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同森 盛麗英 劉桂軍
摘要:通過精簡教學內容實現(xiàn)“學少”,通過“動手實驗”“動口討論”以及采用“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策略形成自覺學習、有效學習的局面,達到“學多”,進而實現(xiàn)“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素質和考試成績雙豐收”的雙贏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改革;實驗;討論;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2-0029-04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為了追求化學教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素質和升學成績雙豐收”的雙贏目標,我們進行了“做科學中學科學——化學教學回歸實驗室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實驗已進入第3個年頭,有了一些體會,現(xiàn)報告如下。
1教學內容的刪繁就簡
教師之所以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教的東西太多,怕是有一點沒有教到,被中考鉆了空子,負不起責任。這些超量的知識使學生不堪重負,反而形成了“教多學少”的局面。我們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教得少一點,讓學生依據(jù)這少量的知識自己去學會更多,形成“教少學多”的局面呢?為此,我們把初中化學必教的內容精簡為以下兩類:一類是技術性工具知識,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會做化學實驗,二是能對化學符號識、讀、寫;另一類是思想類工具知識,包括“化學變化”、“原子”兩個核心概念。如下表中的內容:
會做實驗,保證了學生化學科學素養(yǎng)形成于堅實可靠的實踐基礎之上,會使用化學符號保證了學生對化學的理性思維,并把這種思維成果記錄、表達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化學變化”、“原子”這兩個核心概念,實際上是掌握了兩個化學的核心思維,只要這兩個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扎了根,像“分子”、“元素”、“物質分類及變化分類”等概念都是這粒種子生根發(fā)芽后自然生長的枝干,其他如“原子的構成”、“化合價”、“質量守恒定律”、“離子”等知識也都是原子思想的自然發(fā)展,都可以在解釋“化學反應原因”、“物質組成”、“化學反應質量關系”的應用情境中引導學生自己發(fā)展出來?;瘜W入門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最大困難就在于建立“宏觀——微觀——符號”相互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形成這種思維方式就能既掌握了技術性工具知識(化學符號的識、讀、寫),又掌握了原子論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們把化學用語教學作為化學啟蒙教學的核心。
因此,化學啟蒙就是要教會學生會做化學的事(化學實驗),會寫化學的字(化學符號),會說化學的話(化學的概念詞語)。有了技術性和思想性這兩樣工具,學生手中就掌握了一支獵槍和尋找獵物的基本方法,在化學的森林里,他就能主動獲取知識,立于不敗之地。以初中化學人教社教科書(共12單元)而言,前5單元(不是全部內容)主要是這兩類工具性知識,當我們擇其要點學通之后,其后的6、7、8、9、10、11諸單元的知識,只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驗條件,提出恰當?shù)难芯繂栴},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不但可以學得快,而且能夠學得好,出現(xiàn)我們期望的“教的輕松、學得愉快”的情況。
2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
教得少,就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并為用于學生的學,為“學多”創(chuàng)造了時間條件。但真正實現(xiàn)“學多”,關鍵要采用適合學生生命本能的教學方法。通過這兩年的探索,我們確信讓學生“動手”和“動口”以及采用“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策略就可以形成生動活潑、有效學習的局面。
2.1動手實驗
實驗技能是用實驗學化學的基礎。我們必須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以及反復練習來掌握這一技術工具。
屬于思想工具的概念和理論的學習,我們的教學也離不開實驗。在原子分子的學習中,我們設計了很多學生的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氣化的酒精為什么看不見了?放在盛有碘的試劑瓶口的滴有淀粉溶液的試紙為什么變藍了?酒精和水混合為什么“1+1≠2”?正是在解決由實驗產(chǎn)生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建立了“物質由微粒構成,微粒很小,不斷運動,微粒之間存在間隙”的觀念。
