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年走下來,人們對其褒貶不一,作為一位教育實踐者,同時也是教育研究者,在理論和現(xiàn)實兩個層面有很多話想說,其中更多的是困惑。本文結合筆者執(zhí)教的實踐經歷和研習的理論經歷,談談在新課程改革中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四重角色遭遇的困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角色 困境
一、學校的困境
1.社會的高期望
當今社會各方面,包括部分官員,特別是家長、學生評價學校辦得好差的基本或唯一標準是升學率。升學率高意味著可以滿足學生上大學的愿望,意味著社會的認可。一所學校升學率高,社會聲譽就高,可信度就高,吸引力就強,生源就好,財源就好,就有能力改善辦學設施,就能吸引大量優(yōu)秀教師。一句話,升學率高是現(xiàn)今基礎教育學校生存的根本。新課改大力倡導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多元評價、發(fā)展性評價。這種評價標準在理論上是對的,代表著真理。片面追求升學率在理論上是錯的,代表謬誤。但真理回到現(xiàn)實之中卻戰(zhàn)勝不了謬誤,反陷入困境。
2.學??陀^條件的限制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種種原因,社會階層形成,地區(qū)之間貧富差距懸殊,由此產生了大量教育弱勢群體,而我國教育經費短缺,這一特殊國情必然導致部分地區(qū)基礎設施短缺和師資不足的問題。大量條件薄弱的學校就不可避免的存在,這些弱勢群體的新課改執(zhí)行情況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就很難得到保證了。
課程結構變革必然引發(fā)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傳統(tǒng)的編班授課制已經不適應學生選課的需要,必須實行行政班與教學班并存并行兩種組織形式,學生上必修課在行政班,上選修課到教學班。其制約因素除前面提到的師資不足、設施短缺之外,還有很多學校的超額大班問題。近年來,高中連年擴招,一些重點高中學生爆滿,60—70人的超額大班普遍存在,按教育部規(guī)定的班額標準(50人),編行政班已無力做到,再編教學班就更困難了。
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還必須依靠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是一項社會工程,必須具備相應的配套政策?!罢{查中,許多校長反映,新課改急需擴充教學用房、教學設施,學校無力解決,政府財政列支中也沒有這項開支。新課改需要補充師資,而人事部門仍按多年前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編制標準嚴格控編。”學校開設選修課、實行導師制,只能給現(xiàn)有教師加碼,教師工作量徒增,不堪重負。
二、教師的困境
1.思想上的困境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新課標教學過程的核心要求?,F(xiàn)實情況又是如何?
讓我們來看看主體性的執(zhí)行情況。強調主體性就是要改變以往教師的滿堂灌,代之以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主觀能動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往往只見其形而難尋其實。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意料之中的教學過程,習慣了給出簡單明確的對或錯的判斷,而不習慣出現(xiàn)預料之外的教學結果,不習慣出現(xiàn)不確定性,不習慣出現(xiàn)多元性,無論如何也不愿給學生留下屬于自我的空間。這樣,老師在學生的配合下,以所謂的主體性為準則,繞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老師預設的結果之中。就像是讓你自由的跑,前提是規(guī)定跑道的800米,而結果就是終點。
創(chuàng)新性的執(zhí)行情況會是怎樣?既然給予主體的自由是預設了結果的自由,創(chuàng)新性自然也逃不過這個怪圈兒。創(chuàng)新性必然是在教師可接受范圍內的創(chuàng)新。由此,主體性和創(chuàng)新性必然異化,走向形式主義,原本強調的主動變得虛假而被動。
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何在?根本在于“以保守的舊思維形式主義地演繹新目標的方法”。新課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形式上有所改變,更需要教師在思維方式上的改變,改變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tài),改變固執(zhí)地維持著經驗的思維習慣。然而,實踐中的教學,卻令人遺憾地缺乏這種改變。
2.現(xiàn)實中的困境
高層教育決策者和課改專家描繪的新課改藍圖和預設的各種改革方案僅是新課改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現(xiàn)實狀況與理想狀態(tài)相去甚遠、反差巨大。其中一點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教師的專業(yè)培訓上,我個人任教的時候就參加了一次初中政治新課程培訓,歷時一天,來自北京的教師將他針對北京中學生的觀摩課講給大部分來自地縣市學校的老師聽,課程設計固然理想,效果設想也很完美,但他是針對北京地區(qū)的學生設計的,試想,將這樣一堂課講給鄉(xiāng)村的孩子聽,能夠收到和北京孩子同樣的效果嗎?教學條件的制約暫且不提,僅是學生素質的差異以及地區(qū)文化的差別就使老師們對觀摩課提出質疑。
