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報任安書》,文章瑰麗奇?zhèn)?,汪洋恣肆。然而,學生要切實掌握還有一定的難度。首要解決的是許多疑難字詞句,在客觀上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具于五刑”就是其中之一。蘇教版《語文,必修五》(2007年6月版)課文將“具于五刑”譯為“身受五種刑罰?!苯滩淖ⅰ拔逍獭敝改?、劓、刖、宮、大辟五種酷刑。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六冊》(2005年10月版)教材注“五刑”指一種酷刑,即先割鼻、斬左右趾、笞殺,后梟首、菹(zū,剁成肉醬)其骨肉于市。
兩個版本,兩種不同注解,到底遵循哪一個版本呢?我們有所困惑“具”作何解釋?蘇教版譯“具于五刑”為“身受五種刑法”,那么“具”是否有“身受”之意?王力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具”作動詞時,有兩個義項:“準備,備辦”;“陳述”?!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為“準備”;“具有”。查閱最為權威的《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具”共18個義項,其中一義項為定案、判決。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一:“獄具,各決脊杖七十?!薄独m(xù)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諸州大獄,長史不親決,胥吏旁緣為奸,逮捕證左,滋蔓逾年而獄未具?!?/p>
最為直接的佐證是《史記·李斯列傳》《史記,始皇本紀》。“趙高治斯,榜掠干馀,不勝痛,自誣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幸得上書自陳,幸二世之寤而赦之……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史記·李斯列傳》);“斯卒囚,就五刑”(《史記·始皇本紀》)可與“李斯,相也。具于五刑”相互參看。
從形式上來看,“具于五刑”之“具”定是動詞,它引導的是一個介賓短語。從上下文內容看,“具于五刑”與“拘于羑里”、“受械于陳”結構形式相同,均為并列結構。其實,“具于五刑”、“拘于羑里”、“受械于陳”都為“于”引導的被動句。“拘于羑里”意為“被拘押在羑里”:“受械于陳”意為“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因此,“具”應釋“定案、判決”為好。據(jù)《史記,李斯列傳》,李斯并未被分判五種刑法輪流治罪,實被判腰斬之刑罰(周代死刑有車裂、斬和殺三種。其中“斬”是腰斬,“殺”是后世的斬首。最初腰斬時用青銅制的斧或鉞。待鐵器普及后。刀成了斬刑中主角。隨著“技術的進步”,腰斬開始啟用更順手的鍘刀。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其實并非電視上所演那樣:把人頭塞進去,刀起頭落,它是腰斬時用的,把人截成兩段,“手足異處”,腰斬之酷烈。據(jù)說連性格剛戾的雍正皇帝也動了惻隱之心,遂命封刀。若史載不虛,從周代到雍正年間止,施行了約兩千多年的腰斬刑罰。算是壽終正寢了):所以“具于五刑”宜譯為“被判了五刑的酷刑(中的一種)”。此時,“五刑”應該是泛指。并非實指。
那么,何謂五刑?
“五刑”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偟膩碚f,“五刑”是指五種輕重不等的刑罰。中國自夏代就開始有了刑罰,商代墨、劓、刖、宮、大辟五刑在古文獻和甲骨文中都有記載,到西周巳較普遍施行?!稌に吹洹罚骸拔逍逃蟹!笨讉鳎骸拔逍蹋耗?、劓、剕、宮、大辟。”《周禮·秋官·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宮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敝軙r刖,夏朝稱臏,是指斬掉左腳、右腳或者斬雙腳。有的稱臏是去掉膝蓋骨,秦朝稱為斬趾。
秦漢時“五刑”為: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其骨肉?!稘h書·刑法志》:“漢興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摈粜?,即墨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傷好后留下深色的傷疤;《史記》中“英布”因受黥刑,又名“黥布”。
西漢初曾廢除殘傷肢體的肉刑,以笞、杖代替。雖至漢末肉刑并未真正廢除,但傳統(tǒng)的五刑制度已開始發(fā)生變化,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不斷有關于廢除和恢復肉刑之爭,并對原有的五刑屢加更定。到隋、唐時期,商周以來的五刑制度,終為“笞、杖、徒、流、死”五刑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舊唐書·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淵源搪代,以答、杖、徒、流、死為五刑。”笞是笞打,原來的刑具用小荊條擰成,到了清朝則用竹板做成。這種刑一般打臀部。受刑的輕重和行刑人有關,可以徇私舞弊。笞分為五種等級: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綜上所述,《報任安書》中,寫李斯時代的“五刑”應是“黥,劓,斬左右趾,梟其首,菹其骨肉。”兩個版本“五刑”注解有瑕疵。蘇教版所注“五刑”乃秦漢之前的刑法,而人教版所注“五刑”中“笞殺”乃隋唐后通用的“五刑”之一,其將不同時期“五刑”混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