天下共主”;離中國越遠,則所受的王化越少,因而也就越野蠻,最遠的則是“化外蠻夷”。18世紀清人對世界的正統(tǒng)看法是:“大地東西七萬兩千里,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huán)。其緣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諸國亦謂之裔。裔之為言邊也?!背曮w制為的是中國獲得國內穩(wěn)定和繁榮的外部安全;中國的皇帝處在這個體制的中心,他安撫外國的朝貢國或者王國,實行“予多取少”的原則處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結果,周邊國家尊重中國皇帝,不斷向中國表達善意,加強了中國在亞洲地區(qū)的中心位置。
中國的這種民族心態(tài)不僅表現(xiàn)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中,在同西方新興主權國家交往時也帶上了大國心態(tài)的烙印。雖然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富于冒險性、開拓性和擴張性的西歐資本主義文明迅速興起,并且將活動范圍延伸到中國沿海地區(qū),但中國的統(tǒng)治者卻依然陶醉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將新興西方國家等同于周邊的落后“夷狄蠻貊”,將他們想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努力看作是“航海遠來,傾心向化”,將他們?yōu)樽非罄麧櫠M行的對華貿易當作天朝自古以來對四夷的朝貢關系,還認為朝貢對蠻夷來說,這是一種恩賜。
這種“天朝大國”、不切實際的民族心態(tài)與意識不僅影響了中國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正常交往,也阻礙了中國自身現(xiàn)代化的進程,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靈活務實與中國外交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是務實的,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特征。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雖不乏理性思維,但并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事,在于論證人事的原則,集中表現(xiàn)為人的行為的道德準則和為政、從政的方法。因此,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表現(xiàn)出與人的政治行為緊密結合和追求實用的傾向。
中國文化以解決社會人生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注重實用,講求務實成為中國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這種傳統(tǒng),體現(xiàn)在外交戰(zhàn)略上是注重靈活性、堅定性和務實性的統(tǒng)一。當代中國外交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
當代中國領導人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務實的風格,將之運用于外交戰(zhàn)略中,充分顯示了當代中國外交靈活務實的風格,使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戰(zhàn)略達到原則性與靈活性、務實性的辨證統(tǒng)一。在涉及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涉及世界大局和全人類共同利益方面,中國政府堅持原則,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予以維護,對不論來自何方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的侵犯和破壞行為,都進行堅決的斗爭。而對那些與中國利害關系不大、不直接,或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無大礙的爭端和糾紛,中國政府則適度超脫,相應靈活,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態(tài)度,相機行事。
中國政府靈活務實的外交風格首先體現(xiàn)在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上。同世界其它大國相比,中國的周邊地緣環(huán)境最為復雜;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邊界22000多公里,海岸線18000多公里,周邊國家多大29個,其中直接接壤鄰國就有1s個。針對同一些周邊國家存在的領土爭端問題,中國政府一方面努力爭取在各方都能接受的條件基礎上解決這類爭端,另一方面主張在解決釣魚島和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等問題上,可以先采取“擱置主權,共同開發(fā)”的方式來處理。這是中國政府在解決領土糾紛問題上的一一個大膽設想和創(chuàng)舉。這一處理領土爭端的方式不僅避免了
同有關國家發(fā)生緊張沖突,而且也使中國和這些國家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從而為今后和平解決爭端創(chuàng)造條件和契機。
在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上,同樣也能體現(xiàn)出中國政府靈活務實的外交風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始終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斗爭中攜手并進,但中國并不當頭;在經濟上由以前的無償援助轉變?yōu)閿U大與他們的經濟技術合作,對于有困難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還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但這種援助也是本著平等互利,能夠促進這些國家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而進行的。近年來,中國政府在人權、臺灣問題上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較量中,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仍是中國可靠的同盟軍,這一點充分證明中國政府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外交戰(zhàn)略的正確性。
總之,中國政府的這種外交戰(zhàn)略和政策是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務實因素在起作用。它以維護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
三、“和合文化”與中國外交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取向,一直是和平主義的。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把和平作為一種崇高的社會理想,并在人們的心靈中孚育成熟了一種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維護和平的精神境界。中國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又是一個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zhàn)略思想的一條主線就是努力造就民族發(fā)展的國際和平環(huán)境。
“從文化傳統(tǒng)看,重和諧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褪侵袊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中華民族對和平、和諧、和睦就有特別的偏愛……”儒家“和為貴”的思想從古至今早已植入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基本準則。這一準則運用在處理國家間關系時要求各國和平共處,維護世界和平。
除了強調“和”之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特別強調“和”的不同層次,“和”不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國與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主體的不同,“和”有不同的層次:按照民族層次上的“和”的要求,各民族應該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相互平等,反對民族歧視和大民族主義。而國家層次上的“和”,是民族層次上“和”的延伸,表現(xiàn)在各個國家的關系上要倡導“協(xié)和萬邦”,國家間應當親仁善鄰、禮尚往來,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國際爭端要通過協(xié)商和平解決,各國之間應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
從古至今,“和平交往一向是中國對外關系的主流”。古代中國和當代中國都是如此。