即使是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的學習,同樣也離不開實驗。不少人認為,化學符號就是一種人為規(guī)定,只要告訴學生怎么寫,記住、背過,多加練習就行了。我們認為,符號具有指代的作用,如果對它指代的對象不熟悉甚至一無所知,符號就是空洞的,對空洞符號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以元素符號的教學為例,我們首先展示各種金屬等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單質物體,讓學生描述它們的狀態(tài)、氣味、顏色等各種物理性質和進行實驗觀察它們在水中、酸中、火中的變化,讓學生在腦子里建立這些物體的鮮明形象。接著我們又出示這些物質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照片,指出其中一個一個亮點就是構成這些物質的基本微?!印kS后,又展示這些物質的原子模型,讓學生觸摸和觀察,同時給學生一張包括原子質量、原子半徑等的原子數(shù)據(jù)表,讓學生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對不同原子建立更為清晰的表象,隨即要求學生把自己心目中的原子表象圖示出來。學生在圖示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這樣的問題:不同大小的原子可以用不同直徑的圓表示,大小差不多的原子又如何表示?我們出示道爾頓的元素符號圖,指出道爾頓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如何規(guī)范表示原子的符號,使它簡單、明了、統(tǒng)一,我們順勢指出貝采里烏斯的解決方案,學生很快體會了用拉丁文字母及組合作為原子符號的合理性。在學會書寫原子符號后,我們進一步引申,既然這個符號可以表示一個原子,能否表示所有的同種原子呢?又能否表示全由這種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呢?當學生同意這樣的要求時,我們順勢將“同種的原子”稱為元素,把這種表示原子的符號改稱為元素符號也獲得了學生們的認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因為有了實驗的基礎,學生腦海里有了豐富的表象,元素符號及其意義的教學就變得順利而有意義,元素符號成為連接宏觀——微觀的橋梁,學生由此也首次建立了“宏觀——微觀——符號”相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
課堂觀察表明,學生非常喜歡做實驗,在實驗中他們興趣盎然,沒有瞌睡,沒有萎靡不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來學習化學,實現(xiàn)了化學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究其的原因是學習過程適合學生的本性。人類動手學習的歷史要遠遠長于符號學習的歷史,所以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學習化學,不但符合化學知識的形成規(guī)律,更是充分利用了人的本能;不但是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必由之路,同時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使他們喜歡學習。
2.2動口討論
我們發(fā)現(xiàn),凡是教師講得較多的課,課堂氣氛往往比較沉悶,學生對這樣的課缺少興趣,教師維持紀律的情況也就隨之而來。而那些大家都積極參與討論的課卻是氣氛活躍,教學效果也好。比如,教師組織同學們討論“酒精和水混合為什么1+1≠2?”大家爭先恐后的發(fā)言,竟然給出了9類不同的解釋。其中有這樣一個引發(fā)爭論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在實驗中觀察到酒精和水混合時產(chǎn)生了大量的細小氣泡,一些同學解釋體積變小的原因是水中有空氣,酒精將水中空氣擠出來了,所以體積變小了。大家很快提出了這樣幾種反駁意見:①有那么多空氣嗎?水中空氣是如何存在的?②氣泡的產(chǎn)生是因為搖動讓空氣摻合進去了,與體積減小沒有關系,正如飲水機中氣泡不上走,水就不會向下走;③把“酒精和水混合”換成“水和水混合”是否也有氣泡?如果有氣泡但體積不變,就說明體積變化與氣泡無關;教師鼓勵同學們馬上動手實驗一下。在這節(jié)課的大部分時間里,同學們自由表達了各自的不同意見,用實驗肯定或否定了自己的假設,最終都認可了這樣一種解釋:構成水和酒精的微粒之間都有空隙,混合時它們的微粒彼此侵占了對方的空隙,所以總體積減小。如同這樣,凡是充分開展了討論活動的課都是生動活潑的課,也都是優(yōu)質高效的課。
學生的真情投入是提高討論實效性的關鍵,我們采取了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比如,在組織“酒精氣化后為什么看不見”的討論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釋追問了如下一些問題:
學生(1)氣化了,變成氣體了就看不見了。
[追問]為什么氣體就看不見?
學生(2)氣體無色就看不見。
[追問]無色的乙醇(酒精)為什么就看得見?
學生(3)物質聚在一起看得見,分散了不能反射光線就看不見。
[追問]物質分散了為什么不能反射光線?
學生(4)乙醇(酒精)氣化分散變成小微粒,肉眼就看不見了。
[追問]微粒是因為分散變小的還是分散前本來就小?
