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令
一?引言
1.關于“基于內容的第二語言教學”
“基于內容的第二語言教學”(CBI second language),是西方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一個外語教學法流派,即通過非語言的其他科目(如歷史?生物等)學習第二語言,而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習法,學生既可以學到陳述性知識(即學科內容),又可以學到程序性知識(即語言技能)?Krashen強調:要成功地習得一門第二語言,取決于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形式為中心,取決于略高于學習者當前水平的語言輸入,取決于有著充足的有意義的互動機會的環(huán)境?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建構主義認為有意義學習是以經歷情境的形式為標志的,強調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深入理解的情境?而多媒體環(huán)境(包括錄音?錄像及因特網(wǎng))正好滿足了語言學習對“語境”或“情境”的要求?
2.“基于內容的多媒體語言教學”的特點
“基于內容的多媒體語言教學”(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Technology,CoBaLTT)以計算機為核心,聯(lián)結?控制和使用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等多種手段,與網(wǎng)絡通訊和播放系統(tǒng)合為一體,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建立起教師?學生?媒體信息間的多種互動關系,達到了情境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個性化教學和評價式教學等多種方法的統(tǒng)一?學生在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的時候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目標語和學科知識,能夠在語境中練習語言技能?此外,以網(wǎng)絡為主的多媒體還能提供必要的語言素材,進行一些真實場景的教學活動,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真實的材料設計出模仿類和角色扮演類活動?
M.H.Haley & T.Y.Austin探討了如何在互動的和基于內容的課堂教學中整合科技手段問題,并指出:“電腦和其他技術手段會增進(學生)對多語和多元文化的接觸?這樣就有望強化二語學習和文化上的理解?技術手段能在仔細規(guī)劃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調整教學話語和動態(tài)時起到顯著的作用?二語教師對技術手段的運用,(向學生)提供了跨課程學習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機會,學習策略的激活能夠輕易地帶到其他課程上去?英語(ESL)教師能夠創(chuàng)制一些活動,這些活動使用與學生的內容領域科目相一致的旨在閱讀?寫作?詞匯及語法擴展的軟件,外語教師則能夠(向學生)提供不同文體的真實文本的廣泛接觸?”
3.國內關于“基于內容的多媒體外語教學”實驗和研究
目前,國內外語教學界(特別是英語教學界)正在積極地進行“基于內容的多媒體外語教學”實驗和研究?例如,魯苓?李哲匯討論了多媒體教學的理論?設計以及以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為主的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他們認為,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的“需要認真考慮的需求相關性目標主要有當前的興趣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需求,這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因?就時下的高層次的學習群體而言,他們學習英語旨在利用英語獲得所從事專業(yè)所需信息,同時在跨文化交際中展現(xiàn)個人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旨趣?”周海燕探討了建構主義框架下的個性化多媒體英語教學,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利用于創(chuàng)設語境的因素,創(chuàng)建符合教學內容所需的語言情境,大量輸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來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能獲得大量文化信息?如果說,上述研究在“基于內容”方面尚不夠典型的話,那么袁平華關于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多媒體環(huán)境中基于內容的英語教學研究則提供了比較全面的理論闡述和實證分析?該研究從實證角度調查發(fā)現(xiàn),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中的基于內容的英語教學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給學生學習和使用目標語的機會,促進語言輸入和輸出,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以提高?
相較而言,對外漢語教學界則尚未對此引起足夠重視?雖然已有不少人對漢語多媒體教學?建構主義的漢語教學法進行了理論探討和教學實驗,但還少有人將其與基于內容的教學法結合起來開展實驗和研究?熊玉珍報告了開展基于網(wǎng)上資源利用的“對外漢語視聽說”教改試驗的情況,認為“網(wǎng)上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增加了學生的“輸入量”,同時也加快?加大了學生的“輸出量”,并在實際語言環(huán)境中提高了語言應用技能?不過,其實驗在“基于內容”方面仍嫌不夠典型?
