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崤之戰(zhàn)》中有這么一句:“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有的高中課本注云:“秦國就是無禮,為什么要報答它呢?為,表示疑問語氣。何施,賓語,前置以加強語氣。之,助詞?!睂τ谶@個注解,后半部分可以說沒有什么問題,而前半部分,尤其是“為”字的用法,本人不敢茍同。理由如下:
(一)從文言文復音虛詞的角度看,“何施之為”與《墨子·公輸》中的“何罪之有”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同屬“何……之……”句型。對于這個句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八四年出版的《文言復式復詞》的著作者楚永安教授有專門論述。他認為:在“何……之……”格式中,“之”經(jīng)常與動詞“有”連用,作“何……之有”,意思是“有什么……”,一般表示反問。另外,“之”還可以與動詞“為”連用,作“何……之為”。
“為”作為動詞,含義比較多,應根據(jù)上下文作靈活的解釋。關(guān)于“何……之有”句型,楚永安的示例是“宋何罪之有”;關(guān)于“何…·之為”句型,楚永安的示例恰恰就有《左傳·崤之戰(zhàn)》中的“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這個句子。不管怎樣解釋:“為”字是動詞,這是確定無疑的。我非常同意楚永安教授的觀點。
(二)從句子成分的角度看,“何施之為”中的“為”字,也應該是動詞。這里不妨先分析一下此句的結(jié)構(gòu)。按照課本的注解,“何施”為賓語,“之”為助詞,“為”是疑問語氣詞,那么請問這個句子的謂語在哪里?很顯然,謂語只可能也只有“為”字能承擔。從這種意義上說,“為”字必須也應該是動詞。課文之所以把“為”字理解為疑問語氣詞,大概是與《史記·鴻門宴》中的“何辭為”句式混為一團。其實,這兩句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句型。在“何辭為”這個句型中,“何”為疑問代詞,“辭”為動詞謂語。這樣把“為”字釋為疑問語氣詞是完全可以的,也是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
綜上所述,判斷疑問句句末的“為”字的詞性,我認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觀察分析該疑問句是否有動詞謂語。如果有動詞謂語,那么該疑問句句末的“為”字可以理解為疑問語氣詞;如果沒有動詞謂語,那么該疑問句句末的“為”字絕不可能是疑問語氣詞,而應當是謂語動詞。
因此,“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這個句子前半部分的注解應修改為:秦國就是無禮,還報什么恩呢?為,動詞,可解作“報答”。
彭旺應,教師,現(xiàn)居江蘇張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