……
迫使學生人人動腦筋給出一個自己認可的解釋。
討論要盡興,要舍得時間。在學生還沒有形成討論習慣的初始階段,有耐心等待學生,非等到開口說話不可。
實踐讓我們認識到,討論是最佳學習方式之一,盡管討論使得課堂不再那么安靜,但它確實應該成為課堂的正常秩序。
2.3先學后教
從“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是課題實驗中的一個重大轉變?!跋葘W后教”是從相信學生開始的,一經(jīng)實驗就發(fā)現(xiàn)這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好方法。
我們曾用邊示范邊講解的方法教授實驗操作技能,事無巨細講解操作要領,不厭其煩交待注意事項,卻發(fā)現(xiàn)學生并沒有完全聽進去,動手操作還是錯誤不斷。后來改為“先做后學”的方法,甚至把“先做”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前完成,課前就發(fā)一個試管讓學生回家練習,即使是一些較為復雜的實驗操作。比如,“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試驗氧氣性質”的實驗,因為學生先前已經(jīng)做過加熱堿式碳酸銅的實驗,手邊又有課本和學案,我們就放手讓學生“先做”,教師宣布開始后,有的同學馬上動手做開了,一些同學經(jīng)過商量后也動手做了,有的同學是翻書、看學案的圖示和步驟后開始做的,課堂上并沒有發(fā)生無法控制的場面。我們觀察到一個學生把鐵絲在酒精燈上加熱后放入氧氣瓶中,連續(xù)三次都沒有成功。這時他停下來,東瞧西望,想看其他同學是怎樣做的……,當教師組織大家交流和示范時,每個同學都是精力集中,目不斜視,顯示了“先學后教”的高效率。
為了做到“先學后教”,我們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課下先學,課上組織交流討論。比如,在學生學習了“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這節(jié)課的內容之后,我們留了這樣的家庭作業(yè),“你問過以下問題嗎?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會逐漸減少?為什么溫度越高減少得越快?為什么沒有看到花卻能聞到花香?香水、汽油為什么要密封保存?揮發(fā)是怎么回事?物體為什么會有熱脹冷縮現(xiàn)象?……想想以上問題的答案,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庇辛讼葘W的基礎,課堂上就可以開始討論,進行小組和班級的交流。這樣就突破了課堂40分鐘的局限,學生活動的時間充足了,達到了人人參與?!跋葘W”之后的“后教”,是生生互教,師生互教,教師的“教”更多體現(xiàn)為“引領”和“掌舵”。
2.4以學定教
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以教定學”——教師按照既定的計劃去上課、學生按照教師設定好的路線去學習,即便現(xiàn)在強調課堂的生成性,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總也不能離開教學設計太遠。既然我們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否以學生的需要、興趣為核心組織教學內容,決定教學進度?回答這些問題是對常規(guī)教學的重大挑戰(zhàn)。
我們開展的“想象力比賽”教學活動,顯示了“以學定教”的魅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分子”、“原子”、“元素”等的理解總有困難,用什么方法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呢?又有什么方法讓同學們互幫互助呢?我們布置了這么一道作業(yè)。
想象力比賽
用分子、原子的觀點看物質及其變化,需要一種想象力。把“物質及其變化”中分子、原子的行為通過類比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可以發(fā)展同學們的想象力。下面展示教師和學生做出的一些例子(略),同學們閱讀這些例子后,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其他類比和更為生動形象的形式把你對物質及其變化中分子原子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創(chuàng)作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評比方法(略)
學生對該作業(yè)表現(xiàn)了超乎尋常的熱情,為了課上匯報的好,各小組都還自找時間進行了認真排練。匯報時,滿臉洋溢著激動,涌動著一種躍躍欲試的積極性。學生的類比創(chuàng)意十足,形式多樣,每一組的匯報都贏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甚至是歡呼,我們也禁不住一再贊嘆:學生們太有才了!平時的教學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如此的投入?獲得如此的歡樂?更有某些平時學習表現(xiàn)欠佳的學生,他們的精彩類比和銳意創(chuàng)新更是引發(fā)我們久久的思考:這些被老師視為不好好學習的學生,為什么在該項作業(yè)中激發(fā)了他們如此之高的熱情?他們的才情為什么沒有被教師發(fā)現(xiàn)?說明他們的潛能很大,一旦發(fā)揮出來讓人目瞪口呆。
只是布置了這么一個簡單的作業(yè),課堂上也僅是組織了學生的交流,教師就再也沒有做什么,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的無為形成了學生的有為。教師退居次席的這種開放教學活動,讓我們體會了“以學定教”的魔力。當教學措施適合學生的時候,一切就變得簡單了?!耙詫W定教”就是滿足學生創(chuàng)造沖動、表現(xiàn)欲望、成功渴望的教學。只要我們打破思想禁錮,采用順應學生本性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取得素質和升學成績雙贏”的目標就不再是一件難事。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