在外交方面,中國同絕大多數(shù)國家一直保持和平友好關系。中國史書多有“仁義之師、秋毫無犯”的記載,除蒙古元朝(非漢族文化)曾大規(guī)模西征外,從未有過象十字軍東征、德國法西斯滅絕性屠殺異族的記錄;中國有舍身求法的法顯、玄奘、鑒真,從未有過遠涉萬里殖民的哥倫布、達伽馬;中國有抵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從未有過侵略別國的義律、瓦西里;中國封建王朝強盛了兩千多年,不曾割占鄰國一寸國土,而一旦衰微,整個中華版圖幾乎被異族劃分勢力范圍瓜分殆盡;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則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處理和其它國家的關系,不僅爭取和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好關系,而且后來在整個國際舞臺上,拋開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聯(lián)合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幾于年和平史鄭重向世人宣告;中國是熱愛和平、締造和平的國家。
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敝腥A民族在追求和諧的同時,還注重“和而不同”、“同則不濟”。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特別強調“和”、“同”之分?!昂汀笔呛椭C,但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茍同,而是“和而不同”?!秶Z?鄭語》中有史伯與桓公的一段對話(大意):主諧才能生萬物,茍合就不能發(fā)展,用陰協(xié)調陽叫做和諧,所以能豐富發(fā)展而萬物歸于一統(tǒng);用茍合彌補茍合,就無所成就了。這段對話充分說明了“和”與“同”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味地求“同”就不會達到“和”的境界,而“同”是取消矛盾對立面的差異,強求一致?!昂汀辈⒉环裾J矛盾、差異和必要的斗爭,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和”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承認客觀事物的不同,二是把不同事物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我國首創(chuàng)的“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是“和而不同”思想在外交上的體現(xiàn)。實踐證明“求同存異”為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符合歷史潮流的新方式,給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視角,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富含和平精神,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也足以培養(yǎng)和平精神“但一部世界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血淋淋的戰(zhàn)爭史”那么,如何使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這種和平主義精神成為世界的和平主義,便是每一位關注世界和平和人類命運的學者要探討的理論課題。誠如羅素所言,中國人摸索出的富含和平的生活方式,已沿襲了數(shù)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所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xiàn)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站在新世紀的前沿,重新審視近百年前哲人的明導,便知中國之和平對于世界爭取和平的重大意義。
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外交
意識形態(tài)是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黨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我國堅信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實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人類社會必將實現(xiàn)共產主義?!包h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決定了我國外交必須遵循和平的外交戰(zhàn)略。
奉行和平的外交戰(zhàn)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奉行和平外交。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不產生剝削,而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所向往的是一個和平的世界。馬克思曾經描述:‘同那個經濟貧困和政治昏聵的舊社會相對立,正在誕生一個新社會,而這個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因為每一個民族都將有同一個統(tǒng)治者——勞動!”列寧也曾經指出:“共產主義是不能用暴力來移植的?!绷袑庍€引用恩格斯的話說:“勝利了的無產階級不能強迫異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們造福的辦法,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勝利?!毙轮袊⒑螅袊择R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特的和平外交戰(zhàn)略,將追求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作為外交戰(zhàn)略的目標確定下來。建國伊始,中國政府就在臨時憲法——《共同綱領》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聯(lián)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首先是聯(lián)合蘇聯(lián),各人民民主國家和各被壓迫民族,站在國際和平民族陣營方面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保證世界的持久和平。”
當代中國政府將維護和平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戰(zhàn)略學說的重大發(fā)展。鄧小平在外交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把和平的外交政策與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聯(lián)系起來,并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和平的、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只有不斷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爭取到和平環(huán)境,才能比較順利地發(fā)展?!薄吧鐣髁x國家不能侵犯別國的利益、主權和領土?!卑殡S中國的日益壯大,某些西方國家在國際上散布“中國威脅論”,中國政府根據(jù)國際形勢的變化,更加突出了外交戰(zhàn)略中的和平原則,江澤民指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fā)展,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薄爸袊饨徽叩淖谥?,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我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睔v史如鑒,一部中國發(fā)展史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其和平,仁義的泱泱大國風范。
如前所述,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每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家消亡之前,在國際上必須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在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由于民族特性、歷史傳統(tǒng)、經濟因素、軍事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的某些社會主義國家所推行的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以上幾點只是中國政治文化對中國外交的影響中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中國政治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對中國外交的影響是多重而復雜的。由于條件所限,本文沒有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