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對教師進行的新課程培訓效果甚微,試想短短一天的培訓,老師們能有什么收獲?事實上,正課老師們對于此類培訓更顯無奈,大量的備課、作業(yè)批改任務,已然讓老師們踹不過氣來,又哪來的經歷在這些培訓上下功夫?現(xiàn)實中的種種限制使得老師們的教學水平難以得到實質性提高。
三、家長和學生的困境
1.家長的心態(tài)
首先是“唯分數(shù)”的心態(tài)?,F(xiàn)在家長中的太多數(shù)認為:他們今天的際遇,是他們沒機會讀書造成的,是他們的智力沒有被充分挖掘造成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坎坷而平凡,其子女必須抓緊一切機會讀書,竭立提高智力,提高學歷層次以彌補父輩一生的遺憾和完成父輩的夢想。在這里,我們無意評判他們人生總結的對錯。我們在意的是:這種思想往往是智力唯一”、“分數(shù)唯一”的溫床,往往是將兒女理解為圓夢的工具。
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促進了教育的高速發(fā)展。一時間,似乎遍地都是大學生,招聘公務員、教師、企業(yè)管理人員和高科技工作人員等方面的學歷要求也芝麻開花似的,一年比一年高,都往大學本科上站了。在這種現(xiàn)象的強烈刺激下,我們的不少家長紛紛給自己的兒女設計出重點小學——名牌中學——名牌大學——理想職業(yè)的戰(zhàn)略方案,為達到這一預期,完全放棄了其他的一切,眼睛只盯著成績。子女的成績好,就一好百好;子女的成績差,就是一切都完了。分數(shù),成了評判孩子成長的唯一標準。但是,現(xiàn)實中的人才從來就不是僅靠分數(shù)就能支撐得起來的,也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只有學歷唯一要求的招聘現(xiàn)實。
試想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引下,孩子們還有機會和熱情去做別的嗎?長此以往,勢必喪失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習慣于家長的安排的“人生之路”。
2.學生的心態(tài)
從上面的分析看,學生是最無辜的,他們從出生開始,就接受著家長、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教育,一直到他們具有了獨立的能力。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普遍具有可塑性,思想也處于活躍期,喜歡接觸新鮮事物,也敢于嘗試。我想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優(yōu)秀,而不愿意讓自己成為代價物。但事實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從接受教育起就開始了漫長的“負重”生涯,無奈的走著既定的道路,就像是車間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
學生的苦痛我們能夠體會,所以新課改一直強調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大幅度減輕他們的課業(yè)負擔和心理負擔,還他們正常人的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他們生動活潑的自主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然而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苦苦掙扎,背負沉重的學習負擔、經濟負擔、心理負擔。相對而言,處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學生,他們的競爭壓力更大。
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的改革為何總也不見成效?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增加并不是簡單的幾門課程的增加,客觀的講,學生高考是考一門還是考五門,這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因為學生都會盡自己的極限努力去掌握這一門或是五門課程,其本質就在于高考的激烈競爭,正是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給學生的心理負擔不斷加碼,使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的愛護在現(xiàn)實中卻難以貫徹執(zhí)行。
綜上,新課程改革需要反思,反思會幫助我們更理性的審視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尋找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點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更應該意識到,新課程改革決非只是理論問題、理念改造與轉變問題,它在更真實的價值和意義上,正是靠實踐來實現(xiàn)的,而教育已不能局限于舊有的思路了,反思的意義或許正在于此吧。
參考文獻:
[1]張金寶,劉延梅,陳培瑞.濟南市實施高中新課改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5,(22).
[2]楊啟亮.教學問題反思:實踐中的素質教育[J].江蘇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