二?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
1.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的優(yōu)勢
(1)教學內容豐富?可以提供學生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課堂內容比單純學習語言要生動活潑,更有吸引力?例如,在漢語學習與中國文化學習的結合方面,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轉變?yōu)椤巴ㄟ^中國文化的學習而學習漢語”?據(jù)中國國家漢辦介紹:“截止到2007年7月底,已經啟動建設了170余所孔子學院(課堂),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各地孔子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成為各國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場所,受到當?shù)厣鐣鹘绲臒崃覛g迎?”孔子學院”所提供的服務包括:“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jié)h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學資源;開展?jié)h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業(yè)務;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經濟及社會等信息咨洵;開展當代中國研究等?”我們認為,將“開展?jié)h語教學”與“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經濟及社會等信息咨詢,開展當代中國研究等”結合起來;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孔子學院的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2)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原則?同時學習兩門課程,不僅可以學習漢語,還可以學到其他學科知識(如對華商貿知識?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等),在詞匯學習上不是單純地去記憶單詞,而是通過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其他專業(yè)知識而增加詞匯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促進自主性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法,學生處于被動吸收的地位?而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搜集材料的便利條件?例如,教師可以圍繞當前學習內容指定一個題目,由學生(或者學習小組)自行在具有上網(wǎng)條件的課常上或者在課前或課后上網(wǎng)查找資料,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報告和討論?
(4)學習內容比較集中?內容的學習往往是以主題為綱,要求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探討一個主題的內容,便于加深理解?那么,教師可以就某一個專題事先錄制一段視頻;然后在課堂上邊播放邊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對于有疑問的地方,還可以反復重播,直到弄懂為止?當然,也可以指定學生在課前自主整合網(wǎng)上資源,帶到課堂上討論?熊玉珍在實驗中就中國名勝專題,選用“泰山”為主題,相關視頻選“周莊”?“北京”?學生在課前自主應用網(wǎng)上整合的資源,主要的是視頻和相關的圖片及文本資源,設定主題“泰山是一座架起世界人民友誼的橋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話題討論?學生根據(jù)網(wǎng)上資源和各自的經歷,口述話題,老師和學生進行評價?在學習語言中,把中國文化?世界和平融入到學習漢語當中?
(5)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景”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更好,同學間有更多交流討論的機會?例如,在進行中國文化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可視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熊玉珍在實驗中,就中國人物介紹專題,選用了以“楊振寧”為主講內容,輔助內容選“鄧小平”和“李連杰”作為人物專題,利用網(wǎng)上教學資源,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根據(jù)教學目標與網(wǎng)上資源設置問題,為學生提供“描述人物外貌?性格的常用詞語和敘述人物命運?經歷的常見詞語”示范?思路和環(huán)境資源,并要求學生用得當?shù)恼Z言對其他人物進行相關的描述并作相關的評價,以達到掌握對人物描述的言語技能?
2.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的師資條件
(1)開展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向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外漢語教師的基本素質方面,人們已經逐步從最早的“只要是中國人就能教漢語”?“只要普通話說得好就能教漢語”等等的偏見中走出來,認識到一個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在知識結構和能力方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對外”的知識和能力,包括至少會說一門外語?具有跨文化交際常識等;“漢語”的知識和能力,包括普通話運用?對漢語本體規(guī)律的掌握和研究;“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包括具備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實踐和研究?而面對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則要求對外漢語教師除了具備上述一般的基本素質外,還需具備與相關學科內容有關的知識,以及熟練的多媒體技術運用技能?在思想觀念上,教師應當了解并認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相關理論的基本理念,熟悉基于內容的語言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方法,認可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對漢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2)在師資培養(yǎng)方面,重視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為滿足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師資所需,一方面,要強化針對現(xiàn)有對外漢語師資隊伍的非語言學科知識以及多媒體操作技術的培訓,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在非語言學專業(yè)畢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培養(yǎng)新的對外漢語教師?
三?結語
我們認為,在全球“漢語熱”的大趨勢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不斷成熟?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不斷豐富的形勢下,對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教學實驗,具有越來越強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當然,正如M.H.Haley & T.Y.Austin所指出的:“每個人必須記住:技術手段絕不應當是為使用而使用?技術手段只有當它能夠增進學習體驗時才使用?”這也是我們在開展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漢語教學時需要謹記的?
參考文獻
[1] 劉頌浩.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
[2] Haley.M.H.& Austin.T.Y.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an interactive approach.Pearson Education,Inc.2004.
[3] 魯苓,李哲匯.多媒體英語教學:建構主義理論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外語電化教學,2003(91).
[4] 袁平華.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多媒體環(huán)境中依托式外語教學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7(11).
[5] 張黎.經貿漢語課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6] 周海燕.建構主義框架下的個性化多媒體外語教學.中小學電教,2007(10).
[7] 熊玉珍.基于網(wǎng)上資源利用的“對外漢語視聽說”教改試驗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7(5).
(責任編輯 孫海燕)